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开城

作品数:116 被引量:1,834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3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7篇教育
  • 45篇教学
  • 28篇教育技术
  • 25篇教学设计
  • 17篇技术学
  • 16篇教育学
  • 15篇教育技术学
  • 12篇论教育
  • 12篇课程
  • 10篇教育系
  • 10篇教育系统
  • 10篇教学设计理论
  • 9篇学系
  • 9篇教学系统
  • 9篇课程开发
  • 7篇学理
  • 7篇媒体
  • 6篇信息流
  • 6篇学科
  • 6篇研究方法

机构

  • 116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佛山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廊坊市第五中...
  • 1篇白银市第八中...
  • 1篇北京教育网络...

作者

  • 116篇杨开城
  • 11篇张晓英
  • 6篇郑兰琴
  • 5篇许易
  • 4篇黄荣怀
  • 4篇李秀兰
  • 4篇李文光
  • 4篇王斌
  • 4篇张慧慧
  • 4篇何文涛
  • 3篇张润芝
  • 2篇张贵芹
  • 2篇陈洁
  • 2篇李向荣
  • 2篇张志坤
  • 2篇林凡
  • 2篇张媛媛
  • 2篇杜立梅
  • 2篇赵宏
  • 2篇孙双

传媒

  • 45篇中国电化教育
  • 19篇电化教育研究
  • 14篇现代教育技术
  • 13篇现代远程教育...
  • 3篇开放教育研究
  • 3篇教育理论与实...
  • 3篇教育研究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现代远距离教...
  • 1篇中国远程教育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中文信息学报
  • 1篇中国教育技术...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远程教育杂志
  • 1篇互联网天地
  • 1篇终身教育研究
  • 1篇第六届全球华...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6篇2004
1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教学实证研究的合理性说开去被引量:3
2010年
那些以教学效果为标志的教学实验的成功并不能被复制,那些教学实验也无法证明或者验证任何理论命题,当然成功的秘诀也就无法推广。教育研究至少存在2种研究立场:理解的立场和知识的立场。理解的立场面向个人的教育体悟,知识的立场面向教育学理论知识。知识立场的教育理论研究将教育教学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3个分支:教育技术学、教育现象学和教育价值学。
杨开城
关键词:教学实验教育技术学教育理论
从话语词汇的使用看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话语分析是教育技术理论元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话语分析的主要工作,一是确定话语词汇体系,二是探究理论研究的话语逻辑。通过话语分析,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细节不够丰富;(2)中国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独创研究较少;(3)复杂性、学习支架、可选择性等研究被忽略了;(4)建构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背景;(5)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技术进步才可能引发教育技术领域的大发展。
杨开城张润芝贺红星
关键词:话语分析元研究教育技术学建构主义
论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被引量:16
2009年
本文从技术的定义出发,提出来技术的内涵定义,并在确定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有教育研究的各种理解方式以及它们的不足,提出教育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理解教育的方式。技术是人类规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方式。教育技术是一种独特的技术,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信息变换方式。教育技术是指课程系统和教学系统的构造技术。这种教育技术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理解教育的认知功能。教育技术将引导人们放弃直观的立场和简单的范式,而采用复杂系统的立场和开发取向来研究教育,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教育现象(问题)的设计根源,采用系统建模、信息流分析以及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来理解教育。这种理解方式放弃了使用命题系统或者公式方式来表征教育规律,而是站在进化论的立场上,利用教育模拟(仿真系统)来表征教育规律。
杨开城张晓英
关键词:教育技术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被引量:26
200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从目前的理论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较为重视从哲学层面探讨教学设计问题,挖掘教学设计深层次的哲学倾向,促进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注重对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避免与相近相关学科混淆;
李文光杨开城
关键词:教学设计研究方法教学理论教学模式
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本文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依据、新的教学设计框架、典型案例设计、评价等方面对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特点,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操作两个维度考虑,并相应地将操作维度再分为意义建...
李文光杨开城何克抗
关键词:教学设计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目标分类计算机教育
文献传递
应用LACID理论进行STEM课程开发初探被引量:17
2020年
课程开发是STEM领域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合格的STEM课程不但要以问题驱动、创中学、协作探究和设计制造为外部特征,而且还要满足目标-手段一致性、学生参与度、媒体多元性、教师自由度以及STEM整合度等指标的要求。这种STEM课程的开发需要运用课程开发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并且需要详案设计。该文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Activity-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LACID)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STEM课程开发过程模式,并以"设计风车"主题为例,介绍了一个STEM课程单元的设计细节。这个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创设STEM主题、知识建模、学习活动设计、设计优化、缺陷分析与修正,其中STEM主题的核心内容必须包括学生作品的功能与测试方法、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建模的作用是使STEM课程知识内容的清晰化和可视化,也是后续学习活动设计的数据基础。
杨开城李波窦玲玉公平
关键词:STEM课程开发
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尴尬被引量:29
2005年
教育技术学试图成为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却引发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紧张关系;教育技术学试图走向教育实践,却引发了唯媒体论、技术至上主义的思潮。教育技术学所面临的困境源于教育技术学自身理论功能与教育实践的理论需求之间的矛盾。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将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技术原理的技术来研究,将教育系统看作是教育技术的技术过程所产生的技术结果;就必须扩大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更广范围的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就必须直面真实的现实问题、摆脱科研跟风的状态。
杨开城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现象学
知识技术视野中的教育技术思想简史被引量:1
2011年
作为探究教育教学系统构造的技术过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包括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两方面的内容,教育技术的历史进步表现为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技术原理和技术效应件的进化。教学设计的整体原理至今仍为加涅的"教学—学习映射表",局部效应件的进化则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结果分类、教学策略制定等。在课程开发领域,至今尚未出现整体性的课程开发技术原理;虽然博比特、查特斯、加涅等人对活动设计、课程任务有过一些研究,但社会角色的分析技术、课程知识的组织、课程目标的分类等技术效应件也都不够成熟。
王斌杨开城
关键词:知识技术教学设计课程开发
论课程的易理解性与知识建模技术被引量:22
2011年
课程的易理解性是现代课程产品的核心特征之一,却被学界忽略了。对于易理解性高的课程,教师仅仅通过课程本身提供的信息,不需要反复揣摩和研讨,便可以准确理解课程精神。一门易理解性高的课程应该提供课程目标的清晰表征,提供课程内在一致性和课程产品的合理性说明以及提供课程使用指南。本文从这些特征出发,分析并阐明了课程开发技术化是提高课程易理解性的必由之路。知识建模技术是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提高课程易理解性的关键,因为知识建模图是清晰表征课程目标、课程的知识抽取、合理组织课程知识、检验课程内在一致性、检验课程合理性以及课程备选教学设计案例合理性的基础。
杨开城
关键词:知识建模课程开发
智慧教室环境下协作学习的行为构成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基于协作学习行为编码系统,文章通过对比常规教室和智慧教室下协作学习的行为差异,发现:两种教室下协作学习行为差异体现在回答、媒体使用和组织角色及其对应的行为上,但这种差异对协作学习无实质影响;两种教室下协作学习在各维度上的角色行为分布大体一致;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多表现为组织指导者,而非监督者;媒体使用未能减少监督指导或增加协作交互行为;媒体使用不能克服协作学习的异常行为,反而更易引发搭便车、指导评价和媒体使用异常;两种教室下协作学习中的异常行为分布趋于一致。因此,文章判定,从行为角度看,两种教室下的协作学习并无明显差异,媒体在协作学习中除提高教学效率外,在提升协作学习交互水平或克服异常行为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何文涛杨开城张慧慧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