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俊燕

王俊燕

作品数:9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原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腔隙性...
  • 2篇性病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血清HS-C...
  • 2篇占位
  • 2篇占位性
  • 2篇占位性病变
  • 2篇腔隙
  • 2篇腔隙性
  • 2篇腔隙性脑梗死
  • 2篇纤维蛋白
  • 2篇纤维蛋白原

机构

  • 7篇第四军医大学...
  • 5篇陕西省人民医...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作者

  • 9篇王俊燕
  • 4篇刘文康
  • 4篇李玲
  • 3篇魏龙晓
  • 3篇施瑞洁
  • 3篇任健康
  • 2篇李博
  • 2篇白小渭
  • 2篇黄勇
  • 1篇王华
  • 1篇赵欣
  • 1篇徐晓辉
  • 1篇解娟
  • 1篇周飞华
  • 1篇魏绪仓
  • 1篇程功
  • 1篇吕晓莉
  • 1篇张彦旭
  • 1篇韩秀娟
  • 1篇巴红珍

传媒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围PCI术期及其强化他汀治疗的实验室监测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浓度变化。方法:将76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A组(n=26)、B组(n=26)和C组(n=24)。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d;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PCI术前80mg顿服,术后20mg,1次/d;C组术前同B组,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mg,1次/d。于术前即刻及术后1d、3d、7d测定CK-MB、cTnT、H-FABP和hs-CRP水平。结果:3组患者血清CK-MB、cTnT和hs-CRP水平术后1d均较术前增高,H-FABP明显减低,PCI治疗后3d,CK-MB、cTnT水平开始下降,血清hs-CRP水平仍呈升高趋势。PCI治疗后7d,各组CK-MB、cTnT和H-FABP较术前均有下降,hs-CRP较术后3d明显下降,组间比较B组和C组较A组下降明显,且C组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联合检测H-FABP、CK-MB、cTnT、Hs-CRP等实验室指标,为急性心肌梗死及PCI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实验室依据。
吕晓莉李尚俭宫艳艳任健康陈秀生程功徐晓辉王俊燕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肌钙蛋白白质
DC与同源CIK细胞抗急性粒系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的新途径。方法:自正常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进行培养,于不同时间分别加入相应的细胞因子,培养9天后收获CIK和DC细胞。按照1∶5的比例将DC细胞与CIK细胞混合培养,收集共培养的细胞,以不同比例与急性粒系白血病细胞共培养测定细胞杀伤活性。结果: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其细胞增殖能力、细胞毒活性与单独CIK细胞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在同一效靶比对急性粒系白血病细胞均有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的增高对急性粒系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结论:DC细胞可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李玲刘文康任健康韩秀蕊杨娣娣施瑞洁王俊燕魏绪仓
关键词:DCCIK细胞
猪后肢枪弹软组织贯通伤致心血管远达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制作猪后肢枪弹软组织贯通伤模型,利用计算机容积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VCT)观察致伤后心脏形态学改变,结合相关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病理、电镜观察,分析枪击对猪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期为平战时肢体枪弹伤伤病员的早期全面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7只健康雌性平原猪枪击后肢致软组织贯通伤,分别于枪击前及枪击后瞬时、枪后5'、30'及60'行VCT检查,并抽取猪耳缘静脉血,分别进行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内皮素(endothelin,ET)检测。结果①枪击后冠脉血管直径在短时间内即会发生改变,以枪击后30min改变最为显著,表现为心脏冠脉VCT在枪击后显影质量很差,可出现冠脉血管的痉挛或者局部的狭窄、或者血管中断不连续,管壁显示不清等表现,猪冠状动脉图像重建质量评价在枪击后瞬间基本在II级以上,仅1(7)只猪的冠脉血管图像重建质量评价为I级。且在枪击30min后冠脉直径最小,之后冠脉直径逐渐恢复,到枪击后60min可恢复到接近枪击前的水平;②枪击后AngⅠ在枪击前的水平与其他4个时间点比较发生显著变化(P<0.05),枪后60'与枪后5'发生明显变化(P<0.05);AngⅡ:枪击前与枪后3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枪击前与枪击瞬时、枪后5'及30'之间变化明显,枪击后60'与枪击瞬时、枪击后5'及30'之间有变化(P<0.05)。结论猪后肢枪弹软组织贯通伤后可致心脏远达效应,在致伤全过程中,AngⅡ及ET起了重要作用;致伤瞬间,由于应激反应及冲击波的血流扰动影响,可导致血管内皮受损;VCT在心脏冠状动脉扫描对心脏远达效应损伤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欣王亚蓉王勇张彦旭姚立农王俊燕韩秀娟胡福光王玮
关键词:枪弹伤远达效应血管活性物质
^(18)F-FDG PET/CT显像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评价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c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显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143例患者中,PET/CT诊断脑胶质瘤10例、脑膜瘤7例、淋巴瘤2例、病变性质不明或其它类型肿瘤16例。脑转移瘤108例,确诊原发灶96例,未明确原发灶12例,原发灶检出率为88.9%,其中原发灶为肺癌的65例,占67.7%,消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17例,占17.7%,生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3例,占3.1%,不同来源脑转移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18)F-PET/CT显像可有效发现脑内病灶和脑转移瘤中的原发灶,并可大致区分原发灶类型,脑转移瘤来源于肺恶性病变居多。
