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立新

作品数:26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武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警总医院苗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心脏
  • 7篇手术
  • 6篇体外循环
  • 6篇外循环
  • 5篇术后
  • 5篇外科
  • 5篇瓣膜
  • 5篇瓣膜置换
  • 3篇动脉
  • 3篇对心
  • 3篇心肌
  • 3篇心内直视
  • 3篇心脏瓣膜
  • 3篇心脏手术
  • 3篇预后
  • 3篇直视
  • 3篇室间隔
  • 3篇室间隔缺损
  • 3篇体外
  • 3篇缺损

机构

  • 19篇武警总医院
  • 6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25篇王立新
  • 23篇石海燕
  • 22篇王奇
  • 19篇邱立成
  • 18篇薛炎
  • 8篇马浩
  • 4篇张晓
  • 3篇罗建
  • 2篇崔晓征
  • 2篇周小英
  • 2篇高彩虹
  • 2篇高建华
  • 2篇王玲
  • 2篇马腾
  • 1篇王华
  • 1篇洪宝发
  • 1篇崔亮
  • 1篇吴学杰
  • 1篇张庆江
  • 1篇杨勇

传媒

  • 6篇武警医学
  • 4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养生大世界(...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方法制备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的组织结构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理想的脱细胞方法要求既能完全去除供体细胞,降低免疫原性,又能保留天然瓣膜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以保持足够的机械强度。目的:采用不同洗剂制备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对比其组织结构,探讨最为有效的脱细胞瓣膜支架制备方法。方法:20个新鲜猪主动脉瓣膜随机分为新鲜对照组、去污剂组、酶消化组和去污剂-酶消化组,后3组分别使用TritonX-100、胰蛋白酶以及二者联合的方法制备脱细胞瓣膜支架,对比支架大体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Mallory-Heidenhain染色和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不同。结果与结论:经脱细胞处理后,去污剂组瓣叶柔软、光滑,苏木精-伊红染色少量核物质存留、纤维排列规整,Mallory-Heidenhain染色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相交错,电镜下呈波浪状排列、原纤维横纹清楚;酶消化组瓣叶局部塌陷,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完全去除、纤维排列较紊乱,Mallory-Heidenhain染色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呈网状排列,电镜下纤维部分断裂、原纤维横纹存在;去污剂-酶消化组瓣叶柔软、光滑,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完全去除、纤维完整,Mallory-Heidenhain染色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平行排列,电镜下纤维完好,但排列稀疏,原纤维横纹清晰。说明3种方法均可有效去除供体细胞,保持纤维结构相对完整,在完全清除供体细胞并保持纤维支架完整性方面,TritonX-100联合胰蛋白酶的方法更为有效。
马浩王奇石海燕王立新张晓李泽坚苗齐
关键词:猪主动脉瓣脱细胞支架TRITON胰蛋白酶纤维结构生物材料
心脏瓣膜置换术前两种冠脉造影检查方法的比较
2008年
王立新王奇高建华石海燕薛炎邱立成高彩虹
关键词:冠脉造影瓣膜置换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实验动物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 h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连续注射10 d;对照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 h开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0 d。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动员情况、心功能变化及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两组实验动物骨髓干细胞动员前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与单个核细胞比例近乎相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外周血骨髓干细胞一般在5 d左右达到峰值,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63.10±16.72)×109/L及单个核细胞比例(97.1±2.88)%明显高于动员前,同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50.11±6.37)%vs(42.27±9.3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大量岛状存活心肌,毛细血管计数(3.68±0.78)/HP,而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内岛状存活心肌少,坏死心肌由均质瘢痕组织替代,毛细血管计数(1.38±0.87)/HP,对照组明显少于实验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皮下注射可有效动员骨髓干细胞入外周血参与梗死心肌修复,增加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王立新王奇石海燕邱立成薛炎
关键词:心肌梗死骨髓干细胞动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外科处理——115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总结115例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外科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5例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4例,女41例。年龄22~77岁,平均52岁。肾肿瘤位于右侧77例,左侧38例。瘤栓分型:肾静脉型15例(13.0%),肝下型38例(33.1%),低位肝后型29例(25.2%),高位肝后型20例(17.4%),膈上/心房型13例(11.3%)。115例均接受了根治性外科手术。主要观察结果为肿瘤与瘤栓的完全切除率以及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次要观察结果包括手术与肿瘤学特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对可能影响RCC患者生存的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15例手术,除2例术中因瘤栓脱落死亡外,余113例(98.3%)的肿瘤和瘤栓均完全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8%(19/115),其中1例死亡,总住院病死率为2.6%(3/115)。术后平均随访48个月,RCC患者术后5、10年的OS分别为66.5%和61.8%。肿瘤转移(P=0.000)是影响R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瘤栓级别(P=0.357)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外科手术是RCC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可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低于或高于肝静脉的肝后型下腔静脉瘤栓是两种不同的类型,需要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切除。影响R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转移,而非瘤栓级别。
肖序仁陈湘龙朱宏建贾永中吴学杰庞栋张庆江王华王立新王奇张磊叶林阳洪宝发蔡伟高江平杨勇王茂强高长青崔亮
关键词:肾肿瘤肾细胞癌下腔静脉瘤栓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瓣膜置换术前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无创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心瓣膜置换术前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50岁以上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52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78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49例,联合瓣膜病变25例,合并心房颤动93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两者的检查结果计算CT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直径>1mm的冠状动脉、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患者的CTA显像清晰,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合并心房颤动或心率控制不佳患者的CTA显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降低,且因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不同,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亦不相同,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对角支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89%,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为80%、76%,回旋支、钝缘支为67%、71%。对直径≤1mm的冠状动脉,CTA尚难成像。结论CTA作为无创、快速和价廉的检查方法,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有创CAG检查。
