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媚
- 作品数:16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早期教育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可行措施。方法将出生的正常新生儿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监测组小儿按计划采用一对一智能发育评估及训练指导,并采用个体化早教方案、亲子活动、健康教育等综合方法进行早期教育。1岁时对2组小儿进行智力测试和体格发育测量评价。结果监测组小儿的体重以及大动作、语言发育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开展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模式值得探讨,应把早期教育纳入到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中。
- 彭晓珊张淑琨王英翔林媚陆珊珊郑淑卿宋丽霞
- 关键词:早期教育婴儿生长发育
- 江门市17201名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普查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病率以及与屈光不正的关系等。方法对广东省江门市10所幼儿园1720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视力普查、医学验光及屈光状态的调查等,分析视力异常儿童的屈光状态。结果在17201名学龄前儿童中,视力低常率15.44%。弱视患病率为2.96%,以3~4岁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为最高,分别为19.28%和4.16%。6岁以上组视力低常率最低,为13.35%,5~6岁组弱视患病率最低,为2.45%。远视患病率为79.59%,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发病率渐趋降低。近视患病率为2.05%,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3岁儿童近视患病率为1.83%,6岁为4.35%。散光患病率为58.00%,各年龄组散光患病率较为稳定。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轻中度居多,引起弱视的最小远视度为+1.75D,近视为-3.25D,散光为1.0D。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球镜最小差值为1.25D,柱镜最小差值为0.75D。但也有个例近视性屈光参差达6.75D,远视性屈光参差达3.00D也未形成弱视。结论视力低常率15.44%。弱视患病率为2.96%,随着年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散光则较稳定。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轻中度居多,多为远视和散光引起。导致弱视的最小远视度为+1.75D,近视为-3.25D,散光为1.0D。屈光参差球镜最小差值为1.25D,柱镜最小差值为0.75D。
- 朱灵饶小雄林媚段艳华李力梁彩红区春蓓
- 关键词:弱视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
- 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总结、评估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56例(5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10~16岁。所有患者经眼科常规检查和散瞳验光后确诊,并给予有视觉意义的屈光矫正治疗,全天连续遮盖非弱视眼。同时配合光栅及精细作业,每个月复查1次,随访2~4年。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以均数±标准差( x±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弱视程度及不同注视性质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视力提高的幅度以均数±标准差( x±s )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后3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0例(50只眼),占87.50%;提高2行及以上者31例(31只眼),占55.36%。治疗后6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5例(55只眼),占98.21%;提高2行及以上者44例(44只眼),占78.57%。治疗后12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6例(56只眼),占100.00%;提高2行及以上者48例(48只眼),占85.71%。治疗前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22±0.18),治疗后6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64±0.21),平均提高4.2行;治疗后12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66±0.23),平均提高视力4.4行,治疗后6、12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11.87;P<0.05)。10~13岁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3±0.23),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6±0.20);14~16岁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1±0.18),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6±0.20),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
- 林媚张至菲林燕婷
- 关键词:弱视屈光参差年长儿童遮盖疗法
- 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促进高危儿智能发育的早期干预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早期干预方法对高危儿进行干预,另设高危儿对照组和正常儿对照组;用儿—心量表对1岁时3组小儿进行智能发育评估,并对其结果加以比较。结果高危儿干预组与高危儿对照组比较,除了大动作、语言发育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外,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平均发育商高危儿干预组优于高危儿对照组,正常儿对照组与高危儿对照组比较亦显示相同结果。但高危儿干预组与正常儿对照组比较,五个能区发育商和平均发育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早期干预方法可促进高危儿童的智能发育。
- 彭晓珊王英翔张淑琨林媚陆珊珊
- 关键词:早期干预婴儿智能发育
- 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观察
- 2016年
