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小燕 作品数:103 被引量:585 H指数:15 供职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生物学 医药卫生 更多>>
金萱炒青绿茶中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2024年 为探究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在炒青绿茶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金萱炒青绿茶为研究对象,优化了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对映选择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enantioselectiv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Es-GC-MS)分析挥发性对映异构体的方法,对120℃不同干燥时间(30、60、90 min和120 min)处理的4个炒青绿茶样品进行了对映异构体定性定量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HS-SPME的最佳条件为添加NaCl(3 mL,3 mol·L^(-1),料液体积比为1︰6)、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25 min。Es-GC-MS的最佳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35℃,保持2 min;以4℃·min-1升温至110℃,保持10 min;以4℃·min-1升温至210℃。采用优化方法分析4个炒青绿茶样品,共检出8种对映异构体,且种类不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改变,其中R-(-)-芳樟醇、S-(+)-芳樟醇含量随干燥进程增加,其余6种对映异构体含量在超过60 min或90 min时开始下降。层次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时间样品被明显分成4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和差异显著性分析筛选出4种差异对映异构体,按VIP值从大到小分别为R-(-)-芳樟醇、(2R,5S)-茶螺烷B、(2R,5R)-茶螺烷A、S-(+)-芳樟醇。本研究可为炒青绿茶干燥过程中香气品质的提升及干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张淑怡 马成英 陈维 苗爱清 乔小燕 林冬纯 夏红玲 许靖逸关键词:炒青绿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对映异构体 不同年份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10 2016年 以9份茯砖茶(分别于1975、1985、1991、1994、1996、1999、2004、2009和2012年生产)为试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检测结果表明:9份茯砖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05种,其中共有成分62种,不同年份茶样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93、91、88、78、77、72、88、87和83种,以1975年生产的茯砖茶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最多,总含量最高(62.202%);挥发性成分以酸、醛、酮类为主;棕榈酸、壬酸、植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正己醛是多个样品的主要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份样品茯砖茶归为5组,1975年和2012年的茶样各成1组;1985和1991年的茶样为1组,1996、1999和1994年的茶样为1组;2004和2009年的茶样为1组。 陆英 陈金华 钟晓红 乔小燕 林海燕 陈栋关键词:茯砖茶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单丛茶的再加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丛茶的再加工方法,其是先在散状单丛茶中加水进行回水,再迅速汽蒸,压球包揉定型后放置5小时~10小时,最后分段低温烘干。再加工后得到的球状单丛茶品质得到了大大提高,在保持茶叶条索结构完整、茶汤滋味浓度不变... 乔小燕 苗爱清 庞式 陈玉春 马成英 曾斌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9号选育研究报告 被引量:1 2010年 多年选育结果表明:鸿雁9号属小乔木型,中叶早芽,无性系新品种。树姿呈开张状态,树幅扩展能力强。产量特高,品比试验3年平均产量比对照福建水仙增产84.1%,在四个跨省区试点产量表现均较好,分别比对照种黄棪增产4.97%、14.65%、56.32%和180.46%。适制高花香乌龙茶和花香绿茶,品质优异。高香乌龙茶香气浓郁持久,滋味浓滑爽口,汤色橙黄明亮,感官审评比福建水仙高8.3分,全国区域试验品质审评结果表明与对照种黄棪相当;花香绿茶外形绿润,滋味浓爽,香气高显花香,汤香突出,品质明显优于国家级绿茶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该品种抗寒旱和抗虫能力较强,扦插育苗与种植成活率高,适宜广东、湖南、广西、福建等省生产应用。 李家贤 黄华林 何玉媚 乔小燕 晏嫦妤 吴华玲关键词:乌龙茶 适制多茶类高香型茶树品种“白毛2号”选育研究报告 被引量:6 2010年 白毛2号系从我省珍贵茶树资源乐昌白毛茶群体中单株选种法育成的高香型无性系新品种。属小乔木型,中叶种,具有早芽高产,抗逆性强,适制性广,高香优质等特点。品比四年平均667m^2年产鲜叶1065.5kg,比对照种白毛群体增产29.9%,跨省区试四点三年平均比黄棪对照增产43.07%。芽叶内含物丰富,制多种名优茶,品质优异。制银毫茶白毛厚披,滋味浓爽,春茶毫香高,夏秋茶呈兰花香;制花香绿茶,花香浓郁高长;制金毫茶外形秀丽,花香浓郁,滋味浓爽显香,汤色红亮,工夫红茶及红碎茶均为高香特色;制乌龙茶,易加工,制优率高,春夏秋皆优,成茶兰花香浓郁高长,滋味醇爽带花香,回甘力强。多点区试茶样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审评,品质优于国家级乌龙茶对照种黄棪。试验表明,品种适应性好,适宜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茶区生产应用。 