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援利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单抗
  • 2篇单抗治疗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利妥昔
  • 2篇利妥昔单抗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序贯
  • 1篇血小板减少性...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篇压缩性
  • 1篇压缩性骨折
  • 1篇腰部
  • 1篇腰部疼痛
  • 1篇腰椎
  • 1篇腰椎压缩性
  • 1篇腰椎压缩性骨...
  • 1篇原发性

机构

  • 3篇沈阳军区总医...

作者

  • 3篇董援利
  • 3篇周凡
  • 2篇白颖
  • 2篇王吉刚
  • 2篇刘景华
  • 2篇徐宪平
  • 2篇佟丹江
  • 2篇孟广晗
  • 2篇刘彦琴
  • 1篇李萍
  • 1篇梁琳琅
  • 1篇张颖

传媒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沈阳部队医药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CTD的TP序贯维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CTD)血小板减少症(TP)序贯维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6例继发于CTD的重症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19+CD20+淋巴细胞数,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M、IgA)水平。治疗有效患者序贯给予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mg行维持治疗,通过长期随访评价维持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后7例(43.75%)达完全缓解(CR),4例(25.00%)达有效(R),总有效率为68.75%,5例(31.25%)无效(NR)。患者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D3+淋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9+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并达到清除水平。11例治疗有效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CR的7例患者均未复发,4例R患者中有2例在维持治疗期间获得CR,1例维持R,1例复发。4例发生轻度输液反应,1例发生肺炎,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CTD的TP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徐宪平董援利孟广晗佟丹江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结缔组织疾病利妥昔单抗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序贯维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序贯维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3例难治性ITP患者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 1次/周,连用4周)治疗,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外周血CD3+及CD19+CD20+淋巴细胞数变化。将上述病例中治疗有效的2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持治疗组(12例)及对照组(13例),维持治疗组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mg。结果33例难治性ITP患者治疗后完全反应(CR)率为48.48%(16/33),有效(R)率为27.27%(9/33),总有效率75.76%(25/33),而无效(NR)率为24.24%(8/33)。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D3+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9+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71±2.64)×10^6/L比(279.33±92.78)×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持治疗组复发率为1/12,对照组复发率为4/13。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ITP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但其最佳用药方案尚需更多病例观察加以验证。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徐宪平董援利孟广晗佟丹江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例
2009年
李萍梁琳琅张颖周凡董援利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腰椎压缩性骨折误诊腰部疼痛脊柱疼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