黄勇杨斌斌郭坤张微魏熤鑫王俊燕康熠魏龙晓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脑肿瘤体层摄影术原发灶
血浆D-D、FDP及血清hs-CRP检测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浓度水平的检测,探讨三项指标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
李玲刘文康施瑞洁李博陈红男王俊燕白小渭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血浆D-D,FDP及血清hs-CRP检测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通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水平的检测,探讨三项指标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经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SYSME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浆D-D,FDP及血清hs-CRP浓度水平。结果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D-D,FDP,hs—CRP检测结果分别为:0.95±1.24rag/L,3.33±11.49mg/L和8.65土20.39g/L;健康体检组D-D,FDP和hs—CRP检测结果分别为:0.32±0.37mg/L,0.047±0.16mg/L和0.87±0.78g/L。经统计学分析,t值分别为6.7,12.4和8.7,其P值均〈0.05,两组之间D-D,FDP和hs-CRP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DD检测结果患者组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的阳性率,高于FDP的阳性率且P〈0.05,χ^2=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D,FDP及血清hs—CRP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时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三项指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施瑞洁刘文康李博陈红男王俊燕白小渭李玲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18)F-FDG SPECT-CT显像对抗炎治疗后肺单发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讨论^(18)F-FDG(氟-18-2-脱氧-D-葡萄糖)SPECT-CT显像对抗炎治疗后肺单发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进行^(18)F-FDG SPECT-CT显像的肺单发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在显像前均经过正规抗炎治疗1周或以上。对37例患者的影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病理确诊为恶性27例,良性10例;^(18)F-FDG SPECT-CT显像阳性病例29例,阴性8例;其中假阳性5例,假阴性3例。影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89%,50.0%。结论:^(18)F-FDG SPECT-CT显像对鉴别抗炎治疗后肺单发占位病灶良恶性的价值较高。
黄勇梁羽温琥玲魏龙晓王俊燕
关键词:18F-FDGSPECT-CT抗炎治疗
甲亢甲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低(甲低)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1A)检测57例甲亢患者、43例甲低患者、39例甲亢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正常者和5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Ⅳ型胶原(1V-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T3、T4、FT3、FT4、TSH、TGA、TMA含量。结果:甲亢患者组血清中1V-C、PCⅢ含量比正常对照组及甲低患者组显著性增高(P<0.05);治疗后甲状腺激素下降,1V-C、PCⅢ含量也随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HA、LN在四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甲亢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项肝纤维化指标与TGA、TMA的阳性率无关。结论:甲亢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时,1V-C、PCⅢ水平也增高,在用1V-C、PCⅢ判断肝纤维化时应注意有无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亢。未发现HA、LN含量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
巴红珍徐海峰周飞华魏龙晓王俊燕
关键词:甲亢甲低肝纤维化指标
N端脑钠肽前体检测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在心脏功能衰竭、脑梗死及肾脏功能衰竭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监测中的研究.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选取经临床确诊的心功能衰竭患者101例、脑梗死患者95例及肾脏功能衰竭患者66例;采用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受检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结果 正常对照组、肾功能衰竭组、心功能衰竭组及脑梗死组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的检测结果((x)±s,pg/ml)分别为:55.41±25.63,15 110.08±22 951.45,5 082.35±9 546.15和1 960.06±2 653.07.正常对照组与临床三组间及临床三组之间结果经t检验分析,t值在-2.73-6.99之间,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水平不仅是评价和监测心功能状态的良好指标,同时对脑梗死及肾脏功能衰竭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监测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即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水平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李玲王华刘文康解娟王俊燕任健康
关键词:N端脑钠肽前体脑梗死肾脏功能衰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