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云辉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土壤
  • 5篇有机碳
  • 5篇微生物
  • 3篇有机碳矿化
  • 3篇碳矿化
  • 3篇碳酸钙
  • 3篇花粉
  • 2篇示踪技术
  • 2篇数据库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漆酶
  • 2篇微生物群落
  • 2篇无机碳
  • 2篇冷蒿
  • 2篇克隆
  • 2篇花粉形态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多样性

机构

  • 6篇湖南农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亚...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 4篇锡林郭勒职业...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4篇葛云辉
  • 6篇苏以荣
  • 6篇何寻阳
  • 5篇肖伟
  • 5篇冯书珍
  • 3篇邹冬生
  • 3篇蔡萍
  • 3篇陈香碧
  • 2篇王晓英
  • 2篇宛涛
  • 2篇梁月明
  • 2篇胡乐宁
  • 1篇秦新民
  • 1篇李扬
  • 1篇杜宝红
  • 1篇徐振朋
  • 1篇伊卫东
  • 1篇张辰波
  • 1篇吴金水
  • 1篇梁士楚

传媒

  • 3篇草原与草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方野生罗布麻叶片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为研究不同野生罗布麻居群氨基酸的含量和品质,对吉林省白城市、内蒙古杭锦旗、内蒙古扎鲁特旗、甘肃省金塔县、甘肃省民勤县5个不同居群的罗布麻叶片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分析,并且参考WHO/FAO修订的必需氨基酸模式谱评价了罗布麻叶片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不同野生罗布麻居群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药用氨基酸有8种,必需氨基酸有7种;这两类氨基酸含量甘肃省民勤县的最高(分别为9.260%和6.114%),内蒙古杭锦旗的最低(分别为4.843%和3.268%);通过聚类分析将5个居群分为3类,甘肃省金塔县野生罗布麻居群和甘肃省民勤县野生罗布麻居群聚为一类,吉林省白城市野生罗布麻居群和内蒙古扎鲁特旗野生罗布麻居群聚为一类,内蒙古杭锦旗野生罗布麻居群独自为一类;在5个野生罗布麻居群中,内蒙古扎鲁特旗的罗布麻叶片营养价值为最高。
耿伊雯宛涛蔡萍张晓明伊卫东甄熙王晓英葛云辉
关键词:必需氨基酸聚类分析
内蒙古草地及荒漠植物花粉形态数据库的建立
内蒙古独特的地形、气候及土壤条件造就了以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为主要地带性植物的内蒙古草地植物。植物花粉资源是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本文介绍了以600余种内蒙古草地及荒漠植物的3000余幅电子扫描显微图片、700余幅...
葛云辉
关键词:花粉形态数据库荒漠植物草地植物
文献传递
冷蒿抗氧化防御系统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长期过度放牧导致内蒙古草原严重退化,制约了牧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初期的指示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典型草原上的直立型冷蒿与荒漠草原上的匍匐型冷蒿,采用刈割模拟放牧的方式对冷蒿植株进行处理,以刈割留茬高度为1 cm、3 cm和5 cm分别来对应重度、中度和轻度放牧。在不同物候期测定刈割胁迫下不同生态型的冷蒿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相关物质等相关指标,分析冷蒿抗氧化防御系统对刈割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为:(1)刈割处理后,从现蕾期到盛花期,随着刈割留茬高度的下降,冷蒿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增加;当刈割留茬高度为1 cm时,匍匐型与直立型冷蒿相比,SOD酶活性的增长速率更快,增长了19.2%。(2)当刈割留茬高度为1 cm时,直立型冷蒿与匍匐型冷蒿的游离脯氨酸含量达最大值,分别为293.254μg/g和298.944μg/g。当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时,冷蒿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直立型冷蒿与匍匐型冷蒿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9.7 mg/g和27.9 mg/g。
张敏张晓明宛涛蔡萍李红伊卫东宛诣超葛云辉
关键词:模拟放牧生理生化指标冷蒿
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外源有机物质和碳酸钙的响应被引量:12
2012年
为明确外源有机物质和无机碳酸盐对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加深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的认识,本文以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地区的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对照)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00d的室内培养试验[对照(无外源物添加,CK)、添加14C-稻草(S)、添加Ca14CO3(C)],并对土壤呼吸释放的CO2及14C-CO2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养100d后,外源物的添加均明显促进了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有机碳的矿化,外源14C-稻草和Ca14CO3对上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分别为28.7%、46.2%、15.5%和127.0%、175.3%、100.1%;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中外源Ca14CO3的贡献率分别为40.4%、48.4%、19.6%;土壤类型和添加物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中外源物的贡献、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外源有机物质和碳酸钙的添加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对于含碳酸盐的石灰土,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周转规律,评估其对大气CO2的影响必须考虑无机碳酸盐的贡献。
葛云辉苏以荣邹冬生胡乐宁冯书珍肖伟何寻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机碳
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微生物对外源碳酸钙和有机物质的响应
以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地区的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对照)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利用碳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研究外源Ca14CO3和14C-稻草[添加方式:①对照(无外源物添加,CK);②...
葛云辉
关键词:PCR-DGGE土壤微生物无机碳有机碳
文献传递
亚热带两种森林土壤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漆酶是降解森林凋落物中木质素的关键酶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运用T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两种亚热带森林(原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人工马尾松林)凋落物层(O层)和土壤表层(A层,0~20cm)降解木质素的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层位,原生林土壤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高于马尾松林;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林土壤O层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略高于土壤A层,而马尾松林则O层明显低于A层;两森林土壤具有相同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优势种群,且大部分优势种群与伞菌目小菇属或侧耳属有较高的氨基酸相似性;与原生林土壤A层和马尾松林土壤O层相比,原生林土壤O层和马尾松林土壤A层中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种群分布相对均匀;马尾松林O层与A层之间漆酶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较原生林土壤O层与A层之间的高.表明植被和土壤层位显著影响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而植被和土壤层位引起的担子菌可利用底物和土壤pH值的差异可能直接驱动这种影响.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胡乐宁梁月明冯书珍葛云辉肖伟
