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干
- 作品数:73 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自审的内限:张爱玲的小说及其它
- 2004年
- 将张爱玲的小说置于整个现代文学的流程中考察,可发现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摒除传统及五四以来女性生存的某种话语遮蔽,明示了女性残酷的生存处境,实现了文本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融合,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自审的努力。以“黄金”与“情欲”为切入点的发掘让她陷入了一种与历史合谋的悖谬之中;同时,主体精神的自恋与自悯,对传统文化的过于认同与亲和,让创作主体与女性形象无法走向与绝望的抗争,而是上演了逃避自由的悲剧。
- 龙永干
- 关键词:自审逃避自由
- 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创建与理想张扬——读胡良桂的《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
- 2012年
- 21世纪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多元化、平面化、去中心等已经是文艺领域内的共相。但健康高尚、繁荣丰富的文学景象,并非是在放任无忌、任其漫衍的消极状态中期待,而是应当在理论的科学引导,敏锐的现实批评,执著的精神坚守的努力下才可能出现的局面。胡良桂多年从事文学研究,新世纪以来他更多地将视点投向文学主流的研究,《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就是其近10年来执著不辍的成果。该书不仅表现出作者仁为己任的理论担当、卓然不凡的创建精神,也表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开阔的文化视阈与灵动的诗性智慧。
- 龙永干
- 关键词:文学主流后现代语境精神坚守众声喧哗
-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意识被引量:1
- 2006年
- 鲁迅对复仇的提倡旨在解构封建道德中奴隶式的“怨恨”,进行国民性改造。《孤独者》中魏连殳向民众报复的悲剧,唤起的是启蒙者对孤独的澄明与担负。《铸剑》中黑色人的复仇则是创作主体以艺术的方式解读历史时,在感性与理性、艺术表现与现实实存、情感逻辑与价值判断所形成的悖论中进行的“绝望的抗战”。
- 龙永干罗冬
- 关键词:国民性改造
- 《铸剑》创作时间考释及其他被引量:9
- 2012年
- 《故事新编》是鲁迅集腋成裘之作,创作时间持续13年之久。但鲁迅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对其评价不高,说“《不周山》的后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说整部集,
- 龙永干
- 关键词:《铸剑》考释《故事新编》书信
- 现代伪士的示众与主体间离的怆然——也论《起死》被引量:3
- 2021年
- 1936年1月,《故事新编》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起死》与其他篇章一同面世。作为鲁迅晚期重要的创作之一,解读者甚众。新世纪以来,学界不仅对其意蕴内涵进行着新的探讨,也对其戏剧形式、材源出处和审美风格等进行了新的阐发。虽然不乏新见,但令人遗憾处亦是不少,或形象分析有待推进,或材源分析语焉不详,或表现认知拘于成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再度探究,以图推进对《起死》以至整个《故事新编》的理解。
- 龙永干
- 关键词:《故事新编》戏剧形式审美风格
- “左联”时期鲁迅启蒙思想的新变与值阈
- 2017年
- 左联"时期,鲁迅的启蒙思想有了诸多新变。他不仅视民众为将来的依托与历史主体,对他们的种种不堪有着"同情之理解",还认为知识分子应摆脱精神虚蹈而成为懂得民众的切实的践行者。同时,他在"革命"时潮中专注以语言文字为主体的文化启蒙,并进而从语言——生存层面寻找"立人"的坚确路向。
- 龙永干
- 关键词:文化启蒙
- 上海语境与沈从文1928—1931年文学创作的关联及其他被引量:1
- 2016年
- 上海是现代中国最为摩登的都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租界。沈从文与上海的对话,是一种靠近与疏离、拥抱与拒绝的错杂混沌。为了获得上海读者的"大多数",沈从文集中书写了湘西与都市的爱欲生活,并对上海语境中暧昧情色趣味表现出了一定的顺应;为了追随上海语境中异域风、新奇风的时潮,他将湘西书写成上海人眼中的异域,并创作了许多极富浪漫意味的苗家传奇。与此同时,他也对上海语境进行着抗争,并致力于自我文学世界的构建。上海时期,其文学世界"城—乡"对照格局基本成型,其以爱欲为基点的生命哲学得以生成。再有,他对苗族族裔的凸显与苗族传奇的书写,不仅让其叙事获得了浪漫的诗性,也有着摆脱租界语境下民族认同危机的价值与意义。
- 龙永干
- 关键词:异域情调民族认同
- 东晋思想主脉与罗含《更生论》的再理解及其他
- 2016年
- 罗含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更生论》中。他认为"有"是世界本源,"更生"为世界恒有无穷之缘由,"更生"本身有着不失其旧,自然贯次的特性与规律。从其对"更生"方式、向度与特性的认识来看,其思想与东晋玄学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将其归因于佛家"轮回"观的影响,是失之偏颇的。
- 龙永干
- 关键词:玄学
- 烦扰境遇中坚确践行的念想与历史关涉的审慎:也论《理水》被引量:4
- 2017年
- 《故事新编》的结集不仅前后历时十三年,而且创作空间也多次变换。从1922年到1935年,从北京到厦门到广州再到上海,时空流转、人事纷杂再加上创作主体生存境遇与审美体验之变等,让本来构思奇特、表现新锐的作品愈发难于理解。而就《理水》而言,人们或将其与《非攻》予以勾连并置,认为鲁迅在寻找和颂扬中国的"脊梁";或就其发微索隐,认为作品在于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改造的新人找寻与想象;或以之与传统关联为生发点,认为它是作者在寻找其一以贯之的“立人”的文化资源,如此等等。
- 龙永干
- 关键词:生存境遇索隐社会改造
- 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诗学机制——以《青春之歌》为中心的考察
- 2024年
-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史书写的重要作品,它在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形成了特有的诗学机制。作者的生活经验是《青春之歌》的本事,但叙述者按照时代语境和精神气候的要求对人物、事件和情境本事进行了应有的择取和改造。主流意识形态中知识分子成长认知理论规约了故事情节的基本走向,但叙述者为了获得充分表现知识分子革命取向的审美张力,对传统文化心理进行了应有的激活和召唤。作品中爱情追求、民族救亡和阶级斗争等让“革命”书写呈现出样态和属性的丰富性。民族革命场域的建构,让“白骨头”的林道静获得了革命合法性身份;而在对学生运动的回溯和对“革命+恋爱”模式的改造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具有了独特的美学特质,知识分子作为革命历史主体也实现了文学认同。
- 龙永干
- 关键词:《青春之歌》革命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