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华林

作品数:109 被引量:447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33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7篇农业科学
  • 18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4篇茶树
  • 18篇茶树资源
  • 16篇育种
  • 16篇分子育种
  • 15篇红茶
  • 13篇儿茶
  • 13篇儿茶素
  • 11篇乌龙茶
  • 9篇茶品
  • 8篇选育
  • 8篇种质
  • 8篇种质资源
  • 8篇绿茶
  • 7篇英红九号
  • 7篇生化成分
  • 7篇基因
  • 6篇性状
  • 6篇品系
  • 6篇没食子
  • 6篇没食子儿茶素...

机构

  • 102篇广东省农业科...
  • 5篇中山大学
  • 5篇广东省农业科...
  • 5篇广东鸿雁茶业...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科贸职业...
  • 1篇广东省平远县...

作者

  • 108篇黄华林
  • 52篇李家贤
  • 47篇吴华玲
  • 44篇何玉媚
  • 37篇李波
  • 36篇乔小燕
  • 27篇晏嫦妤
  • 23篇姜晓辉
  • 22篇方开星
  • 22篇秦丹丹
  • 20篇陈栋
  • 17篇王秋霜
  • 17篇陈海强
  • 15篇赵超艺
  • 14篇凌彩金
  • 11篇操君喜
  • 11篇赖兆祥
  • 10篇庞式
  • 9篇黄国资
  • 8篇卓敏

传媒

  • 20篇广东茶业
  • 19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中国种业
  • 1篇园艺学报
  • 1篇茶叶科学
  • 1篇茶叶科学技术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茶叶通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1篇2020
  • 14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14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茶树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连锁的分子标记位点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3‑gallate,ECG)含量连锁的分子标记位点及其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了位于茶树基因组Scaffold89:479585上的与茶树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
吴华玲方开星姜晓辉秦丹丹李红建王秋霜潘晨东李波黄华林
文献传递
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筛选被引量:20
2019年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及探究茶树中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茚三酮显色法结合酶标仪检测技术测定218份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218份资源的氨基酸含量介于1. 50%~8. 98%之间,其中高氨基酸茶树资源(氨基酸含量≥5%) 55份;茶氨酸含量介于0%~4. 03%之间,其中高茶氨酸茶树资源(茶氨酸含量≥3%) 13份,不含茶氨酸的茶树资源4份;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介于0~0. 78之间,且集中分布于0. 2~0. 5之间,二者的相关性系数达0. 752,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筛选获得了一批氨基酸特异的茶树资源,为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方开星姜晓辉秦丹丹李红建黄华林潘晨东李波吴华玲
关键词:茶树氨基酸茶氨酸种质资源
高咖啡碱品种的生物学性状与化学品质特征的研究
咖啡碱是茶叶品质的特征成分之一,茶叶中的含量大多在3~5%左右。据统计,全国育成的300多个品种(系)中春茶含量达6%的仅占0.7%。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从而起到提神、利尿等多种作用和疗效。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
关键词:咖啡碱生物学性状茶叶品质
一种乌龙茶加工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乌龙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采摘茶树鲜叶→凉青→晒青→凉青→碰青→杀青→轻揉→烘干→回软→称重定型→脱模固型→干燥→成品→包装→产品。本发明工艺具有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出茶率高、操作简单、...
庞式陈海强凌彩金黄华林黄国资
文献传递
一种乌龙茶加工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乌龙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采摘茶树鲜叶→凉青→晒青→凉青→碰青→杀青→轻揉→烘干→回软→称重定型→脱模固型→干燥→成品→包装→产品。本发明工艺具有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出茶率高、操作简单、...
庞式陈海强凌彩金黄华林黄国资
文献传递
茶小绿叶蝉危害对金萱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本研究以金萱为材料,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研究茶小绿叶蝉危害对金萱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萱鲜叶和红茶挥发性成分以醇类为主,且醇类中92%以上是萜醇。茶小绿叶蝉危害鲜叶后,萜醇含量降低,脂肪醇、芳香醇、萜酮、脂肪酮、酯类和烃类增加;红茶挥发性成分中萜醇、脂肪醇、萜酮、脂肪酮、烃类和酸类含量降低,酯类增加。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鲜叶与红茶挥发性成分轮廓不同,萜醇和酯类是区分不同危害程度鲜叶及其红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鲜叶特征成分以萜醇(β-芳樟醇、橙花醇、顺-氧化芳樟醇Ⅱ、顺-氧化芳樟醇Ⅰ、香叶醇)为主;茶小绿叶蝉危害后,萜醇减少,醛类(β-环柠檬醛、3,7-二甲基-2,6-二辛烯醛、苯甲醛)增加。不同危害程度鲜叶加工的红茶其特征性的酯类和萜醇挥发性成分各不相同。
乔小燕操君喜黄华林李波陈栋
关键词:茶小绿叶蝉挥发性成分
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对近年来发展的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ACGM、SRAP、TRAP、SCAR、RSAP及SCoT的原理、特点进行介绍,综述这些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晏嫦妤李家贤黄华林吴华玲乔小燕何玉媚
关键词:SRAPTRAPSCAR分子标记茶树种质资源
台湾乌龙茶品种金萱引进及产品开发
吴家尧李家贤黄国资庞式黄华林凌彩金赖兆祥何玉媚刘建峰伍锡岳曾文伟胡海涛陈国璋
该研究系广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20041350201010),通过几年来对相关研究内容的系统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在省内首次引进并完成台湾金萱品种引进及品种性状鉴定,研究制订出种植管理技术规程供全省大面积应用。...
关键词:
关键词:乌龙茶加工生产线
可可茶花香与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中大根香叶烯D(53.97%)、α-金合欢烯(16.07%)、沉香螺醇(3.96%)、十三-2-炔-环丙酯(3.30%)、δ-杜松烯(3.22%)、β-荜澄茄油烯(1.96%)、异香橙烯(1.73%)、1,5-二甲基-8-(1-甲基)乙烯基-1,5-环癸二烯(1.61%)、古巴烯(1.55%)9种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七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11%。顶空固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中反-橙花叔醇(29.1%)、己酸叶醇酯(22.56%)、4-乙酰基-3-乙烯酸乙酯(10.21%)、芳樟醇(6.17%)、紫苏烯(5.97%)、α-金合欢烯(3.54%)、反-叶绿醇(2.11%)、己酸己酯(1.87%)、(3Z)-3-辛酸丁酯(1.74%)9种物质含量最高,其中3种醇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7.38%,4种酯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6.38%,2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1%。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以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居多,可可乌龙茶挥发油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酯类,正是这三类化合物使得可可乌龙茶具有花香的气味。
仰晓莉李凯凯叶创兴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宋晓虹
关键词:花香乌龙茶挥发油
茶树休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综述了茶树休眠的类型、影响茶树休眠的因素以及有关茶树休眠的分子机理研究情况,并提出了今后茶树轮性及冬季休眠的形成机理研究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晏嫦妤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
关键词:茶树休眠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