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清 作品数:8 被引量:46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级星火计划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中华绒螯蟹Na+/K+-ATPaseα1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分析 为了解Na+/K+-ATPaseα1基因的分子结构及其在中华绒螯蟹盐度调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Na+/K+-ATPaseα1基因全长,并采用qRT-... 茅海成 王中清 黄姝 周陆 王成辉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分子克隆 基因表达 文献传递 配合饲料、鲜鱼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相关基因表达影响;中华绒螯蟹长江口奇、偶年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重要水产养殖经济生物,在水产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采用养殖生物学、水生动物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研究手段,通过野外采样、室外养殖、实验室分析等... 王中清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种质保护 文献传递 中华绒螯蟹奇、偶年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2013年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生命周期通常为两年,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在理论上,相邻两个年份中华绒螯蟹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婚配或基因交流,而存在奇年与偶年两个系谱之分。为检验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奇、偶年份群体的遗传差异,应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2004-2011共7年采集的中华绒螯蟹长江口天然繁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偶年群体(2004、2006、2008、2010)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显著高于奇年群体(2007、2009、2011),P<0.05;(2)奇、偶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差异显著(P=0.024);(3)基于遗传距离的NJ聚类关系树表明:奇、偶年群体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遗传聚类;(4)主成分分析(PCA)和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均表明:奇、偶年类群的分化明显,但两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渐渗与基因交流;(5)两个偶年(2004、2006)和两个奇年(2007、2011)群体检测到显著的遗传瓶颈效应。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长江天然中华绒螯蟹群体存在较明显的奇年与偶年差异,但两者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王中清 黄姝 茅海成 周陆 王成辉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长江水系 微卫星标记 遗传分化 中华绒螯蟹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比较与选择压力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配套系育种群体(A、B选育系F4群体及其正反杂交子一代AB、BA群体)和长江口野生群体(YZ)的遗传变异与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配套系育种群体中,正反杂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两亲本群体,但配套系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低于野生群体。(2)分子方差分析(AMOVA)、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NJ树、主成分分析(PCA)以及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均一致显示,正交群体AB与其母本AA为一组、反交群体BA与其母本BB为一组,野生群体YZ单独为一组,三组间的遗传差异极显著(P<0.01)。(3)应用Arlequin软件和Bayescan软件进行选择压力检测,发现配套系育种群体中有3个位点、野生群体中有1个位点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揭示连续4个世代的人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综合研究表明,人工选择作用促进了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并导致了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而配套系育种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配套子代的遗传多样性。 吴廉 慈元吉 黄姝 茅海成 王中清 王成辉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微卫星位点 中华绒螯蟹长江口野生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中华绒螯蟹的生命周期通常为两年,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在理论上,相邻两个年份中华绒螯蟹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婚配或基因交流.因此,长江中华绒螯蟹应存在奇年与偶年两个中华绒螯蟹系谱.为检验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是否存在两个年份系谱群... 王中清 黄姝 王成辉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系谱 遗传分化 中华绒螯蟹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成蟹阶段蜕壳与生长观察 被引量:20 2014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成蟹阶段(200 d)的个体蜕壳与生长观察。在观察的4次蜕壳中,实验河蟹蜕壳后的体重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7%、69.1%、80.1%和64.8%,壳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7.0%、29.5%和16.7%,壳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8.3%、28.2%和18.1%;雄蟹每次蜕壳后的体重、壳长和壳宽均高于雌蟹,但从第3次蜕壳开始,雌雄间才呈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P〈0.05)。第1-4次的平均蜕壳间期分别为37、38、29和41 d。在前两次蜕壳,其蜕壳后的生长变异系数较大,而在后两次蜕壳,其蜕壳后的生长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起始体重对每次蜕壳后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第3次蜕壳后的体重与其他次数蜕壳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还发现,壳长、壳宽与生长水温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体重与生长水温的相关性略显著(r=0.917~0.923,0.05〈P〈0.1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河蟹成蟹阶段在第3次蜕壳时的增长率最高,对生长影响较大,应注意此阶段的饲养与管理;同时,在生产上为提高成蟹的养成规格应选取规格较大的蟹种。 黄姝 王中清 茅海成 王成辉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蜕壳 闽江水系绒螯蟹的表型性状差异与分子遗传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9 2012年 表型性状差异(differentiation in phenotypictraits,PST)和分子遗传差异(differentiation at neutral molecular markers,FST)是近期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闽江水系是我国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的主要混杂地域,是研究绒螯蟹遗传与进化的理想地之一。为探讨闽江水系绒螯蟹的PST和FST,以2009和2010年度闽江水系的133个绒螯蟹样本为材料,进行了14个表型数量性状差异分析和6个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差异分析。结果发现:除3个表型性状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表型性状在不同年份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009年绒螯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极显著高于2010年绒螯蟹(P=0.008),而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观测杂合度和近交系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136~0.675);年份间的平均FST为0.1429;通过对PST与FST的比较发现,除第二步足掌节长度(F2)性状外,其他表型数量性状的PST值均高于FST值,表明这些性状均受到了较明显的选择压力。该文研究结果为绒螯蟹的分子进化研究积累了资料,也为其他水产生物的PST和FST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 周陆 王成辉 成起萱 王中清关键词:绒螯蟹 微卫星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