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映婕

作品数:38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9篇历史地理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5篇艺术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文化
  • 9篇非物质文化
  • 9篇非物质文化遗...
  • 7篇传承
  • 5篇文学
  • 5篇非物质文化遗...
  • 4篇社会
  • 4篇文学类
  • 4篇民间文学
  • 3篇时节
  • 3篇文化变迁
  • 3篇习俗
  • 3篇节日
  • 3篇个案
  • 3篇传统节日
  • 2篇信仰
  • 2篇政治
  • 2篇奢侈
  • 2篇史前
  • 2篇宗教习俗

机构

  • 33篇浙江师范大学
  • 18篇西藏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作者

  • 38篇陈映婕
  • 21篇张虎生
  • 1篇王巨山
  • 1篇宣炳善
  • 1篇钟红清
  • 1篇王逍
  • 1篇陈华文

传媒

  • 5篇西藏大学学报...
  • 5篇非物质文化遗...
  • 3篇民俗研究
  • 3篇文化遗产
  • 2篇民族艺术研究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当代电影
  • 1篇民族艺术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西藏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华戏曲
  • 1篇西藏民族学院...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转经习俗与个人宗教体验被引量:1
2013年
从个人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去探求民间宗教生发与延续的深层结构,是研究民间宗教的重要方法之一。转经习俗是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盛行的信仰实践与信众日常化的朝圣仪式。转经人作为该习俗的文化主体,其丰富的个人宗教体验不仅以"灵验"主题的口头神性叙事得到自我认同与集体传播,同时折射了个体心灵世界中的强音与弱音,满足了人们差异又多元的世俗心理需求。融入到民众生活内部的、大量宗教体验的深刻存在,是转经习俗得到稳固传承的隐形动力,甚或成为藏传佛教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的民间机制之一。
张虎生陈映婕
体制·家庭·空间:拉萨转经习俗的传承机制
2012年
尽管伴随着传统宗教整体式微的现代化变迁,西藏民间社会盛行的转经习俗仍然保持着较强的传承能力,尤其在圣地拉萨体现得较为鲜明与典型。神权时代"政教合一"体制的强大惯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内部传承和承载着日常化展演仪式的转经空间,成为转经习俗发生横向与纵向传承的重要机制,其中既具有民俗传承的普通共性,也呈现出西藏社会宗教生存与发展的独特性。
张虎生陈映婕
关键词:传承机制家庭
对城镇生活的想象与认同——浙北C村的日常消费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常常伴随着传统社会认同模式的式微,使建立在货币经济上的消费认同不断增强。作为一个正在变迁中的乡村社区,浙北C村村民通过对中心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进行消费象征意义上的想象与模仿,从而实现地方性的现代认知并达成自我认同。萌芽于农耕文明土壤的乡土式消费主义,与集体主义、"面子"观、从众心理、奢侈惯习等多元传统,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建立在现代消费基础之上的新认同方式,既有着建构自信与明晰自我的积极方面,也潜伏着助长非理性物欲的消极倾向。
陈映婕张虎生
西藏转经习俗与个人宗教体验被引量:2
2012年
从个人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去探求民间宗教生发与延续的深层结构,是民间宗教研究的重要方法。转经习俗是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盛行的信仰实践与信众日常化的朝圣仪式。转经人作为该习俗的文化主体,其丰富的个人宗教体验不仅以"灵验"主题的口头神性叙事得到自我认同与集体传播,同时折射了个体心灵世界中的强音与弱音,满足了人们差异又多元的世俗心理需求。融入到民众生活内部的、大量宗教体验的深刻存在,是转经习俗得到稳固传承的隐形动力,甚或成为藏传佛教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的民间机制之一。
张虎生陈映婕
关键词:宗教习俗
现代变迁与民族经验——西藏社会的个案被引量:3
2012年
西藏社会正在由一个传统宗教型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开放式的经济型社会。对其而言,由现代化引起的系列变迁(物质生活、制度文化与精神传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体验,也是一类不可重复的民族经验,其中既包含大时代的共性特质,也富有本民族的个性差异。现代变革促使西藏社会及时地进行文化自觉,并对当下诸多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命题提供自身独特的丰富经验与实践之道。
张虎生陈映婕
关键词:西藏社会
