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艳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卵巢
  • 3篇宫颈
  • 3篇宫颈癌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多囊
  • 2篇多囊卵巢
  • 2篇多囊卵巢综合
  • 2篇多囊卵巢综合...
  • 2篇移植瘤
  • 2篇中端粒酶
  • 2篇上皮
  • 2篇上皮内
  • 2篇上皮内瘤
  • 2篇上皮内瘤样病...
  • 2篇皮内
  • 2篇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

机构

  • 12篇南华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作者

  • 12篇马艳
  • 3篇陈忠东
  • 2篇谢宛玉
  • 2篇王力
  • 2篇焦东晓
  • 2篇王淑芬
  • 1篇徐阳炎
  • 1篇段世芳
  • 1篇刘艳娥
  • 1篇蔡春雷
  • 1篇周艳辉
  • 1篇唐华贵
  • 1篇李双杰
  • 1篇曹建国
  • 1篇文格波
  • 1篇彭波
  • 1篇欧艳
  • 1篇仝梅
  • 1篇刘江华
  • 1篇尹文君

传媒

  • 4篇美国中华临床...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护理管理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蒿琥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卵巢组织形态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究青蒿琥酯(ART)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对雌性SD大鼠皮下注射经过注射油剂稀释的脱氢表雄酮(1次/d),连续28 d,建立PCO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20只大鼠随机分为PCOS组、达英-35组、ART低剂量(25 mg/kg,ART-L)组、ART高剂量(50 mg/kg,ART-H)组、ART-H+p38 MAPK特异性激活剂茴香霉素(anisomycin)组,每组24只;另选取24只大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正常组。达英-35组、ART-L组、ART-H组、ART-H+anisomycin组大鼠连续28 d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给予与PCOS组大鼠等量生理盐水,1次/d。吉姆萨染色观察大鼠动情周期阴道细胞形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P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白细胞介素(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苏木素-伊红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卵巢组织病理情况和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p38 MAPK/NF-κB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PCOS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血清LH、T、FPG、FINS、HOMA-IR、IL-1β、TNF-α、IL-18水平、卵巢质量及卵泡数量、卵巢病理现象及损伤程度、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p38 MAPK、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加,FSH、E2水平降低(P<0.05);与PCOS组比较,达英-35组、ART-L组、ART-H组血清LH、T、FPG、FINS、HOMA-IR、IL-1β、TNF-α、IL-18水平、卵巢质量及卵泡数量、卵巢病理现象及损伤程度、p-p38 MAPK/p38 MAPK、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FSH、E2水平增加(P<0.05);与达英-35组比较,ART-H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RT-H组比较,ART-H+anisomycin组血清LH、T、FPG、FINS、HOMA-IR、IL-1β、TNF-α、IL-18水平、卵�
韦奕张淑芬黄梦颖马艳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NF-ΚB青蒿琥酯胰岛素抵抗
宫颈癌P^27蛋白、CyclinE蛋白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P^27蛋白及CyclinE蛋白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宫颈癌组织与2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27蛋白,CyclinE蛋白表达,结果:52例宫颈癌中12例P^27蛋白高表达(23.08%),30例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57.69%),26例正常宫颈中,24例P^27蛋白高表达(92.31%),无1例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0%),宫颈癌P27蛋白高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宫颈,而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P<0.05,P<0.05),结论:P27蛋白表达下降及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谢宛玉马艳
关键词:宫颈癌P^27蛋白CYCLINE蛋白免疫组化SP法
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端粒酶活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2003年
目的 探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端粒酶及增殖核抗原的表达。方法 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正常宫颈的端粒酶活性,并用S-P法测定相应石蜡标本的增殖核抗原。结果 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正常宫颈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35.71%、0.00%;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66.73±12.41、37.28±11.25、6.97±4.05,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且端粒酶阳性组PCNA表达级别高于端粒酶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端粒酶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CNA高表达与端粒酶激活有关。
马艳陈忠东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端粒酶活性核抗原银染法
腹腔镜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
