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兵

作品数:81 被引量:269H指数:8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8篇细胞
  • 17篇蛋白
  • 16篇烧伤
  • 15篇瘢痕
  • 14篇增生
  • 14篇相互作用
  • 13篇增生性瘢痕
  • 11篇基因
  • 10篇创面
  • 8篇免疫
  • 6篇相互作用蛋白
  • 5篇伤创
  • 5篇烧伤创面
  • 5篇双杂交系统
  • 5篇腺病
  • 5篇腺病毒
  • 5篇免疫耐受
  • 5篇酵母
  • 5篇酵母双杂交
  • 5篇酵母双杂交系...

机构

  • 57篇第三军医大学...
  • 23篇成都医学院第...
  • 5篇成都医学院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西安医学院附...
  • 1篇武警四川省消...

作者

  • 81篇马兵
  • 55篇吴军
  • 51篇罗高兴
  • 44篇贺伟峰
  • 42篇陈希炜
  • 32篇袁顺宗
  • 30篇彭旭
  • 30篇张小容
  • 28篇易绍萱
  • 27篇胡晓红
  • 27篇谭江琳
  • 24篇黄正根
  • 23篇王晓娟
  • 23篇甘成军
  • 23篇胡婕
  • 21篇程文广
  • 13篇杨俊杰
  • 12篇杨世伟
  • 11篇贾雄飞
  • 9篇刘月明

传媒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中华烧伤杂志
  • 9篇中华医学会烧...
  • 7篇第八届全国烧...
  • 4篇重庆医学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全国烧伤创面...
  • 2篇华西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2010年第...
  • 2篇全国危重烧伤...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2
  • 4篇2011
  • 16篇2010
  • 16篇2009
  • 5篇2008
  • 1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7篇2002
  • 5篇2001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HT036与P311间的相互作用
目的:未知蛋白HT036(Hypothetical protein HT036)是本研究小组前期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的P311的相互作用蛋白,本实验拟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来验证HT036和P311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构...
彭旭谭江琳袁顺宗马兵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贾雄飞王晓娟胡婕甘成军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吴军
文献传递
转hCTLA4Ig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人CTLA4Ig转染DCs ,探讨转人CTLA4Ig(hCTLA4Ig)树突状细胞 (DCsRev)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重组逆转录病毒将目的基因hCTLA4Ig转染到大鼠骨髓来源的DCs中 ,通过流式细胞检测目的基因hCTLA4Ig表达及DCs表面分子的改变 ;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检测DCsRev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 结果 重组逆转录病毒转染DCs的最大效率为 91 2 5 % ;在功能上 ,DCsRev不但丧失了刺激MLR的能力 ,并且能够强烈抑制MLR中反应T细胞的增殖 ,而且抑制率与加入DCsRev的数量和DCsRev预处理反应T细胞的时间长短有关。具体来说 ,DCsRev数量在 10 3 ~ 10 4之间时 ,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最高为 71 96%。而当DCsRev数量达到 5× 10 4抑制率下降为 5 9 2 %。在 12~ 48h之间 ,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 ,抑制率却不断下降 ,预处理 12h抑制率最高 ,为 99 6%。但不做预处理 ,在反应开始时同时加入DCsRev ,则抑制率明显降低 ,仅为 5 9 2 %。对腹腔注射DCsRev大鼠脾T淋巴细胞体外分析表明 ,DCsRev也能在动物体内诱导耐受 ,但这种免疫耐受状态不能维持终身。结论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人CTLA4Ig转染DCs,不但DCs表面CD86分子被CTLA4Ig有效的封闭 。
贺伟峰吴军易绍萱罗高兴陈希炜郑峻松马兵雷晓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T细胞免疫耐受逆转录病毒载体
P31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研究背景:严重创伤,特别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创面的病理性修复常常引起的瘢痕增生、挛缩,严重影响患者容貌、肢体功能康复和生命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创面修复失控环节,一直是创伤基础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我...
吴军甘成军胡婕彭彦孟杨世伟杨俊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谭江琳袁顺宗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王晓娟
原肌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与作用研究
目的原肌球蛋白是肌动蛋白主要相关蛋白之一,在细胞骨架与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原肌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有助于提示瘢痕挛缩的产生机制。方法收集患者不同时期增生与非增生瘢痕组织标本,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的瘢痕相关基因...
马兵吴军易绍萱贺伟峰孙榆
文献传递
人P311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皮肤创伤异常修复的一种不良结局,成纤维细胞在纤维化发生和瘢痕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期实验中我们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与同体正常皮肤组织的差...
谭江琳杨世伟杨俊杰甘成军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吴军袁顺宗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王晓娟胡婕
成批重度烧伤患者创面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1年
烧伤总面积大于50%TBSA创面的主要植皮方式,有微粒皮移植、网状皮移植及邮票皮移植。如何充分利用患者皮源,选择最佳植皮方式从而提高创面愈合质最.减少瘢痕增生以及挛缩、减少残余创面,深受烧伤临床关注。
王晓娟马兵杨勇刘德贵薛刚
关键词:烧伤患者手术治疗微粒皮移植TBSA瘢痕增生残余创面
P31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研究背景:严重创伤,特别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创面的病理性修复常常引起的瘢痕增生、挛缩,严重影响患者容貌、肢体功能康复和生命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创面修复失控环节,一直是创伤基础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我...
吴军谭江琳袁顺宗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王晓娟甘成军胡婕彭彦孟杨世伟杨俊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
文献传递
猪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鉴定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建立体外大量扩增猪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的方法 ,并进行形态学和免疫学性质鉴定。方法 制备猪骨髓细胞 ,分离单个核细胞 ,以猪重组GM CSF诱导培养 ,2周后收集悬浮细胞 ,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表面分子鉴定 ,以及功能检测。结果 体外培养富集的猪DC达 70 %~ 80 % ,具有典型的形态、表型及功能。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体外大量扩增猪骨髓DC的方法 。
马兵吴军郑峻松易绍萱贺伟峰杨世昕罗高兴陈希炜雷晓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纯化骨髓移植免疫耐受体外扩增
ITGB4BP与P311在细胞中的共定位研究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中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来验证整合素4结合蛋白(ITGB4BP)和P311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ITGB4BP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ITGB4BP-EGFP和...
袁顺宗谭江琳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贾雄飞王晓娟胡婕甘成军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吴军
文献传递
大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及鉴定被引量:30
2002年
目的 探讨诱导及纯化大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应用重组大鼠rGM CSF、IL 4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经标抗大鼠OX62单抗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s经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功能学实验鉴定。结果 大鼠骨髓来源的DC在体外培养 12~ 14d后完全成熟 ,99 3 6%培养纯化后DC表达大鼠特异性表面标志OX62 ;典型的成熟大鼠DC形态上类似于小鼠和人类的DC ,表型为MHCⅡ + + ,OX62 + + ,FcγR(CD3 2 ) + / -,CD80 + / -,CD86+ + ,体外功能分析显示该DC能够强烈刺激MLR并有效递呈可溶性抗原OVA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增殖。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体外大量扩增大鼠骨髓DC的方法 。
贺伟峰吴军罗高兴易绍萱黄赤兵陈希炜郑峻松马兵雷晓
关键词:体外分离纯化树突状细胞异种移植免疫耐受功能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