关键词:漆酶基因多样性TA克隆
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解喀斯特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周转中的特征,设置在干土中添加14C–稻草(每1 g干土添加500μg C)、14C–CaCO3粉末(每1 kg干土添加50 g C)和不添加任何外源物(CK)3种处理,对广西环江县2种典型类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进行为期10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4C–稻草和14C–CaCO3后5 d,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中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达峰值,红壤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31.7、273.0 mg/kg,分别高于对照70.2%和100.5%;棕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88.1、307.7 mg/kg,分别高于对照23.0%和31.3%;黑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683.7、787.2 mg/kg,分别高于对照4.5%和20.3%。3种土壤总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黑色石灰土总MBC含量显著大于棕色石灰土和红壤,而红壤总DOC含量显著大于石灰土(P<0.05)。14C–稻草对3种土壤14C–MBC、14C–DOC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14C–CaCO3的影响(P<0.05)。添加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均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土壤较红壤稳定,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葛云辉邹冬生苏以荣何寻阳
关键词:碳酸钙稻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有机碳
基于cDNA克隆的亚热带阔叶林和针叶林生态系统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木质素降解的关键酶之一,漆酶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构建cDNA克隆文库,从mRNA水平上研究了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红壤马尾松林(针叶林)凋落物层(O层)及表土层(A层,0—20 cm)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结果发现,O层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均以原生林远远高于马尾松林,而A层与O层的趋势相反;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林土壤O层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高于土壤A层,而马尾松林则O层明显低于A层。"目"分类地位上,伞菌目在两森林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且在马尾松林O层中比例高达90.2%;原生林O层和马尾松林A层中存在丰富的多孔菌目和钉菇目;红菇目仅在原生林A层中检测到,且比例为12.4%。群落结构上,与原生林O层和马尾松林A层相比,原生林A层和马尾松林O层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种群分布极不均匀,分别存在1和2个绝对优势种群(克隆子数占各克隆库20%以上),且分别与伞菌属、小菇属和侧耳属有较高的氨基酸相似性。此外,两森林土壤中漆酶活性、碳、氮、木质素含量均以原生林显著高于马尾松林,且O层显著高于A层。这些结果表明亚热带阔叶林和针叶林不同土壤层位中降解木质素的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着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微生物底物的可利用性、多样性以及土壤pH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密切相关。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吴金水梁月明冯书珍葛云辉肖伟
关键词:漆酶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基因多样性克隆
冷蒿花粉传播规律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对处于盛花期的冷蒿进行24h内3维空间花粉传播动态进行监测。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花粉数量总体在减少,花粉水平传播的最大有效距离大于300cm;随着垂直高度的增加,传播花粉粒的数量亦在减少,花粉粒大部分集中在0-40cm高度层面上,其垂直传播的有效高度大于100cm。在11∶00-13∶00左右花粉的捕获量达到了24h中的最大值;冷蒿花粉传播受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影响较大。
蔡萍宛涛韩晓亮葛云辉徐振朋
关键词:花粉冷蒿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剖面微生物特性对植被和坡位的响应被引量:15
2013年
选取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T)、灌丛(S)、原生林(PF)(中坡位)不同植被类型,原生林上、中、下不同坡位,按土壤发生层采集淋溶层(A层,0—10 cm)、过渡层(AB层,20—30 cm,草丛和灌丛;30—50 cm,原生林)、淀积层(B层,70—100cm)样品,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微生物碳熵、氮熵(ratio of SMBC to soil organic carbon(qMBC)、ratio of SMBN to soil total nitrogen(qMBN))、土壤基础呼吸(soil basicrespiration(SBR))以及代谢熵(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qCO2))的剖面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土层深度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基础呼吸,随植被恢复,SMBC、SMBN、SBR由草丛、灌丛、原生林依次上升,并随土壤发生层位的加深逐渐减少,qCO2在3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T>PF>S;原生林A层SMBC,SMBN在各坡位间均显著高于AB层、B层,SBR在A层由下坡位至上坡位递减,而在AB和B层的上、下坡位间无显著差异,qCO2坡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SMBC与SMB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P<0.01,n=45),且SMBC、SMBN、SBR分别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随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明显改善,且坡位对A层土壤的影响较AB层和B层更显著,对于维持土壤微生物调节的土壤养分循环功能,调控土壤氮素营养与土壤有机质同等重要,这为合理制订喀斯特生态恢复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冯书珍苏以荣秦新民肖伟葛云辉何寻阳
关键词:微生物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