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爱兰

作品数:17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诗歌
  • 5篇意象
  • 5篇审美
  • 4篇译者
  • 4篇翻译
  • 3篇英语
  • 2篇译本
  • 2篇译本研究
  • 2篇审美趣味
  • 2篇诗歌意象
  • 2篇诗三百
  • 2篇唐诗
  • 2篇女性
  • 2篇女性美
  • 2篇趣味
  • 2篇美趣
  • 2篇《唐诗三百首...
  • 1篇悼亡
  • 1篇悼亡词
  • 1篇悼亡诗

机构

  • 16篇广州大学

作者

  • 16篇刘爱兰
  • 2篇张丽
  • 2篇龙玉梅
  • 1篇汪云芳
  • 1篇杨延玲

传媒

  • 2篇当代教育理论...
  • 2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广西教育学院...
  • 1篇南昌教育学院...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5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5
  • 1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威廉·华兹华斯的英语修辞
2003年
修辞是诗人手里非常有神奇的工具,它可以巧妙地、有效地让你的语言进入一个新的意境。诗歌是修辞的天地,在学习英国的“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两首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位语言大师那里学到13种妙趣横生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的恰到好处地运用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魅力和内涵。
刘爱兰
关键词:英语修辞语法诗歌
论哈代《命运的讽刺——十五个生活片段》之反讽艺术
2013年
托马斯·哈代在其诗集《命运的讽刺》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技巧,揭示了生活的表面现象与实际生活本质之间的强烈反差。对于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来说,反讽不仅是一种写作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的手段。哈代借用借用反讽揭露了人类生存的现实,批判了人类虚弱的灵魂,讽刺了人类虚伪的本质,使读者正视自己的内心,引起警醒,从而达到"社会向善"的目的。
刘爱兰
关键词:哈代反讽
《六节诗》——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动态诗歌被引量:1
2014年
《六节诗》是毕晓普在晚年以童年经历为主题的诗歌之一,原诗名为《早期的忧伤》,诗人改用诗的形式来命名此诗,以图用中世纪一种古老而严肃的诗歌形式来框架和制约自己的情感世界。然而形式上的制约却往往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语言的生命力,使得诗歌形式与情感呈现前所未有的张力。在《六节诗》中,诗人充分利用六节诗的特殊形式,通过六个词尾的不断循环、错位、折叠、归位的变化,创造了她所理想的动态的诗歌。在流动变化的意象世界和时间世界里,《六节诗》中很好地诠释毕晓普动态诗歌的内涵,也诠释了现代诗人在六节诗中所要表现的生存困境和苦难。
刘爱兰张丽
关键词:伊丽莎白·毕晓普意象
从“翅膀”和“沙漏”看诗歌视觉审美意象被引量:1
2011年
英文诗歌不仅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诗歌独特的诗行形式会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审美空间和视觉形象。从诗歌的视觉形式,我们总会从诗歌的内涵上去理解和诠释这种形式背后的力量。
刘爱兰
关键词:诗歌视觉形式视觉形象审美空间意象
读者的审美趣味在诗歌翻译中的意义
2012年
不同文化中个人的审美情绪也必然受到其反映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情绪的影响。翻译最终还是为译文的读者服务的,只有考虑到并尊重这些文化上审美趣味的差异,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诗歌翻译的审美效果。诗歌翻译的理想模式就是:译文读者在阅读诗歌译文的时候能够体验到与原文读者阅读原诗歌时相似的审美感受。
刘爱兰
关键词:审美趣味审美期待文化诗歌
中西译者文化审美情趣和其翻译策略的取向被引量:1
2012年
译者的文化审美情趣对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试着从中西译者对诗歌的意象采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偏爱来诠释其背后的文化审美因素。同时也提出了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都应该为译文的审美效果服务。
刘爱兰
关键词:译者审美情趣诗歌意象归化异化
“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调和——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作为一个擅长描写女性角色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翻译海明威彰显男性气质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女性美"和"男性美"奇妙碰撞的过程。译本中张爱玲对老人与大海、乌龟、鱼、鲨鱼关系的诠释,很好地展示了老人复杂、丰富的人生和情感世界,体现了老人"壮烈"背后的"苍凉","飞扬"背后的"安稳"。在表现老人勇敢、坚毅的同时,也挖掘了老人安静、温存、孤独、内疚、怀疑、服输的内心世界。张爱玲对老人的诠释是老人人生和情感世界"飞扬"的一面和"安稳"一面的调和,也暗合了她的创作标准——好的作品应该有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调和。
刘爱兰
关键词:《老人与海》男性美女性美
从审美看诗歌意象翻译过程和翻译效果被引量:2
2012年
意象是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本论文旨在从理论上阐述美与意象在本质上的主客观统一,从审美的角度来探求诗歌意象翻译过程中意象的生成过程和其审美价值的实现。诗歌意象的翻译不是机械地在译文语言里找到原诗歌意象的对应物,而是追求艺术审美效果的一致。从而提出诗歌意象翻译的效果应该从读者的审美体验出发,理想翻译效果是译文诗歌中意象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与原诗歌中意象给源语读者带来的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一致。同时也考虑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审美趣味,语言的特性,意象的文化性,以及不同文化中读者的审美情趣的差异等因素对译文中意象审美效果的影响。
刘爱兰
关键词:意象审美体验翻译效果
试探诺曼人入主英国对英语发展的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古英语在向中世纪英语的转变中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规律。而1066年诺曼人入主英国这一历史突发事件从某意义上来讲改变了整个英语发展的进程,法语作为统治阶级的语言,而英国沦为下层阶级的语言,大量法语词汇涌入英语。法语能够在英国的土壤上生存下来有其内在的政治因素。而当这些因素消失后,法语也就失去在英国存在的机会。而英语在新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情绪的觉醒中重新崛起。虽让法语使英语早就开始的变化加速了其发展的步伐,但是法语的对英语的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语的特性。如果没有诺曼人入主英国,英语也会脱离原有日尔曼语系的发轨道,应为在诺曼人入主英国以前,英语语音、语法、句法和词汇个方面都已开始一系列的变化。
刘爱兰
关键词:法语古英语中古英语诺曼人
“千面人”和“性格演员”:从许渊冲《唐诗三百首》看译者角色
2014年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在译作中渗透自我的写作和翻译风格,而这些译者的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原作风格的诠释。因此,译者应该正确处理原作风格和自我风格的矛盾关系,在"千面人"和"性格演员"中做出抉择。在《唐诗三百首》译文中,作为译者,许渊冲在追求其以押韵为特色的风格中,却是以牺牲原诗歌的风格为代价。其译本的得失告诉我们:理性的译者应该是能够诠释原作风格的"千面人",而不是以抹杀原作风格而彰显自我风格的"性格演员"。
刘爱兰张丽
关键词:译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