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娈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腺癌
  • 3篇脑转移
  • 2篇替莫唑胺
  • 2篇全脑
  • 2篇全脑放疗
  • 2篇转移癌
  • 2篇细胞
  • 2篇脑转移癌
  • 2篇放疗
  • 2篇肺腺癌
  • 1篇蛋白
  • 1篇药物
  • 1篇抑制剂
  • 1篇症状
  • 1篇制剂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干细胞
  • 1篇生长因子受体
  • 1篇受体

机构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李娈
  • 4篇董岩
  • 3篇高亚杰
  • 2篇周涛
  • 2篇江昊
  • 2篇王玲
  • 1篇徐小玉
  • 1篇张斌
  • 1篇朱海波
  • 1篇邓鹏

传媒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吉非替尼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无症状肺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单药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肺腺癌伴脑转移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Gefitinib组,20例)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R+TMZ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和毒副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Gefitinib组中位生存期(OS)15.5个月,R+TMZ组10.8个月(P<0.05)。Gefitinib组主要毒副反应为皮疹,R+TMZ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恶心、呕吐。Gefitinib组生活质量高于R+TMZ组(P<0.05)。结论:吉非替尼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均可用于肺腺癌伴脑转移的治疗,但吉非替尼组治疗肺腺癌伴脑转移的近期疗效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相当。吉非替尼中位生存期优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吉非替尼组毒副反应轻微、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李娈江昊周涛高亚杰董岩
关键词:肺腺癌脑转移癌替莫唑胺吉非替尼全脑放疗
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脑转移瘤是NSCLC常见并发症,近年来脑转移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发生率达30%~50%,其中多发脑转移约占70%。脑转移是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预后极差,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2个月。
李娈高亚杰董岩朱海波徐小玉王玲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单药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对肺腺癌伴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单药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厄洛替尼组和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厄洛替尼组(34例)给予口服厄洛替尼150 mg/d服药直到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副作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20例)给予全脑放疗(40Gy/20次,4周)并同期给予替莫唑胺75 mg·m^-2·d^-1,d1-5 po,放疗后序贯替莫唑胺150mg·m^-2·d^-1,d1-5 po,q28d,共6周期。治疗结束后,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生存期(OS)、总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厄洛替尼组的RR和DCR分别为76.5%和88.2%;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分别为80%和9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FS分别为10.1和7.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组的OS为20.1个月,较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10.8个月)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等,其中厄洛替尼组和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皮疹的发生率两分别为76.5%和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近期疗效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相当,但其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良反应轻微。
江昊李娈邓鹏张斌周涛董岩
关键词:肺腺癌脑转移癌替莫唑胺厄洛替尼全脑放疗
β-榄香烯对MCF-7/ADM细胞株中乳腺癌干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耐阿霉素细胞株MCF-7/ADM与阿霉素敏感细胞株MCF-7/S中乳腺癌干细胞(BCSCs)含量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P-糖蛋白(P-gp)表达的差异,观察中药β-榄香烯(β-ELE)对BCSCs及BCRP和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无血清细胞培养法培养MCF-7/ADM和MCF-7/S细胞株,形态学观察不同细胞株无血清细胞球培养的成球率,RT-PCR检测两种细胞株中BCRP和P-gp的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BCRP和P-gp的阳性表达率及CD44+CD24-/low细胞比例。应用15μg/mlβ-ELE作用MCF-7/ADM细胞株48h后,检测细胞成球率及BCRP、P-gp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MCF-7/S细胞比较,MCF-7/ADM细胞的成球率及BCRP、P-gp mRNA水平较高。MCF-7/ADM细胞中BCRP和P-gp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9.55)%和(32.33±5.12)%,CD44+CD24-/low细胞比例为(64.79±11.78)%,均高于MCF-7/S细胞的(3.97±1.51)%、(14.26±2.51)%和(18.79±3.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β-ELE能明显抑制MCF-7/ADM细胞的成球率及BCRP、P-gp基因与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MCF-7/ADM是BCSCs相对富集的一种耐药细胞株且高表达BCRP和P-gp,β-ELE能够抑制MCF-7/ADM细胞中BCSCs比例及其成球率,并降低耐药蛋白的表达。
李娈董岩王玲高亚杰
关键词:乳腺癌干细胞Β-榄香烯耐药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