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蕾
-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三羟异黄酮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目的 构建放射性肺炎小鼠的动物模型,并探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EN)对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的保护作用和时效关系及其与氨磷汀的疗效对比.方法 出生后8周龄C57BL/...
- 夏蕾罗维李娟王阁王东杨镇洲
- 关键词:三羟异黄酮放射性肺炎组织病理改变炎性因子
- 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GIST患者的毒副反应及防治策略
- 目的:探讨国内外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GIST患者的毒副反应类型和发生率异同,并提出相应处理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GIST患者41例,男性24...
- 夏蕾杨雪琴王阁王东杨镇洲杨利军
- 白藜芦醇抑制A549人肺腺癌细胞增殖与IGF-ⅠR的关系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及其与IGF-ⅠR的关系。方法以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方法测定细胞增殖,用RT-PCR与免疫印迹方法测定IGF-Ⅰ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5~15 nmol/L IGF-Ⅰ可显著促进A549细胞增殖(P<0.05),给予12.5、25.0、50μmol/L白藜芦醇对A549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白藜芦醇(6.25~50μmol/L)与10 nmol/L IGF-Ⅰ共作用于A549细胞,均可抑制IGF-Ⅰ的促A549细胞增殖作用,其中尤以25、50μmol/L白藜芦醇的抑制增殖作用显著(P<0.05),白藜芦醇可有效降低IGF-ⅠR mRNA与蛋白表达。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降低IGF-ⅠR mRNA与蛋白表达有效抑制IGF-Ⅰ介导的A549肺癌细胞增殖。
- 朱剑武夏蕾杨剑罗维李娟周芊曾林立王东杨镇洲
- 关键词:白藜芦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人肺腺癌细胞A549
- 染料木黄酮对辐射损伤小鼠肺纤维化的防护作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radiatio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RIPF)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8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单纯照射组(R组)、染料木黄酮+照射组(Gen+R组)和氨磷汀(Amifostine)+照射组(Ami+R组)(n=10)。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接受8MV X线全胸照射(12.0±0.2)Gy。Gen+R组于照射开始前24、16、8 h皮下注射GEN 200 mg/kg,Ami+R组于照射开始前30 min皮下注射氨磷汀100 mg/kg,照射后每天1次连续给药4周。照射后4、8、12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的TGF-β1的含量,比色法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结果病理检测显示照射后时间越长,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纤维化越重,染料木黄酮能减轻肺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照射后小鼠血清TGF-β1和肺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也呈递增趋势,染料木黄酮能降低TGF-β1和羟脯氨酸的含量(P<0.05),尤其是照射前24 h给予染料木黄酮能达到与氨磷汀类似的疗效。结论染料木黄酮可减轻肺组织的纤维化,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
- 夏蕾熊艳丽罗维李娟肖何王阁王东杨镇洲
- 关键词:放射性肺纤维化染料木黄酮羟脯氨酸TGF-Β1
- APE1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表达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脱嘌吟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在非小细胞肺癌肺原发灶及脑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及亚细胞定位特点,探讨其与治疗敏感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1例肺原发灶及脑转移灶均经过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原发灶及脑转移灶APE1蛋白表达水平及亚细胞定位,分析其与患者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结果 11例肺原发灶中7例APE1高表达,脑转移灶中9例APE1高表达;肺原发病灶及脑转移病灶APE1的表达水平一致者为6例(54.5%),且均为高表达;APE1表达水平与肺原发灶或脑转移灶疗效及预后呈负相关(P<0.05)。结论 APE1在有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中总体呈高表达,且脑转移灶的表达有增高和胞质异位表达趋势;APE1高表达和胞质异位表达可能作为治疗反应差及预后不良的标志。
- 夏蕾肖何李梦侠杨镇洲王东
- 关键词:APE1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敏感性预后
