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伟伟

作品数:62 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会议论文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骨密度
  • 20篇基因
  • 17篇骨质
  • 17篇骨质疏松
  • 16篇绝经
  • 16篇家系
  • 16篇妇女
  • 13篇突变
  • 13篇绝经后
  • 12篇多态
  • 12篇绝经后妇女
  • 10篇多态性
  • 9篇基因多态性
  • 9篇基因突变
  • 9篇骨折
  • 8篇女性
  • 8篇绝经后骨质疏...
  • 8篇骨量
  • 7篇受体
  • 7篇核心家系

机构

  • 6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即墨市人民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1篇章振林
  • 61篇胡伟伟
  • 47篇张浩
  • 46篇胡云秋
  • 42篇刘玉娟
  • 40篇李淼
  • 38篇何进卫
  • 31篇顾洁梅
  • 26篇傅文贞
  • 25篇汪纯
  • 22篇岳华
  • 16篇柯耀华
  • 14篇秦跃娟
  • 13篇黄琪仁
  • 8篇高杲
  • 7篇肖文金
  • 6篇张增
  • 5篇虞进波
  • 3篇陆敬辉
  • 2篇郑慧

传媒

  • 8篇中华骨质疏松...
  • 4篇中国骨质疏松...
  • 4篇中华内分泌代...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上海医学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九届中国南...
  • 1篇第十届中国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09年“...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5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为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50例有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另有250名无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有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并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左股骨近端各部位BMD。结果脊椎压缩性骨折组身高、体重、腰椎2~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腰椎2~4 BMD是发生脊柱骨折的预报因子(r=-0.416,P<0.01)。身高和全髋部BMD与骨折次数和骨折椎体数目呈负相关(均P<0.01)。按股骨颈和全髋部BMD值,骨折组骨质疏松检出率各为50.8%和50.4%;另外剔除在腰椎2~4发生椎体骨折53例,按腰椎2~4 BMD检出骨质疏松占64.5%。同时,腰椎2~4、股骨颈或全髋部BMD值低于-2.5s者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分别是BMD正常者的4.76、2.36和3.52倍。结论腰椎呈低骨量是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身高的下降和全髋部低BMD值是骨折发生次数和受累椎体数目的危险因子;对绝经后妇女在重视BMD测量的同时,应重视脊柱X线正侧位检查。
张浩章振林秦跃娟黄琪仁胡伟伟胡云秋李淼刘玉娟何进卫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脊椎压缩性骨折绝经后妇女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市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无相关性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筛选370名年龄47~75岁无血缘关系的上海市汉族绝经后妇女,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2~4和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的BMD,按BMD值分为152例骨质疏松患者和218例对照组。IL1RA基因型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电泳鉴定。结果在整个人群中,IL1R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是A1占94.3%,A2占4.6%和A4占1.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在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中IL1RA等位基因A2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3.30,P=0.069)。无论是在整个人群还是各亚组中,均未发现IL1RA基因多态性与各部位BMD有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显示IL1R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高加索人群有显著差别,IL1RA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上海市绝经后妇女BMD变异或骨质疏松的遗传因子。
何进卫章振林秦跃娟黄琪仁胡云秋李淼张浩胡伟伟刘玉娟
关键词:骨密度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冬季维生素D状况被引量:29
2011年
目的调查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在冬季(12月份)维生素D的状况。方法在社区101例年龄63.7±7.0岁健康绝经后妇女中,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所有研究对象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同时用问卷调查生活方式。结果本研究101例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平均值为17.09 ng/ml,PTH平均值51.0 pg/ml,维生素D缺乏者占(<20 ng/ml)68%,维生素D不足者(20~29 ng/ml)占了30%,只有2例维生素D充足(>30 ng/ml)占2%。PTH均值在维生素D缺乏组中(53.7 pg/ml)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44.8 p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未发现血清25(OH)D与PTH有线性回归关系。同时未发现血清25(OH)D与血钙、BMD或BMI相关。结论上海市健康绝经后妇女在冬季维生素D普遍不足,维生素D缺乏组的PTH显著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低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应引起重视。
张浩黄琪仁章振林顾洁梅胡伟伟刘玉娟胡云秋李淼
关键词: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绝经后妇女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年间的β-CTX和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1年后骨密度和骨吸收指标(β-CTX)的变化,了解骨密度变化与骨吸收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入选了3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患者,给予阿仑膦酸钠70mg/w,碳酸钙600mg/d和维生素D125IU/d,治疗12m。在基线和治疗12in后进行DXA骨密度测定,在基线、治疗3m和12m后测定骨吸收指标β—CTX。结果治疗1年后腰椎2~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有上升,而所有受试者治疗3m后β—CTX均较基线下降(74.21±43.66)%。治疗3m后β—CTX的变化率和治疗12m后腰椎2~4和股骨颈骨密度绝对值呈相关(Betastd=-0.418,P=0.017;Betastd=-0.321,p=0.032)。结论治疗3m骨吸收指标β-CTX的变化率有望成为预示患者对阿仑膦酸钠反应的早期指标。
