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誉铭
- 作品数:19 被引量:42H指数:2
- 供职机构:波士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真理”与“方法”——论卢梭的思想图景与书写方式
- 2012年
- 不同的书写方式与诠释方式产生了思想的不同面向。应当根据具体文脉而非外在要素来检审卢梭思想的诠释方式,实现诠释与卢梭思想自我理解的同一。卢梭思想揭示了人类的政治与哲学的生存处境,并对这种生存处境提供了回应方案,形成了一个思想整体。政治哲人卢梭的隐微与显白书写彰显了卢梭思想的内在张力。对卢梭书写方式的阐发将有助于为卢梭思想的诠释提供恰当的路径。
- 曾誉铭
- 处境与重构:“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兼与罗骞先生商榷
- 2010年
- 在现实基础上重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必须以对资本生产方式的当代领会为前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揭示展开对资本社会的内在批判,并以劳动范畴为核心完成对资本社会的内在克服。罗骞先生力图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部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资本批判。然而他无法区分作为贯穿现代社会的"基础"原则的资本与作为特定活动(经济活动)的资本的差异。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由此被"现代性批判"——资本批判所遮蔽。因此,罗著回避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资本原则的生成机制作出切合当代人类生活的阐发。
- 曾誉铭
-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资本
- 启蒙的自我批判:论卢梭与启蒙运动
- 2013年
- 在现代政治思想中,卢梭与启蒙运动的关系问题是理解启蒙思想与卢梭思想的关键。卢梭在分享启蒙运动基本前提的同时批判了启蒙思想。卢梭与启蒙哲人在生存境况、知识与德性关联、宗教问题方面的交汇与分歧为我们提供了卢梭思想实质的重要面向。而卢梭对德性基础的追问使启蒙哲人的社会思想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从而为现代社会建立了不同的思想基础。
- 曾誉铭
- 关键词:生存处境德性
- 礼、仁与君子:中国古典政治生活的立基与敞开
- 2010年
- 中国古典思想将探讨的核心置于"个体"之上,这种"个体"是四重空间的中介与承担者:身、家、国、天下。从而,在其立基与开端处,"个体"生命原则具有整全性。礼是"个体"成-人历程的根据与内在秩序,也是贯彻于"个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原则,它对个体、族群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决定着国家存亡、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而能否守礼决定人能否成其为人——君子。而仁对于君子异常重要,它使国家礼、乐得以可能,是君子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原则,也是敞开政治社会义利问题的基础。
- 曾誉铭
- 关键词:君子共同体
- 自由与德性——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 本文试图依托卢梭主要文本对其政治哲学作一种文本诠释,这种诠释在文本细读中生成一种思想尝试。
本文将自身定位为卢梭某个自我理解的注脚。它期待着在古今政治哲学对照下展示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整体性。它预示着这样的潜台词...
- 曾誉铭
- 关键词:卢梭政治哲学思想
- 卢梭的意图:德性与自由之间
- 2016年
- 德性与自由原则区分了古典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哲学。卢梭是站在古典德性与现代自由之间的政治哲人。他以德性为根据批判科学艺术时代的现代社会,在此基础上重构古典德性的含义;另一方面,自由思想是卢梭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将政治社会的根本目标定位为自由和平等。德性和自由之间的矛盾是卢梭必须面对的难题。卢梭的真实意图是在自由的社会状态下实现原初之善,在古典共同体已经衰亡,市民替代公民的现代社会中,重构现代政治社会的公民德性。
- 曾誉铭
- 关键词:德性政治理性
- 分裂的社会世界: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被引量:1
- 2016年
- 资本批判理论是马克思留给人类最重要的思想遗产。资本批判理论必须对当代社会境况作出回应,与马克思展开创造性的对话是这种回应的必要通道。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处于马克思人类历史图景的中间环节,后者构成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视域与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揭示了资本社会人类异化的生存境况,资本社会本身的分裂导致了这种生存境况。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基础性的"价值理论"则展开了这种分裂的多重性。
- 曾誉铭
- 关键词:资本批判社会分裂
- 民主理论的实用主义转向
- 2017年
- 罗尔斯很重要的思想贡献是提出新兴的政治领域概念。他的思想经历过一次转折,即民主理论的实用主义转向,也就是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证明转向政治的证明。这次转折使罗尔斯从康德式建构主义转到政治建构主义,并在强调宪政主义的基础上在宪政主义与公共理性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转向面临三个合法性问题:首先,新宪政主义形式的意义;其次,非自由社会中民主的公民身份的可能性;最后,国际法的宪政化问题。
- 戴维.拉斯姆森曾誉铭
- 关键词:公共理性合法性问题
- 定位与创新:“思想”视域下的“马原课”教学改革
- 2012年
- 文章试图突破一般的政治意识形态或经验叙述的检审途径,从哲学视域来审视马原课改革的实践意义,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思政课的现实处境,革新传统教学方法,改变师生互动的交往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用普遍原理与现实实例结合的教学方式来重新激发马原课的生命力与现实性,从而在现实基础上实现改革的本质意义。
- 曾誉铭
- 关键词:比较法实例法
- 诠释路径、历史图景与心灵机制:对卢梭社会思想的一种哲学诠释被引量:1
- 2010年
- 在对卢梭思想的既有诠释中尚缺乏一种"哲学式"理解。卢梭社会思想的哲学诠释将政治-社会及心灵机制(德性问题)当作卢梭思想的核心问题。卢梭的人类历史图景与自我教化的社会思想在共同体机制与心灵"本真性"之间形成内在的结合。完善的政治-社会机制为私意与公意的沟通提供了存在空间。
- 曾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