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新
- 作品数:8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流产史及2种病原体感染与输卵管损害的关系被引量:1
- 2009年
- 张肖青陈美新
- 关键词:病原体感染流产史输卵管性不孕未产妇女终止妊娠人工流产
- 米索前列醇在剖宫产术后患者无痛人流中应用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临床对比观察异丙酚加用米索前列醇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无痛人流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妇产科门诊2008年9月1日2009年8月31日的200例剖宫产术后早孕需行无痛人流治疗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A组在用异丙酚基础上加用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术;B组单纯应用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A、B两组手术时间长短无明显差别(P〉0.05),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宫颈松弛率较B组明显提高(P〈0.05),A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较B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在用异丙酚的基础上用于剖宫产术后无痛人工流产能提高宫颈松弛度、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陈美新
- 关键词:人工流产异丙酚米索前列醇无痛人流
- 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与肠道假丝酵母菌同源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对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与肠道假丝酵母菌同源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进一步研究,从临床探究RVVC与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菌株的移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6月—2013年3月RVVC患者进行外阴阴道分泌物和肛拭子分离菌株采集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双阳性患者的分泌物和肛拭子分离得到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同源性测定,分成同源患者与非同源患者。分别对两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分为2组:A组(同源全身治疗组)与B组(非同源全身治疗组)采用氟康唑口服并联合外用硝酸咪康唑栓进行治疗;C组(同源局部治疗组)与D组(非同源局部治疗组)外用硝酸咪康唑栓进行治疗。4组患者痊愈后(以微生物学疗效评定:念珠菌镜检和念珠菌培养均阴性,其中A、B组加测肠道假丝酵母菌)巩固治疗半年,随后进行1年随访,观察4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共入组160例RVVC患者,其中RVVC同源性患者110例,非同源性患者50例。达到治疗效果后进行随访,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复发率最低,为10.7%;而C、D组的复发率较高,分别为70.4%和69.2%。首次的复发时间和复发程度方面,A组患者优于其他3组,而C、D组的患者情况相对严重。此外,对复发患者的双阳性以及部分双阳性患者的同源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全身治疗组复发患者中同源性患者所占比例较低,而局部治疗组复发患者中的同源性比例较高。结论:RVVC与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菌株的移行可能与部分RVVC患者久治不愈关系密切。
- 夏艳陆琴陈美新金志军
- 关键词:念珠菌病外阴阴道酵母菌属带病原状态
-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干预治疗早期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使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早期治疗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的临床疗效及内脏脂肪的变化。方法研究分析2014年3~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早孕门诊的57例育龄妇女,其中39例为SCH孕妇,使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进行早期治疗,对照组为同期检查的18例非甲减患者。用药2周后、6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随访至产后4周,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组前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 3, TT3)、基础代谢率、体脂含量、内脏脂肪等级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前总甲状腺素(total thyroxine,TT4)、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 index,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患者在经过2周、6周治疗后,TT4与FT4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SH虽仍然有差异,但是与治疗前两者的统计学差异相比,得到了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早期妊娠合并SCH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左甲状腺素可能对早期妊娠合并SCH妇女的体脂含量及内脏脂肪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 邵侃曲伸陈美新陈芳华彭文芳蒋小红邰筱晨汤瑜斌黄珊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妊娠小剂量左甲状腺素
- 波形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波形蛋白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7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波形蛋白的表达,分析波形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使用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及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手术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检验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波形蛋白的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及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波形蛋白表达的总阳性率达71.10%。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波形蛋白表达(均有P<0.001)是患者的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FIGO分期(P=0.014)、病理类型(P<0.001)、组织学分级(P=0.045)、淋巴结转移(P<0.001)和波形蛋白表达(P<0.001)是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的结果表明波形蛋白的表达预测肿瘤的生存和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7、0.796。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波形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与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密切相关,可能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 龚惠金玉华何萍倪云翔陈美新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波形蛋白复发预后
-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合颈管搔刮术200例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合颈管搔刮术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门诊行阴道镜下宫颈结合颈管搔刮术提示为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病例200例,进行宫颈LEEP/锥切术,比较病理结果。结果两者病理结果相对符合率达到94.5%,两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合颈管搔刮术是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有效方法。
- 陈美新
- 关键词: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宫颈上皮内瘤变
- 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在宫颈癌变早期筛查中的作用及其意义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联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CT联合HPVDNA检测对2856例女性进行宫颈癌变筛查,筛查阳性者再行阴道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HPVDNA检测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HPVDNA结果与TCT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856例受检者中,TCT阳性者144例(5.04%),其中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79例(2.77%);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54例(1.90%);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11例(0.39%)。各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84,P<0.01)。HPV检测结果显示,HPV高危型感染607例(21.25%);HPV低危型感染125例(4.38%);HPV阴性2124例(74.37%)。各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45,P<0.01)。HPV高危组年龄显著低于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58,P<0.001)。HPV高危型组与HPV低危型组TC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6,P<0.01)。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133例,118例有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不同宫颈病变类型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1,P<0.01);不同HPV类型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935,P<0.01)。结论 TCT联合HPVDNA检测在早期宫颈病变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检出率以及检测敏感性方面均优于单一检测,值得临床推广。
- 何萍龚惠高义平陈美新陆琴
- 关键词: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病变宫颈癌
- 介入再通灌注术联合丹参注射液灌注治疗78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对介入再通灌注术联合丹参注射液灌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157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治疗组78例,对照组采用灌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注射液灌注,随访24个月,对比两组患者12个月末输卵管通畅情况,12个月内、24个月内宫内妊娠和输卵管妊娠情况。结果 12个月末,组间输卵管完全通畅率比较,P<0.01;12个月内,组间宫内妊娠发生率比较,P<0.05;24个月内,组间宫内妊娠发生率比较,P<0.01。结论介入再通灌注术联合丹参注射液灌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效确切,可以提高功能妊娠率和降低输卵管妊娠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陈美新朱春
-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