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 作品数:5 被引量:35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IRIS算法在低剂量肝脏增强CT扫描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迭代重组(IRIS)算法在低剂量肝脏增强CT扫描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48岁)拟行肝脏三期增强的患者,常规剂量(120 k V)A组58例,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组生成图像A;低剂量(100 k V)B组42例,分别采用FBP生成图像(B1组)及采用IRIS生成图像(B2组),记录A与B两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容积指数(CTDI)并比较两组的有效剂量(ED)。计算正常肝脏门脉期的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血管边缘锐利度、图像主观噪声、病灶显示按1~5分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A、B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低剂量组ED[(1.23±0.32)m Sv]较常规剂量组ED[(2.30±0.73)m Sv]平均降低了46.24%。在3组图像客观噪声值中,B2组(8.85±1.11)较B1组(11.82±1.59)明显降低,不同算法的两组噪声值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B2组与A组(8.09±1.52)算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CNR分别为B2组(3.94±1.99)、B1组(3.46±2.38)、A组(3.87±2.19),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2组图像各项诊断信息评分与A组无差异(P〉0.05)。结论 IRIS算法行肝脏增强扫描,可以降低图像噪声,提高CNR,在扫描剂量接近减半的情况下仍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肝脏增强CT图像。 张珍 易孝纯 韩萍 李骞 史河水 刘永华 张宇关键词:肝脏 低剂量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对于AIP有价值的鉴别诊断征象。方法:回顾性搜集经临床确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AIP和PC患者(每组各23例)的CT和MRI检查资料。分析上述两组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测量两组胰腺病灶及脾脏的CT值,对各种征象频数及所测CT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P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肿胀、腊肠样外观、纤维包膜、累及胆道系统(包括胆管壁增厚、胆总管向心性变窄、胆道系统轻度扩张),这些征象对鉴别AIP与PC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组与PC组在CT平扫、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胰腺病灶CT值、胰腺病灶CT值/脾脏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分析胰腺形态异常、胆道系统改变、胰周血管及淋巴结改变,大多数AIP能与PC进行鉴别。增强后CT值的测量对鉴别AIP与PC有一定的价值。 何铭 吴爱兰 韩萍 杨延 江琦奇 李欣 杨君 张珍关键词:胰腺炎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320排CT诊断左心室巨大憩室一例 被引量:2 2015年 患者男,60岁。以"间断胸闷4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为主诉入院,伴有喘息、活动耐量明显减低、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体检:颈静脉充盈,心脏听诊心率不齐,可闻及早搏,余无明显异常。患者行全主动脉CTA检查(检查方法:Toshiba 320排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7 mA s,层厚0.5mm,层间距0.3 mm),提示: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前壁一凸向心外的巨大囊性结构,囊颈部内径约2 cm, 蒋严 李骞 陈艳 张珍 韩萍关键词:巨大憩室 左室流出道 颈静脉充盈 活动耐量 心率不齐 心脏听诊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后兔肝VX2肿瘤炎性带及局部肿瘤进展(LTP)的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建立兔肝VX2肿瘤RFA动物模型,于RFA后1(A组)、3(B组)、7(C组)、14天(D组)行增强CT及病理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炎性带及LTP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炎性带强化于RFA后第3、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减低;动脉期LTP表现为消融灶旁新月状、结节状异常强化影;延迟期D组炎性带CT值较LTP减低(P<0.05)。结论兔肝VX2肿瘤RFA术后增强CT表现与病理表现一致,能准确反映RFA术后不同时期炎性带和LTP的血供特点及变化;RFA术后早期炎性带与LTP的增强CT表现存在重叠,RFA术后CT增强随访宜在炎症消退期。 李骞 董祥军 张珍 段旭华 钱坤 易长虹 韩萍关键词:导管消融 新型温敏纳米凝胶经肝动脉栓塞兔VX2肿瘤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采用CT增强及病理学方法评估新型温敏纳米凝胶(PIB)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兔肝VX2肿瘤的效果,并探讨其作为血管栓塞剂的可行性。方法 4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肝脏左叶植入VX2肿瘤组织块建模,将建模成功的荷瘤兔随机分为三组,PIB组,碘油组(DY组)及生理盐水组(NS组)各15只行经肝动脉栓塞治疗,于术前1天、术后3天、7天、14天时间点检测各组实验兔肝功能,同时行CT增强扫描,测量栓塞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变化并计算肿瘤体积增长率,观察肿瘤形态学改变同时结合病理学方法验证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前1天,PIB、DY及NS各组间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兔肝VX2肿瘤经肝动脉栓塞术后3天,PIB组、DY组的肝功能(ALT、AST)较NS组明显升高。对于肝功能ALT,PIB组、DY组分别与N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PIB组及DY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肝功能AST,PIB组、DY组、NS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三组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PIB、DY及NS三组间肝功能差异与术后3天各组统计学结果相同(P<0.05)。术前1天三组肿瘤体积大小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7天及14天,PIB、DY、NS三组肿瘤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_3<0.05;P_7<0.05;P_(14)<0.05),且分别为术后3天PIB组肿瘤体积增大明显,与DY、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NS组肿瘤体积增大明显,分别与PIB、D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术后7天,PIB及DY组肿瘤体积增长率均较N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4天后三组间肿瘤体积及体积生长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影像学上的环形强化灶均为病理切片下的肿瘤细胞组织,病理所见肿瘤范围与影像学测量大体一致。结论 PIB兔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其长期抑瘤效果� 张珍 钱坤 李涵 张鸿森 张欣 刘一鸣 马桂娜 韩萍 赵彦兵关键词:VX2肿瘤 TAE CT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