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茂盛
- 作品数:31 被引量:135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硫普罗宁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评价硫普罗宁针剂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纤 4项 [透明质酸 (HA) ,层粘连蛋白 (LN) ,IV型胶原 ,4CⅢ型前胶原氨端肽 (PⅢNP) ]的影响。方法 :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硫普罗宁针 0 .2g加入 5 %葡萄糖 2 5 0mL ,静脉滴注 ,qd ,共 8周。结果 :治疗 4周时肝纤 4项前后比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不明显。治疗 8周时则明显下降 ,前后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硫普罗宁针剂治疗肝硬化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 ,疗程
- 吴茂盛
- 关键词:硫普罗宁肝纤维化肝硬化
-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重型肝炎的关系
- 2002年
- 吴茂盛
- 关键词:重型肝炎D-二聚体预后
-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观察分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抽取90例,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A组为拉米夫定,B组为阿德福韦酯,C组为恩替卡韦,对比观察其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年后其HBV病毒DNA载量明显低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其中恩替卡韦的临床治疗效果尤为突出,且不良反应较少,更为安全可靠,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 刘细玲朱计芬李文莉许瑞荣吴茂盛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类药物临床治疗效果
- 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HBeAg阴性、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和HBeAg阳性、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7例。两组病例均口服阿德福韦10毫克,每日1次,治疗2年(实际平均完成11.8个月)。结果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病例ALT复常率在治疗结束时为82.6%(38/46)、85.1%(40/47),停药3个月时为32.6%(15/46)、31.9%(15/47)。HBV DNA阴转率在治疗结束时为30.4%(15/46)、29.8%(14/47),停药3个月时为13%(6/46)、12.8%(6/4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一致,但是在停药后两组大部分病例都复发。
- 吴茂盛肖光明刘远煌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阿德福韦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被引量:36
- 2005年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4 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 64例健康者 ,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 + 、CD4+ 、CD8+ 及CD4+ /CD8+ 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最显著 ,急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 (P >0 .0 5 )。HBVDNA(+ )与HBVDNA( )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主要见于慢性病毒感染状态 ,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关系。
- 肖光明姚细安连粤湘吴茂盛刘远煌雷春亮
- 关键词:乙型肝炎患者亚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肝炎肝硬变CD3^+T淋巴细胞功能
- HBV前C区及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变异与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HBV前C(P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与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组)及2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对2组患者血清样本进行A1762T/G1764A、G1896A基因突变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肝硬化组患者的年龄大于慢乙肝组,ALT、HBV DNA水平低于慢乙肝组,层粘连蛋白水平高于慢乙肝组(P均<0.05)。肝硬化组患者A1762T/G1764A双位点突变发生率为78%,高于慢乙肝组的49%(P<0.05);肝硬化组G1896A突变发生率为48%,慢乙肝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PC/BCP区A1762T/G1764A突变率高于慢乙肝患者,A1762T/G1764A突变可能参与慢乙肝发展至肝硬化的过程。
- 魏芳芳李文莉甄丽敏廖常斌许瑞荣吴茂盛
-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前C区突变
- 慢乙肝携带者感染麻疹HBV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关系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慢性HBV携带者重叠感染麻疹后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细胞因子变化及两者关系。方法23例重叠感染麻疹慢性HBV携带者,27例慢性HBV携带者和27例麻疹患者使用PCR检测HBV—DNA载量,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检测7种细胞因子IFN—r、TNF—α、IL-2,4,5,10及RANTES水平。结果(1)重叠感染组外周血HBV—DNA载量显著低于慢性HBV组垆〈0.05);(2)三组血清IFN—r、TNF—α、IL-4及IL-5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叠感染组IFN—r、TNF—α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两组f21.25±7.48VS15.85±4.45、18.25±5.56,58.74±16.42vs25.12±12.72、38.35±10.48)pg/ml(P〈0.05),IL4、IL-5水平则显著低于其余两组(9.52±3.87vs20.82±7.25、15.45±6.94,12.26±5.73VS18.57±6.75、16.25±3.77)pg/ml(P〈0.05),三组血清IL-2、RANTES及IL-10水平无差别(P〉0.05);(3)重叠感染组和慢性HBV组HBV—DNA载量与血清IL-4,IL-5水平均呈正相关,与IFN—r、TNF—α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麻疹病毒对慢乙肝携带者血清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Th1利细胞应答增强、Th2型细胞应答减弱有关。
- 李文莉吴茂盛杨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麻疹病毒细胞因子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坚持服药、定期随访
- 2016年
-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的依从性非常重要.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规律服药、定期复查肝功能、HBV病毒载量水平,不能够自作主张,随意停用抗病毒药物.临床中不少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觉得抗病毒药物费用贵,自作主张,停止治疗,这种做法其实有很大隐患性.过早停药往往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突然病情恶化,停药后的病毒学反跳是慢乙肝治疗过程中常见现象.
- 吴茂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规律服药定期随访病情恶化抗病毒药物定期复查
- 广州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10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提高临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各医院收治的106例HFRS违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近7年来广州地区HFRS全年散发,发病高峰在11-2月,典型临床表现病例不多见,发病早期临床表现有典型“三红”、“三痛”表现者少,仅28例(26.4%);有典型五期经过者较少,仅15例(14.2%),而越期者多见,其中越单期者87例(82.1%),越双期者38例(35.8%),外周血白细胞高于正常者仅32例(30.2%),而低于或在正常范围者74例(69.8%)。结论:临床上对于HFRS的早期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广州地区HFRS病例表现不典型的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才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 吴茂盛雷春亮刘远煌刘于飞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
- 阿德福韦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改变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年后肝组织学改变。方法3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服药1年以上,在治疗前、治疗1年后均接受肝穿刺活检。按照Kondell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价肝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内HB—sAg、HBeAg。结果治疗1年后18例患者肝组织学改善(治疗后HAI积分下降≥2),其中17例患者坏死炎性反应程度改善(治疗后积分下降≥2),11例患者纤维化程度改善(治疗后积分下降≥1)。9例患者服药已2年以上,治疗2年时肝病理结果较治疗1年时改善更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治疗后肝组织内HBeAg表达明显减少,而HBsAg的表达无显著性改变。结论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年后肝组织学的坏死炎性反应和肝纤维化程度均获明显改善,延长疗程可获得更显著的组织学改善。
- 余卫华吴茂盛曾凤萍陈志浩
- 关键词:阿德福韦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乙型慢性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