王攸欣
- 作品数:46 被引量:13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穆旦晚年处境与荒原意识——以《冬》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9
- 2007年
- 本文以穆旦最后一首诗《冬》为中心,分析揭示其临终前的生存状态,及晚年的荒原意识。不仅纠正此前对《冬》的某种误读,而且显示以穆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处境中的话语状态,从而对于解读1970年代诗歌提供启示性尝试,也为作者的文学生存论分析提供例证。
- 王攸欣
- 关键词:荒原意识《冬》晚年启示性生存论
- 略论湖湘诗歌史上的近现代女诗人——《湖南女士诗钞》导言被引量:2
- 2012年
- 楚文化孕育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屈原(约前339—278),其《离骚》等篇表现出完全不同于此前诗歌——主要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收风、雅、颂各体诗——的文化特征和文学风格——感情深挚炽烈,哀怨缠绵;想象奇丽夸诞,意象新异;语言华美繁复,张力充足;篇章结构宏大,气势恢弘。尤其因为表现了前人从未有过的独特的生存体验和卓特人格,而使屈原诗歌个性卓异,不仅形成了《楚辞》新体,而且成为千古典范。屈原虽然生长于江汉,却贬谪行吟沅、湘,确确实实受到沅湘地域文化的影响,有些诗如《九歌》,一部分直接源自沅湘间祭祀乐曲和歌词,所以算得上湖湘文化的先驱。
- 王攸欣贝京
- 关键词:女诗人诗歌史近现代中国文化史导言女士
- 消解殖民话语、宗法威权的上海娘姨叙事——张爱玲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细读被引量:2
- 2014年
- 《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的成功作品,以往的解读偏离了其真实意涵。张爱玲通过对来自宗法乡村的上海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女性生存的卑微与琐屑,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 王攸欣刘彤丹
- 关键词:殖民话语宗法伦理叙事
- 怎样研究朱光潜?——答肖鹰对我的《选择·接受与疏离》的批评被引量:3
- 2004年
- 王攸欣
- 关键词:意象美学思想酒神精神尼采学风
- 《庄子》文献要论被引量:7
- 2017年
- 《庄子》文献是一个现代以来异议纷呈的论题,迄无定论。作者纵览概述各种研究结论,自出裁断,并就内篇文献作出较新的辨析,认为《庄子》分篇编纂出自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确定内篇篇名非庄子本人所命,很可能系淮南王刘安所定,并不适当,因此为内篇全部重新标题,述其根据。
- 王攸欣
- 关键词:《庄子》辨析
- 文学生存论被引量:9
- 2007年
-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文学观──文学生存论,对文学进行透彻地纯粹描述,但不是提倡一种新的文学主张。文学的根本性质是生存,生存即人的存在,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生存论性质并不是文学的独特性质,而是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根本性质,纯文学没有独特性质,所有对纯文学的性质的概括都是经验的,非本质的,从历史来看,文学被当作纯文学概念也是相当晚近的事。本文还以文学生存论对以往的各种文学理论作出了评述,指出它们的缺失所在,也由此凸显文学生存论的内涵与价值。
- 王攸欣
- 关键词:文学表现论
- 朱光潜慈慧殿读诗会考论被引量:2
- 2011年
- 作为京派文学沙龙的朱光潜慈慧殿读诗会,广受关注,但学界对其描述并不很准确。根据一些原始材料,对这个沙龙发起的缘由,起讫的时间及原因,参与的成员,以及具体的话题、内容作了较详细的梳理,以恢复一个文学史事件、场景的原貌。无意于对京派的文学观念作出理论辨析。
- 王攸欣
- 关键词:京派
- 道通为一,逍遥以游——《庄子》要义申论被引量:13
- 2011年
- 庄子要义在于世界之存在是"道通为一"的,惟"达者"能够通过对道通为一状态的领悟,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此要义比较充分地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中得到表达。但内篇篇名为汉人所命,背离了文本,本文对前人之误解作了梳理分析,提出了能畅其妙理的解释,不仅使庄子解释史呈现出一种新的面目,也使庄子之"妙道"得其正解。本文进一步就庄子思维之拘囿予以分析,指出其文本表达与实际思考之纠结,并提出一种新的哲学构想。
- 王攸欣
-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道通为一
- 闻一多文化观点略论
- <正> 自19世纪末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评价,实际上对于新、旧两派人物来说,不止是评价不同,而且是认识的不同——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具体有些什么,在他们看来并不相同。究竟他们的看法有...
- 王攸欣
- 文献传递
- 大钧无私力 万理自森著——论《红楼梦》的复调性被引量:5
- 2008年
- 巴赫金总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特点为复调,其实质是强调不同生存个体的价值与理由的平等对话,不同内蕴的充分展示。尽管《红楼梦》与陀氏小说艺术风格明显不同,但却具有实质的相似性,即具有复调性。这种复调性一方面表现在多重内涵的层叠纠缠,另一方面表现在具有各不相同的价值取向的人物自身性格和行为逻辑的合理性。本文对此作出论证。
- 贝京王攸欣
- 关键词:《红楼梦》复调性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