2005年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双侧卵巢打孔术或卵巢楔形切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效果厦术前、术后激素水平测定的意义。方法 对52例PCOS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卵巢打孔术或卵巢楔形切除术,术前、术后检测血清雄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血清雄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明显下降,术后排卵率为80.8%,妊娠率为63.4%。结论 腹腔镜下双倒卵巢打孔术或卵巢楔形切除具有损伤小、粘连轻、恢复快、疗效高的特点,是治疗PCOS的有效方法。
马艳陈忠东
关键词:腹腔镜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楔形切除术
PBL教学法在跨临床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研究被引量:27
2004年
目的该课题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跨多学科的问题解决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并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问题解决型教学方法培训的学生,模拟病人与真实病人考核的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组,其处理跨多学科疾病的临床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刘江华段世芳韦兵马艳李双杰蔡春雷文格波
关键词:教学法
宫颈癌与CIN中端粒酶活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端粒酶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宫颈癌、CIN及正常宫颈的端粒酶活性,并用S-P法测定相应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水平。结果宫颈癌、CIN及正常宫颈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35.71%和0.00%;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66.73±12.41、37.28±11.25和6.97±4.05,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并且端粒酶阳性组PCNA表达级别高于端粒酶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CNA高表达与端粒酶激活有关。
马艳陈忠东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端粒酶增殖细胞核抗原
医教协同视域下独立学院临床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2019年
多数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医教协同机制,提高医学人才临床能力培养水平。分析医学教育改革进程,指明课程教学贯彻落实的难度所在;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界定,指明课程教学改革的空间所在;选择重要环节积极探索,拓宽临床课程备课“授课教师+医学教育管理者”的参与主体;丰富临床技能备课“分层次、分目标”的组织形式;应用“传统+现代”的临床课程教学方法;建立“重情景、用教训”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期深化临床课程教学改革。
周曦尹文君吴洲逸张新华马艳
关键词:临床教学
一种妇科肿瘤辅助检查器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妇科肿瘤辅助检查器具,包括:第一撑开板;第一握把,所述第一握把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撑开板的底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撑开板的一端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二握把,所述第二握把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
李根林马艳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基于最佳证据制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成立循证实践项目小组,通过循证获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并进行应用。通过查看病志和现场查看等方式收集资料,在证据应用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基线调查和两轮审查,并对证据应用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共形成19条质量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前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早期活动锻炼、自我监测及术后注意事项3个维度依从性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各审查指标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最佳证据制定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可规范科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流程,提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依从性,提高医护人员对证据的执行率。
王晶晶周艳辉胡红娟仝梅欧艳陈瑜马艳陈双琴吴小钦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栓塞症循证实践
重组Canstatin蛋白联合氟尿嘧啶治疗裸鼠结肠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Canstatin与细胞毒药物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治疗结肠癌的效果,以期探索结肠癌治疗新途径。方法结肠癌SW-480细胞(1×107/只)注射到30只裸鼠皮下,建立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当肿瘤长至2--3 mm时,随机分6组。给药途径均为腹腔注射给药。治疗期间,定期用圆规和游标卡尺测量皮下移植瘤大小。疗程结束时,取下瘤体,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药物毒性反应,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各试验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FU+Canstatin组低、高浓度联合治疗组抑瘤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其瘤重抑制率分别为74.76%和82.04%。②免疫组化:5-FU+Canstatin组低浓度组(22.6±3.6)和5-FU+Canstatin组高浓度组(15.0±2.8)治疗小鼠肿瘤组织内MVD显著低于对照组(36.4±5.6)和5-FU治疗组(31.2±4.0)(P〈0.05),而5-FU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不良反应:各实验组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结论重组人Canstatin蛋白能有效抑制人结肠癌生长,无明显毒副作用,为结肠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治疗方法。
马艳王力焦东晓王淑芬
关键词:结肠癌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抑制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