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怀东
- 作品数:111 被引量:908H指数:17
- 供职机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问题及避免途径被引量:10
- 2004年
- 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具体的决策、实施与评估过程中 ,对地点、面积等问题的决策与评估 ,未能够很好地做到定位、定量 ,使工程效益打了折扣。 3S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地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在工程验收评估时 ,可以做到地点面积定位定量、类型适宜性评估准确快捷 ,提高工程决策实施和管理的水平。
- 魏怀东丁峰高志海
-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 石羊河流域植物类型对其水坝修建的响应被引量:1
- 2017年
- 石羊河流域作为我国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内陆河流域,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通过整理参考前人考察研究结论及实地调查分析发现:石羊河流域修建水坝,水资源分配方式及利用模式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强烈影响其中下游的植物种及群落变化。主要表现在:1)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植被面积、植被盖度、生物量等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植物类型发生了从湿生系列向旱生系列的转变,柽柳、盐爪爪、芦苇等植被逐渐退出,白刺、红砂、黑果枸杞等更耐旱植被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白刺在大部分地方都成为建群种。2)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植物为了适应风沙大、温差高、降水稀少、蒸发强等不利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多种旱生特征和适应方式;在人为干扰相对较重的区域植物叶片结构逐渐变化为以环栅型为主;在人为干扰相对较轻区域的植物逐渐向正常型和全栅型方向发展;在地下水位下降较剧烈的区域,植物叶片类型发生了由正常型、环栅型向不规则型的完全转变。水坝建设引起的大面积开荒种田、水资源利用不均衡、下游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质恶化等是植物类型和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李亚魏怀东胡小柯丁峰陈芳周兰萍
-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植物类型水坝水资源利用地下水
- 基于日值SPEI的青藏高原干旱演变特征被引量:11
- 2018年
- 利用1980-2014年青藏高原74个台站的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蒸散发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采用M-K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高原干旱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的逐日SPEI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青藏高原干旱特征。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SPE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即偏于湿润,干旱强度有所降低。高原近35年的干旱演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之前干旱较为严重。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干旱的发生存在2~4 a的振荡周期,在2~4 a的时间尺度上总体表现出干-湿周期变化。在整体小波变化周期中,1983-1997年虽然出现了干旱严重区间,但在1997年以后高原总体上呈现湿润趋势,3. 7 a的主周期并没有影响整体变湿的趋势,且三种指标的3. 7 a振荡主周期均通过了95%的红噪声检验。
- 梁晶晶张勃马彬魏怀东魏怀东马尚谦
- 关键词:干旱青藏高原
- 甘肃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被引量:2
- 2008年
- 林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针对甘肃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并结合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进行了阐述,从生态环境破坏原因、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以及生态林业建设的实际意义出发,提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 胡小柯魏怀东丁峰周兰萍陈芳
-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建设
- 干旱荒漠风沙区沙化土地整治方法
- 本发明公开干旱荒漠风沙区沙化土地整治方法,农田前缘向迎风侧依次设有防风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组成的四带一体防风固沙林体系,在新绿洲边缘形成阻、固、再阻和封相结合的人工防风固沙格局,有效阻止...
- 徐先英唐进年金红喜张盹明贺访印魏怀东
- 文献传递
- 乌兰布和沙漠沙蒿与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被引量:20
- 2012年
- 沙蒿与油蒿群落均是我国最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在沙漠地区发挥了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掌握其分布、组成及其数量特征对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沙蒿与油蒿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其中沙蒿群落多分布于沙漠中东部、南部和东北部,而油蒿群落仅分布于沙漠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其群落类型可划分为沙蒿群落、油蒿群落、沙蒿+油蒿群落、沙蒿+沙竹群落、沙蒿+花棒+沙拐枣群落、油蒿+白刺群落、沙蒿伴生群落和油蒿伴生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比较简单,其中沙蒿群落共有9科21属22种,油蒿群落共有10科35属37种。草本植物是沙蒿与油蒿群落的主体,所占总物种数的比例均超过70%;Simpson、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反映了沙蒿与油蒿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沙蒿群落相比,油蒿群落物种丰富度、单位面积个体数、盖度、Simpson和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沙蒿群落,而群落相似性显著低于沙蒿,说明乌兰布和沙漠油蒿群落较沙蒿群落具有更丰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更具保护和人工促进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漠沙蒿、油蒿群落的保护及人工促进提供理论基础,对区域沙漠治理物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马全林郑庆中贾举杰袁宏波张德魁丁峰张锦春魏怀东靳虎甲刘有军孙涛王继和
- 关键词:沙蒿油蒿群落类型生活型
- 大型泵站压力管道激励源辨识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针对甘肃景泰电力提灌总干二泵站存在的压力管道振动问题,基于DASP振动测试系统获得振动信号,通过时域分析法和频谱分析法分析各工况下的振动信号,得到各工况下振源的主要频率;运用功率谱法,分析出压力管道振动存在的主要振源。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管道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离心泵等设备引起的机械振动,水流激励次之,并针对此结论提出相应的减振措施。
- 徐存东谢利云左罗南瑞芳王亚楠魏怀东
- 关键词:频谱分析功率谱分析减振措施
- 腾格里沙漠南缘4种沙生灌木平茬试验被引量:22
- 2007年
- 平茬对恢复更新腾格里沙漠南缘沙生灌木沙拐枣、沙木蓼和花棒,提高其生长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对毛条的恢复有效果,但不十分明显。4种沙生植物的平茬时间应安排在4月中上旬植株尚未萌动以前或正在萌动时隔行或隔株进行,沙拐枣和花棒的留茬高度应选择30或40 cm,沙木蓼的留茬高度应选择20或30 cm,毛条的留茬高度为40或40 cm以上。
- 魏怀东纪永福周兰萍陈芳李亚张凯旋
- 关键词:沙生植物平茬复壮
-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系统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在GIS及相关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相关图件进行几何校正和数字化等一系列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数据,并由安定区等高线生成坡度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坡度数据、侵蚀强度数据先后进行叠加,形成包括三者所有属性的空间数据库,并从中提取满足退耕还林条件的数据,从而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和荒山造林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
- 马瑞蒋志荣王继和魏怀东丁峰周兰萍
- 关键词:GIS退耕还林还草黄土丘陵半干旱区
-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被引量:18
- 2019年
-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建立植物群落与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因子间的对应关系,以明确乌兰布和沙漠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影响群落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被由51科161属318种植物组成,可划分为30个群落类型。海拔、降水量以及土壤水分、粒度和养分是影响沙漠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等主要植物群落生境对应较高沙粒含量,分布范围广;盐爪爪(Kalidium spp.)、马蔺(Iris lactea)、柽柳(Tamarix spp.)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生境对应较高的土壤水分、盐分和粘粒含量,属于小生境群落;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群落生境对应较高的降水量,分布于沙漠东部。因此,在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与固沙植被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壤生境的保护,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生境特点选择适宜的固沙植物及其恢复管理措施。
- 马全林张德奎张德奎郑庆钟袁宏波张锦春郑庆钟靳虎甲丁峰孙涛张锦春
- 关键词:沙漠植被排序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