李家贤 何玉媚 黄华林 苗爱清 吴华玲 晏嫦妤 乔小燕不同贮藏年份康砖茶主要成分差异及其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11 2020年 以不同贮藏年份康砖茶为试验材料,检测其儿茶素、没食子酸和茶色素含量,测定其多酚提取物还原铁离子的能力、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比较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康砖茶总黄酮、茶褐素和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多酚提取物FRAP·EC50(8.28μg/m L^14.55μg/m L)显著高于DPPH·EC50(4.26μg/m L^4.99μg/m L)和ABTS EC50(5.14μg/m L^5.50μg/m L),且DPPH EC50显著低于ABTS EC50(p<0.05)。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DPPH EC50显著降低;FRAPEC50先显著增加,后显著降低(p<0.05)。贮藏期6年(YA2010)ABTS EC50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5)。贮藏时间为15年(YA2001)和23年(YA1993)的康砖茶还原铁离子的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高于其他年份康砖茶。相关性分析表明,FRAP EC50和DPPH·EC50均与没食子酸、茶褐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ABTS·EC50与没食子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康砖茶多酚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贮藏时间越长,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越强,但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与贮藏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乔小燕 乔小燕 操君喜 陈栋 陈栋关键词:黑茶 抗氧化活性 红茶色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及其药理作用简述 色素是指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酚性色素物质,是在茶叶发醉过程中,由儿茶素为主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催化作用下氧化聚合的有色缩合产物,主要成分为茶黄素、茶红素及部分茶褐素。这些色素与红... 吴华玲 陈栋 李家贤 乔小燕关键词:红茶 药理作用 食用品质 茶色素 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系)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比较 被引量:16 2013年 对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选育出的丹霞1号、2号(CK)、3号、5号、6号、8号、9号10号和13号等9个无性系新品种(系)的芽叶性状及其1芽1叶原料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参试新品种(系)芽叶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可划分为芽头特大、肥大(壮)、细长,叶形长椭圆、椭圆和圆形,叶色深绿、绿、浅绿或黄绿,叶质柔软、硬、硬厚,叶身内折、平、稍背卷等3大类;(2)制茶感官审评显示,6个新品种(系)加工的白茶品质特征各异,但都是适制"甜醇鲜爽、花香毫香凸显"型高级白茶,其中:丹霞1号制作白茶呈现出"蜜韵花香型"感官特征,丹霞3号表现为独特、愉快的"脂粉香带药香",丹霞5号具有愉快的"松木甜香",丹霞8号为浓郁、愉快的"芳草气带草果药香",丹霞6号、9号芽头肥大、茸毛亮白,兰香甜韵浓郁持久;丹霞10号呈现细腻、愉快的"柠檬香(柚叶)香气",丹霞13号综合品质稍差,表现为"清甜微花香"特点;除丹霞13号综合得分稍低于丹霞2号对照外,其他各个新品种(系)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均达到或超过对照种,综合品质次序表现为:丹霞1号≥丹霞9号≥丹霞8号﹥丹霞5号≥丹霞10号≥丹霞6号﹥丹霞3号≥丹霞2号﹥丹霞13号。 卓敏 乔小燕 操君喜 吴华玲 韩雪文 陈栋 李助明 谢汉茂关键词:丹霞 茶树品种 白茶 不同贮青温度及方式对红碎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24年 本实验以控温15、25℃,常温(22~28℃)以及沤红4种处理的英红九号茶青制成的红碎茶为实验材料,采用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不同贮青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香气物质、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15℃贮青能提高红碎茶的鲜爽度、甜度及甜香挥发性物质的含量,更有利于品质形成,而茶青沤红劣变会显著影响红碎茶感官品质和表征品质的化合物含量,实验结果可为茶青管理及红碎茶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林冬纯 胡蝶 陈维 夏红玲 乔小燕 苗爱清 马成英关键词:茶青 红碎茶 茶树ACC合成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2008年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植物许多生理过程。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S)是植物乙烯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对乙烯的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其它植物ACS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c DNA Ends)和RT-PCR等技术,克隆得到编码茶树AC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长1579bp,编码47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53.7kD,等电点8.039,GenBank登录为EF205149。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进化树,发现茶树ACS基因与柿树中的同类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茶树ACS基因的克隆为从分子水平认识乙烯在茶树上的生理作用奠定了基础。 张亚丽 乔小燕 陈亮关键词:茶树 ACC合成酶 克隆 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