- 弱视的检出率为2.8%,我国大约有四千万弱视患者,其中约有一千万为儿童。因此,弱视的防治工作关系重大,倍受重视。在各种与弱视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中,年龄是影响弱视治疗的关键因素,超过关键期和敏感期的弱视,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部分患者甚至放弃治疗。近年来,部分医生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的弱视患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通过对其进行积极地治疗,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56例(56只眼)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评估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
- 林媚林燕婷张至菲
- 关键词:弱视屈光参差年长儿童遮盖疗法
- 3-6岁儿童首次视力检查中应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在3~6岁儿童首次视力检查的作用.方法 对680例3~6岁儿童首次视力检查时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及不同心理状态的儿童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后,再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儿童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前后勇敢安静的心态分别是41.76%和73.09%,护理后较护理前的效果显著,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学龄前儿童首次视力检查过程中对其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可以使儿童减轻甚至消除对眼科检查的不良心理,主动配合检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 关翠柳林媚
- 关键词:儿童视力检查个性化心理护理
- 182例儿童弱视综合治疗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总结分析一组弱视儿童3年综合治疗随访结果,观察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治疗的疗效。方法:182例(276眼)3~13岁弱视儿童,男95例(157眼),女87例(119眼)。均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并给予恰当的屈光矫正。每6~12个月重新验光1次,同时给予相应的遮盖疗法、药物、光学压抑法及各种视觉刺激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每个月复查视力,随访18~36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本组弱视儿童治疗总有效率为90.22%,治愈占57.61%,进步占32.61%,无效占9.78%。其中3~6岁组总有效率为95.92%,优于7~13岁组的总有效率76.25%(P<0.05);轻度弱视总有效率为98.79%,中度弱视总有效率为82.95%,均明显优于重度弱视的总有效率为56.52%(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总有效率为94.76%,屈光参差性弱视总有效率为90.62%,均优于斜视性弱视的总有效率73.58%(P<0.05);中心注视总有效率为99.45%,明显优于旁中心注视的总有效率72.04%(P<0.01)。结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积极恰当的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治愈儿童弱视。
- 林媚张至菲关翠柳
- 关键词:弱视儿童
- 婴儿行为发育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婴儿行为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心理量表对1岁婴儿进行发育商测定,同时应用自行设计的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结果高危儿干预组与高危儿对照组的平均发育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儿早教组与正常儿对照组的平均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早期教育或早期干预、婴儿性别、出生体重、新生儿疾病是影响婴儿行为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加强孕产妇保健,减少窒息、颅内出血、产伤等围生期高危儿的发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有计划的、规范、系统的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是促进婴幼儿行为发育的措施。
- 彭晓珊陆珊珊张淑琨王英翔林媚李锦娥
- 关键词:婴儿行为发育影响因素
- 影响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多元回归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单眼儿童弱视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弱视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病程、家长文化程度、弱视类型、教师参与、室内照明、患儿治疗依从性、注视性质及弱视程度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弱视治疗效果与年龄[P=0.002,95%CI(2.149~9.462)],家长文化程度P:0.009,95%CI(1.600~26.752)],弱视类型[P=0.012,95%CI(0.160~0.769)],教师参与有关[P=0.001,95%CI(0.022~0.342)]及治疗依从性有关[P=0.031,95%CI(0.096~1.261)1。结论影响儿童弱视治疗的不利因素有年龄偏大,家长相关知识缺乏及形觉剥夺性弱视,而教师的良好参与及患儿治疗的高依从性可提升弱视治疗的效果。
- 林媚关翠柳张淑琨
- 关键词:儿童弱视
- 婴儿运动发育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婴儿运动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心理量表对1岁时的婴儿进行智能测定,测出精细动作和大动作的发育商(DQ),同时应用自行设计的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结果:婴儿精细动作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胎龄、新生儿疾病。婴儿大动作发育的影响因素有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性别、出生体重。结论:除了一些生物学因素可影响婴儿动作发育外,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可促进婴儿的动作发育。
- 彭晓珊王英翔陆珊珊张淑琨林媚李锦娥
- 关键词:婴儿动作发育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