邵冲张浩胡云秋胡伟伟顾洁梅刘玉娟何进卫章振林汪纯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转换指标骨密度
两种骨质疏松筛选方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分别评估亚洲骨质疏松筛查工具(OSTA)及上海市绝经后妇女低骨量简易筛选方法(STLBMS)与上海市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椎体骨折的关系,并比较两种筛选方法对骨质疏松和椎体骨折发生的预测能力。方法共入选988例绝经后妇女,有或无脊椎压缩性骨折各494例。两组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并计算OSTA与STLBMS指数。结果两种筛选法均显示骨折组风险指数更高(P〈0.001);在两组中分别比较两种筛选法,均显示STLBMS法的风险指数更高(P〈0.001)。OSTA与STLBMS指数与骨密度均正相关(r=0.336~0.562和r=0.383~0.570,P均〈0.001);而两种筛选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r=0.974,P〈0.001)。以OSTA≤-1和STLBMS≤5为分界点,OSTA与STLBMS法诊断骨质疏松的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和0.74;在预测椎体骨折方面,OSTA与STLBMS法的AUC分别为0.55和0.57。结论OSTA和STLBMS筛选法均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也有助于椎体骨折的发现,两种方法对骨质疏松和椎体骨折发生的预测能力没有统计学差异,是理想的骨质疏松筛选工具。
张浩章振林黄琪仁胡伟伟陆敬辉胡云秋李淼刘玉娟
关键词:骨密度椎体骨折骨质疏松
COL1A1和GOL1A2基因10个SNP及单倍型与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风险的硏究
目的:I型胶原蛋白是骨基质主要组成成分,COL1A1和COL1A2是分别编码I型胶原α1和α2链的基因。COL1A1和COL1A2是骨质疏松重要的候选基因。迄今,尚不清楚COL1A1和COL1A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骨质...
胡伟伟何进卫章振林
关键词:I型胶原蛋白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单倍型
绝经后妇女血清FGF21与骨密度、骨转换指标以及骨折相关性
胡伟伟章振林
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样骨发育不良四个家系WISP3基因突变筛查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样骨发育不良(progressive pseudorheumatoid dysplasia,P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筛查致病基因WISP3的突变类型。方法抽取所有受试对象的静脉血5 m L,抗凝保存于-80℃冰箱,利用常规方法抽提基因组DNA。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对4个家系的先证者致病基因WISP3进行检测,再对其父母亲进行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4个家系先证者中均发现WISP3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其中家系1中的突变位点p.Cys209Metfs X21、家系2突变位点p.Tyr116X、家系3突变位点p.Cys114Trp和家系4的突变位点p.Cys223Gly均为首次报道的新发现位点。结论 PP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首次发现了WISP3基因4个新突变位点,开展WISP3基因检测有助于PPD确诊。
胡伟伟章振林
关键词:突变
女性骨面积大小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了解女性骨面积大小(BAS)和骨矿物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以及BAS与BMD的关系。方法采用Hologic QDR-2000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3 390例20~84岁女性L_1~L_4后前位和左侧股骨近端(全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转子间)骨矿物质含量(BMC)、BAS和BMD。结果L_1~L_4的BMC、BAS和BMD峰值均出现在30~34岁组,随后逐年下降,三者变化趋势一致;而股骨近端各部位BMC、BAS和BMD的变化趋势不同,BMC峰值出现在40~44岁组,BAS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的趋势,BMD峰值出现在20~24岁组。L_1~L_4的BAS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2,P<0.05);全髋部和大转子部位的BAS与年龄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股骨颈和转子间的BAS与年龄不相关(P值均>0.05)。L_1~L_4(r=0.521)和近端全髋部(r= 0.083)的BMD均与BAS呈正相关(P值均=0.000),股骨颈的BMD与BAS呈负相关(r=-0.102,P=0.000),大转子和转子间的BMD均与BAS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使用面积BMD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时,应该重视不同骨骼部位BAS的影响,是否使用体积BMD作为诊断标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虞进波章振林张浩胡伟伟胡云秋李淼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双能X线吸收仪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市汉族女性月经初潮及绝经年龄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XbaⅠ、PvuⅡ位点多态性与上海部分女性月经初潮及绝经年龄的关系。方法 401名无血缘关系的中青年女性,平均年龄(31.3±5.9)岁;571名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59.6±5.9)岁为研究对象,均为居住在上海>30年的汉族人。采用双能X线测量仪测量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用PCR-RFLP方法分析受试者ER-α基因XbaⅠ、PvuⅡ位点多态性。采用Haploview及PLINK遗传分析软件对XbaⅠ、PvuⅡ位点连锁不平衡及单倍体进行分析。结果受试者的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携带XbaⅠ及PvuⅡ单个位点各基因型者间年龄、身高、体重、BMD和月经初潮及闭经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XbaⅠ及PvuⅡ单个位点各基因型与月经初潮及绝经年龄无相关关系。XbaⅠ、PvuⅡ2个位点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锁不平衡,存在4种频率>1%的单倍型PX、Px、px、pX。经校正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的影响后,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Px与绝经后女性闭经年龄相关(P=0.044),携带Px纯合子(PxPx)女性闭经年龄[(47.5±3.6)岁]早于携带Px杂合子者[(49.4±3.8)岁](P=0.040)及未携带单倍型人群[(49.8±3.9)岁](P=0.015)。结论 ER-α基因XbaⅠ、PvuⅡ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妇女绝经年龄相关,但与初潮年龄无明显相关。
段鹏何进卫傅文贞张增郑慧徐佳胡云秋刘玉娟胡伟伟章振林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基因初潮年龄绝经年龄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