-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GIST的毒副反应及其防治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毒副反应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GIST患者4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5.5岁(29~82岁)。29例口服索坦50mg/日,5例口服索坦37.5mg/日,均为服用4周停药2周;另7例口服索坦37.5mg/日,连续服药。观察评估患者的毒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索坦治疗过程中主要的不良反应分别为:白细胞减少75.6%(31/41)、血小板减少73.2%(30/41)、贫血58.5%(24/41)、手足综合征82.9%(34/41)、皮肤色素沉着56.1%(23/41)、疲劳或乏力48.8%(20/41)。上述各种毒副反应出现的时间不同、特点不一,95%出现在服药第1和第2周期。8例患者因3级毒副反应将索坦减量至12.5mg/日(主要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食欲减退和口腔溃疡),1例患者因4级血小板减少永久性停药。上述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包括降低药量、间断服用和其他合理的对症处理。结论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GIST患者的安全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多为1/2级,而3/4级的发生率不到10%,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比例仅为2.4%,通过降低剂量、暂停用药、积极预防及对症处理可以改善上述不良反应。
- 夏蕾杨雪琴王阁王东杨镇洲杨利军
- 关键词:舒尼替尼伊马替尼胃肠间质瘤
- 穴位敷贴法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及毒副反应观察
- 目的:观察穴位敫贴法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肿瘤中晚期伴各脏器疼痛、癌症非特异性表现的骨关节疼痛、化疗后所致的各种疼痛综合征及放疗后溃疡或纤维化引起的疼痛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根据不同病情和疼痛部...
- 宋佶芳夏蕾杨镇洲
- 穴位敷贴法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及毒副反应观察
- 癌性疼痛(Cancer pain)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疼痛是治疗晚期肿瘤的主要目标之一.穴位敷贴通过刺激穴位,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达到缓解患...
- 宋佶芳夏蕾杨镇洲
- 关键词:癌性疼痛穴位敷贴法毒副反应疗效评价
- 文献传递
- 三羟异黄酮下调Apel/Ref-l对放射性肺炎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EN)下调Ape1/Ref-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redox factor-1)的表达对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防治放射性肺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只8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照射组(B组)、GEN+照射组(C组)和氨磷汀(Amifostine)+照射组(D组)。A组全肺假照射0 Gy,其余各组小鼠8MV-X线全肺照射12 Gy,其剂量率为0.5 Gy/min。C组于照射开始前24h、16h、8h皮下注射GEN 200mg/Kg,D组于照射开始前30min皮下注射氨磷汀100mg/Kg。照射后1、3、7、14、28、56天,HE、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纤维沉积;以流式细胞术分析三羟异黄酮联合放疗对A549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用westernblot法分析Ape1/Ref-1表达变化;以EMSA法检测三羟异黄酮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及A549细胞NF-κB表达的影响;ELISA方法测定照射2周后小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IL-1β、TNF-α、IL-6、TGFβ1含量变化。结果三羟异黄酮能显著减轻照射后小鼠肺组织炎性/纤维素样渗出,明显降低A549细胞胞内ROS的表达(P<0.05),下调放疗所致的APE1蛋白及NF-ΚB表达的升高(P<0.05),进而降低小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IL-1β、TNF-α、IL-6、TGFβ1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三羟异黄酮可降低放疗诱导的Ape1/Ref-1表达的早期升高,有效地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肺组织的炎症,对放射性肺炎具有防护作用。
- 夏蕾罗维李娟王阁杨镇洲王东
- 关键词:三羟异黄酮放射性肺炎ROSAPE1REF-1
- 穴位敷贴法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被引量:13
- 2013年
- 癌性疼痛是肿瘤中晚期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疼痛是治疗晚期肿瘤的主要目标之一[2]。穴位敷贴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中医学、生物工程学、现代物理学、材料学等学科进展,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及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能发射出8~14μm的生物波,该波是当今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对人体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它作用于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渗透”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从而激发肌体细胞活性,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组织供氧,改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当这种“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止痛的效果。为能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本中心对癌痛患者采用穴位敷贴法治疗并与药物止痛组进行比较,穴位敷贴法治疗癌性疼痛具有减轻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宋佶芳夏蕾杨镇洲
- 关键词:穴位敷贴法癌性疼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经络理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