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普勒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组织多普勒
  • 2篇疗效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急诊
  • 2篇梗死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支架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变化
  • 1篇心肌梗死合并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室
  • 1篇心室收缩
  • 1篇心室收缩功能

机构

  • 7篇大连市中心医...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夏晓虹
  • 5篇刘永华
  • 2篇姬琛华
  • 2篇毋健
  • 1篇苏德淳
  • 1篇张宁
  • 1篇唐彤丹
  • 1篇付瑶

传媒

  • 2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连急性中毒1782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调查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制定急性中毒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7月-2008年6月在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1782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毒物种类、中毒原因、中毒类型的月分布、中毒的侵入途径、地点、中毒距就诊的时间、救治方法及病死率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1782例急性中毒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823例(46.18%)。首位的中毒种类是药物(32.88%),单项毒种乙醇占第一位(29.12%)。有意接触毒物1179例(66.16%),尤以自杀为主,共652例(36.58%),其中女性496例(76.07%)。其次为过量饮酒,共527例(29.57%),其中男性342例(64.89%)。中毒时间呈无规律性波动,以1-2月、7.8月、11-12月相对较多。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是经消化道摄入(73.57%)。地点以家中为主(30.19%)。中毒距就诊的时间以2.4h居多(723例,40.57%),1h就诊者仅占9.88%。洗胃仍为常用的救治方法,血液净化治疗成为重症中毒患者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急性中毒患者病死率1.35%,前三位死因依次为一氧化碳、农药、药物中毒,分别占33.33%、20.83%、12.50%。结论大连急性中毒的流行学特征与国内其他地方相似,但男性中毒者比例较高,这可能与过量饮酒的增加有关。
刘永华王心杰夏晓虹
关键词:急性中毒流行病学
长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右心室收缩功能及右心室重构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长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右心室收缩功能及右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24例。采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并计算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测量等容收缩期加速度(IVA)。在三尖瓣环水平处测量右心室游离壁(RVW)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MRVW)及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依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OSAHS患者分为OSAHS中度组l6例(15次/小时30次/小时)。结果:OSAHS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6个月后,RVFAC、SMRVW、IVA、TAPSE较治疗前增加,RVESA、RVEDA较治疗前减小(P<0.01或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SAHS中度组患者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6个月后,RVFAC、SMRVW、IVA、TAPSE较治疗前增加,RVESA、RVEDA较治疗前减小(P<0.01或P<0.05);OSAHS重度组患者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6个月后,RVESA、RVEDA较治疗前减小(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OSAH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及右心室重构,对于OSAHS中度患者改善更为显著。
夏晓虹姬琛华刘永华苏德淳毋健
关键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织多普勒
依达拉奉对乙醇致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8年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酒精致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10月,该院以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筛选乙醇及依达拉奉浓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SOD、MDA测定细胞抗氧化及氧化水平, ELISA法检测细胞caspase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 125μmol/L依达拉奉与0.2 mol/L乙醇作用细胞24 h后,依达拉奉干预组细胞存活率为(81.53±0.69)%,高于乙醇模型组(73.9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SOD含量为(16.33±2.06)U/mL较乙醇组(10.65±1.12)U/mL升高,依达拉奉组MDA含量为(2.31±0.33)nmol/mL,较乙醇组(3.68±0.39)nmol/mL下降,依达拉奉组Caspase3的表达(1.97±0.31)ng/mL,较乙醇组(2.89±0.35)ng/mL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干预组细胞凋亡率为(10.32±0.89)%,明显低于乙醇模型组(15.68±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TNF-α蛋白水平(0.386±0.059)低于乙醇组(0.673±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酒精诱导体外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依达拉奉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刘永华夏晓虹唐彤丹付瑶
关键词:依达拉奉酒精性肝细胞凋亡氧化应激
组织多普勒在评价亚临床甲减患者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探讨亚临床甲减(SH)早期心脏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常规超声检测其舒缩功能指标以及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检测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和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的心内膜下心肌层,测量以上各点心肌的收缩期峰值速度以及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H组患者左室室间隔、侧壁、下壁以及前壁的基底段在左室二尖瓣环处4个位点的心肌舒张早期速度峰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亚临床甲减患者舒张功能出现明显下降,组织多普勒能够发现早期的心功能改变。
夏晓虹姬琛华刘永华毋健
关键词: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左室功能组织多普勒
厄贝沙坦对糖尿病高血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2014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胰岛素及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压改善情况以及尿蛋白排泄率下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夏晓虹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厄贝沙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对急诊冠状动脉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上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将常规急诊溶栓治疗应用于对照组,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应用于观察组。结果:对照组再通率低于观察组,相比观察组,更容易出现心脏衰竭、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症状的复发,两组之间的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性,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心脏衰竭、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之间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能够增加梗死血管再次流通概率,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
夏晓虹刘永华张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内血栓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替罗非班对其冠状动脉内血栓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中,发生血肿2例,出血2例,术后1个月内,发生心绞痛4例,急性左心衰竭2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内血栓进行治疗,能减少血栓量,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夏晓虹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急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