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卓琼
- 作品数:22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卫生局青年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螺旋CT结合CA19—9在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索螺旋CT双期扫描与CA19—9检测相结合在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5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螺旋CT双期扫描结果和血清CA19—9检测结果进行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结果CT判断胰腺癌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100%,而判断可切除的准确率为73.30%。随着胰腺癌浸润程度的进展,CA19-9水平有增高的趋势。局部侵犯组CA19—9均值与可切除组和转移组CA19—9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CA19—9大于150U/ml作为不可切除判断的临界值,在不可切除组41例患者中,只有10例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大于150U/ml,占24.39%。结论血清CA19-9水平随胰腺癌浸润进展程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CA19—9水平并不能反应胰周大血管受侵犯。CA19—9检测与CT结合在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 鄂林宁李健丁张华张瑞平乔英任卓琼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胰腺肿瘤
- 动脉自旋标记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技术在视神经脊髓炎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对比研究动脉自旋标记(ASL)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技术(DSC-PWI)在评价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血流灌注中的作用。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10例NMO患者行ASL及DSC-PWI检查,应用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软件获得14个感兴趣区(双侧对称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尾状核、壳核和丘脑)的脑血流量(CBF)。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技术所得测量比值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技术所得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 ASL和DSC-PWI所测各感兴趣区的相对CBF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t=1.061,0.496,1.312,-0.342,-0.403,-0.156,0.224;P=0.329,0.637,0.238,0.744,0.708,0.881,0.830)除顶叶感兴趣区以外,两种方法所测其余各感兴趣区的CBF比值均呈显著相关性(r=0.659,P=0.000)。结论 ASL在评估NMO血流灌注方面与DSC之间有相似的敏感性,可用于临床评估视神经脊髓炎的脑血流灌注。
- 孙峥段云云黄靖刘亚欧任卓琼张甜李坤成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动脉自旋标记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
- 磁共振三维双反转恢复脉冲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被引量:4
- 2011年
- MR三维双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序列,在临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与常规MR脉冲序列比较,该序列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灰质改变更加敏感,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对该脉冲序列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进行综述。
- 任卓琼安静刘亚欧李坤成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
- 螺旋CT小肠造影及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中的价值比较被引量:2
- 2008年
- 为了探讨螺旋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CTEG)及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小肠肿瘤50例,患者先后行CTEG及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所得图像由3位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50例小肠肿瘤性病变CTEG检查敏感性94%,准确性90%。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敏感性100%,准确性86%。两种方法相结合准确性98%。CTEG及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结合应用可作为小肠肿瘤诊断和评估治疗的必要的检查方法。
- 张琨李健丁张瑞平乔英任卓琼
- 关键词: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小肠肿瘤
-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丘脑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的丘脑扩散参数异常,以及与临床残疾程度和认知损害间的相关性。方法 24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利用兴趣区法测量影像正常的丘脑扩散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丘脑平均扩散率和部分各向异性间的差异性,并评价患者丘脑扩散参数与临床相关评分及病灶体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组患者丘脑平均扩散率[(85.34±14.68)×10-3mm2/s]低于正常对照组[(98.42±13.10)×10-3mm2/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7,P=0.002);丘脑部分各向异性(0.40±0.04)高于正常对照组(0.36±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3.163,P=0.003)。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组患者丘脑平均扩散率与同步听觉连续加法测验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11,P=0.000)。结论对常规MRI表现正常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扩散张量成像可以发现丘脑异常。而且丘脑扩散异常与患者认知损害存在相关性,提示扩散张量成像作为评价临床功能的重要指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段云云李坤成刘亚欧任卓琼黄靖叶静董会卿陈海
- 关键词:丘脑
- 恶性胃壁增厚性病变的CT、钡餐与胃镜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恶性胃壁增厚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恶性胃壁增厚性病变CT、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结果。结果对起源于黏膜的早期恶性病变,胃镜及钡餐造影较敏感,但胃镜对于胃底部病变易漏诊,对起源于黏膜下的恶性病变,CT比胃镜或钡餐造影具有较大优势;CT观察胃壁增厚的形态有5种类型,分属不同种类病变,并且CT可较好观察胃壁内及壁外情况。CT、钡餐及胃镜对46例胃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9.1%,95.7%和91.3%。结论对于起源于不同部位的胃壁病变应根据病变的位置、分布,选用不同的检查方法。
- 张华乔英李健丁张瑞平任卓琼
- 关键词:胃部病变
- 多发性硬化患者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NASC)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施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第2~5颈椎(C2-5)水平前索、后索、侧索及灰质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扩散率(MD)值,比较两组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相关分析检验多发性硬化组患者FA值和MD值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发性硬化组患者C2-5前索、侧索、后索和灰质NASC的FA值降低、MD值升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FA值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r=-0.328~0.207,P=0.001~0.035),各兴趣区MD值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234~0.409,P:0.000~0.018)。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比正常脊髓的FA值降低,提示存存隐匿件病蛮.脊髓扩散张量成像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评价和疗效判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 黄靖李坤成段云云刘亚欧任卓琼刘峥董会卿陈海
- 关键词:弥散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
- 视神经脊髓炎颈髓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通过颈髓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的颈髓病灶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视神经脊髓炎及2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髓常规MRI及DTI检查,分析颈髓常规MRI的影像特点,并测量C2~C5水平前索、后索、侧索及灰质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平均扩散率(MD)值,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NMO患者的脊髓病灶可单纯位于颈髓(20%),或单纯位于胸髓(5%),或颈胸髓内均存在病灶(75%);可为单发(80%)或多发(20%),可呈中心性(70%)或偏心性分布(30%),病灶多呈条片状。在T1WI上,病灶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为高或稍高信号。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颈髓前索、侧索、后索及灰质的FA值降低,侧索、后索及灰质的MD值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常规MRI可以发现NMO患者脊髓病灶,明确病灶位置及信号特点,DTI能定量检测出其扩散指标的异常,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 黄靖段云云刘亚欧任卓琼刘峥董会卿陈海李坤成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扩散张量成像颈髓
- 磁共振三维双翻转恢复序列在早期多发性硬化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比较MR三维双翻转恢复(3D-DIR)序列与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对早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内病变的检测能力。方法收集12例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和9例早期复发-缓解型MS患者(病程短于2年),采用3.0T MR分别对21例颅内病变患者行3D-DIR及T2W TSE序列扫描。比较两种技术对早期MS患者颅内不同部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与T2W序列相比,3D-DIR对总体病灶的检出增加了(P=0.007),对皮层内和皮层下病灶的检出也增加了(P=0.006,P=0.009)。在灰白质混合病变、深部灰质及白质病变的检测中,3D-DIR与T2WI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MR 3D-DIR序列可以提高早期MS患者皮层内和皮层下病变的检出率。
- 任卓琼刘亚欧段云云黄靖李坤成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成像
- 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患者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TI)比较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的扩散性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0例视神经脊髓炎、1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髓DTI检查,分别测量颈椎C2-5水平前索、侧索、后索和灰质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率(M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脊髓炎组患者前索、侧索、后索FA值降低(均P〈0.05),左侧侧索、后索、灰质MD值升高(均P≤0.05);多发性硬化组患者右侧侧索、后索FA值降低(均P〈0.05)。与多发性硬化患者相比,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侧索FA值更低,左侧侧索和右侧后索MD值更高(均P〈0.05)。结论 DTI可以检出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脊髓的水分子扩散异常,进而发现二者脊髓扩散指标的差异性,为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 黄靖刘亚欧段云云任卓琼李坤成刘峥董会卿叶静陈海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