博物馆新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域外动向与视野被引量:2
2020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ICH)正在成为一些国家推动传统博物馆突破自身局限、参与当代社会进程的学术力量与文化实践。2004年于韩国首尔召开的世界博物馆协会年会(ICOM)对于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学理念与实践的转变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力。十余年来,欧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正在积极灵活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努力将本土博物馆塑造为一个富有活态语境、更具文化包容性,以及关怀社区日常生活的新社会空间。其中积累的具体经验和面临的现实挑战,值得我们参照与借鉴。
陈映婕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价值取向与文化遗产保护——从西藏“日姆栋”史前“血祭图”岩刻画被毁事件说起
2008年
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的西藏'日姆栋'史前岩刻画,是存留至今的、生动反映早期部族社会宗教信仰生活的珍贵文化遗产。其中的'血祭图'是一幅对史前'本教'举行的大规模血祭仪式进行艺术再现的绝世岩刻作品,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为当代藏民所刻的藏文'六字真言'所损毁,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文化损失。笔者认为,这一文化事件究其外部原因,主要是文化空间之争,即跨时空的宗教文化形态在同一文化空间中发生的无声冲突,使后者对前者采取了非理性的文化行为;究其文化内部原因,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历史与现实所做出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模式。在此个案基础上,笔者以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意识形态作为两类文化主体,以进化主义和传统主义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作为分析维度,从理论上归纳出四类文化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模式,以及相应产生的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实践。最后笔者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关乎民族和国家能否合理安排文化空间,能否正视历史与非历史,能否理性判断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建构一个健康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陈映婕张虎生
关键词:文化空间文化价值文化遗产保护
异化与共享的“传统”——走进市场的西藏面具被引量:1
2011年
市场经济作为一类外来文化快速进入西藏社会,随即产生了全面又深刻的影响,面具由传统社会的神灵符号,嬗变为商品世界中大众想象的消费符号。传统器物民俗的神圣性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被迅速解构了。依赖前工业社会的"传统"在不断式微的同时,由整个社会合力创造的、结合经济力量的新传统正日益流行并得到共享,这是当下民俗文化的两大发展趋势。
陈映婕张虎生
关键词:市场化
村落记忆与空间表征——对山西上安村的文化地理学考察被引量:4
2009年
文化地理学对于"地理"的理解和研究范畴,己经超越传统的地理学,是对基于地理环境的文化空间进行深度理解与符号诠释的学科。民俗学作为研究"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与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村落内部的口述记忆是获知空间表征的重要途径,表征可以借助记忆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主体赋予外界的自然景观和物理空间以地方性的内部想象、发明与建构,将自身的种种现实需求(如意识形态结构、地方安全感、文化资本)投射到外部世界,产生了村落特有的空间表征,即复杂的空间观念、情感与态度。
陈映婕张虎生
藏历特征及“节气”文化管窥——他者的角度被引量:1
2018年
藏历是一部地域性和族群性的历法,其地域特征以"高极"(第三极)为突显。族群文化特征,除以藏文书写和藏语交流表达外,主要表现在历法内部名词用语等外在形式的替换使用上,以及地方历史、民族宗教观念的渗透影响等方面。藏历中的"节气"文化,重点承载在季节划分和季节转换"春分"的中分节点上,"春"和"后春"作为六季中的两季,是实际地理、气候的反映,这种反映不仅拉长了春天,推迟了夏天的到来,也使西藏变成了避暑的胜地。藏历中的"六季""冬为岁首"的季序,以及只注重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季节转换的时间节点,都是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天人合一之路的表征。
陈映婕张虎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