王立新王奇高建华石海燕邱立成薛炎高彩虹
关键词:心瓣膜置换术敏感性
心肌肽素在复杂先心病根治术中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心肌肽素(cardiomyopeptide)在复杂先心病根治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6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法乐氏四联症(TOF)43例,右室双出口(DORV)11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C-ECD)9例,同期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心肌肽素治疗组术中给予3mg/kg、术后以3mg/kg连用3d,对照组给予GIK液(10%葡萄糖200ml+50%葡萄糖100ml+普通胰岛素10U),给予时间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复灌后6,12,24,48,72h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测心肌酶学: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统计数据分析用SPSS11.5,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组内手术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行χ2检验。结果:心肌肽素治疗组心脏自动复搏率较对照组高,术后多巴胺用量较对照组少,两组术后心肌酶谱、cTn-I均较术前高,两组间术前和术后心肌酶谱无显著性差异,但cTn-I治疗组较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肌肽素在阻断时间较长的复杂先心病根治术中可能对心肌起到更明显的保护作用。
邱立成石海燕王奇王立新薛炎周小英
关键词:心肌肽素复杂先心病心肌保护
婴儿与幼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围术期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婴幼儿无合并复杂心内畸形的VSD 537例。婴儿(3~12个月)109例,体质量(5.7±2.4)kg。幼儿(13~36个月)428例,体质量(11±5.9)kg。患儿均于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及同期合并简单畸形矫治术。结果:巨大VSD比率,反复心力衰竭、肺炎、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及合并肺动脉高压率在婴儿组与幼儿组分别为75%vs.29%,69%vs.22%,78%vs.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P=0.00)。两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前、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7±17.4)vs.(16.8±15.3)h,(7.6±5.5)vs.(5.2±3.7)d,(10.9±6.5)vs.(6.9±2.8)d,组间差别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P=0.00)。术后两组患儿并发肺炎、肺不张,肺动脉高压危象,渗漏综合征,急性肾功能损伤,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0%vs.4.7%,4.6%vs.0.7%,5.5%vs.0.7%,5.5%vs.1.2%,7.3%vs.2.3%,婴儿组发生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1,P=0.00,P=0,00),(P=0,01)。537例患儿术后随访1~5年,生长发育良好,超声心动图示射血分数正常,肺动脉压力正常。结论:外科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月龄越小术前一般情况越差,巨大VSD比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但通过合理的手术方案、体外循环及围术期处理,婴幼儿均能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王立新马浩薛炎石海燕崔晓征王玲马腾罗建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改良超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modified ultrafiltration,MUF)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67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MUF组(n=33)和无超滤对照组(n=34),动态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前、CPB停机时及MUF结束时(对照组在CPB停机20 min)血气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心脏射血分数等心肺功能指标。结果CPB前与CPB停机时相比氧分压明显下降,组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别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MUF组超滤后氧分压明显回升,接近体外循环前水平,无超滤对照组氧分压轻度回升,仍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停机20 min时MUF组氧分压明显高于无超滤对照组,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4);体外循环后二氧化碳分压轻度升高,改良超滤后二氧化碳分压轻度下降,但组内、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UF组呼吸机辅助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明显低于无超滤对照组,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和P=0.01)。术后1周心脏超声检查示两组心脏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改良超滤有利于改善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肺功能。
王立新石海燕王奇薛炎邱立成
关键词:超滤心脏瓣膜假体植入心功能
低月龄及低体重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及预后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低月龄、低体重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武警总医院2008年度至2012年度共297例月龄≤12月且体重≤10kg的先心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122(57.4±1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5(35.1±11.3)min,均采用改良超滤+平衡超滤,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2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例,难治性肺炎9例,肾功能衰竭5例,延迟关胸5例,围术期死亡5例。结论合理的预充和灌注,采用超滤并重视脏器的保护,是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的合理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手术预后。
石海燕马浩王立新薛炎邱立成张晓王奇
关键词:低体重体外循环预后
低体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策略及外科疗效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外科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共297例月龄≤12个月且体重≤10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总结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122(57.4±1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5(35.1±11.3)min,均采用改良超滤+平衡超滤,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2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例,重症肺部感染9例,肾衰竭5例,延迟关胸5例,围术期死亡5例。结论合理的预充和灌注,采用超滤并重视脏器的保护,是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管理的合理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手术预后。
石海燕马浩王立新薛炎邱立成张晓王奇
关键词:低体重体外循环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