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鸣宇
-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肝癌并发胆管癌栓的诊治
- 2003年
- 回顾性分析 7例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虽然常规行B超、CT、MRCP、AFP等各项检查 ,但术前诊断符合率只有 4 3%。手术方式应尽量行肝内原发肿瘤 +胆道癌栓清除术。认为应选择CT、MRCP等多种检查手段 ,力求确诊。
- 吴鸣宇蔡兵张嵩海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并发症胆管癌栓手术方式
- 外周静脉血循环性肝癌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 1999年
- 目的:应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循环肝癌细胞,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抽取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49例对照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11例,转移性肝癌9例,其它肿瘤15例,14例健康人)周围静脉血5ml,应用巢式RT-PCR检测其中的AFPmRNA。结果:共有18例原发性肝癌血液标本检测到AFPmRNA(81.8%),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AFPmRNA,AFPmRNA的检出率与肝癌分期(TNM)、血清AFP浓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有明显联系(P<0.01)。结论:AFPmRNA可作为定性诊断原发性肝癌血液学指标,也可作为肝癌细胞血液转移的标志,并可判断肝癌临床分期,转移倾向。
- 蔡兵李建平严承铨鲁严唐建英吴鸣宇
- 关键词:肝癌RT-PCR甲胎蛋白MRNA
- 端粒酶活性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P_(16)、C-erbβ-2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 :探讨乳房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 ,端粒酶与肿瘤病理行为学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扩增方法对 6 0例乳房良恶性肿瘤组织、配对癌旁组织及非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 ,并同时进行 P1 6缺失分析及 C-erbβ-2蛋白表达的检测 ,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达 80 %。在乳癌中 P1 6基因缺失、C-erbβ-2蛋白阳性表达同时 ,端粒酶活性检测分别达 92 .3 %和 91.3 %。结论 :说明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的关系密切 。
- 李建平谢平吴兵荣晓松吴鸣宇
- 关键词:端粒酶P16基因基因表达
- MAGE-1相关肽抗原致敏DC活化的淋巴细胞对HCC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 2003年
- 目的观察MAGE-1九肽致敏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淋巴细胞对HCC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确定MAGE-1九肽负载DC作为HCC疫苗的可能性。方法用MAGE-1九肽负载DC并活化T淋巴细胞,以不同效靶细胞的比例对正常肝细胞、黑色素瘤细胞、HCC细胞进行杀伤实验,3H掺入法测定杀伤率。结果用MAGE-1九肽负载DC并活化T淋巴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及HCC细胞均有明显杀伤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无杀伤作用;无关抗原负载的DC所活化的淋巴细胞对三种细胞均无杀伤作用;无抗原负载的DC其活化淋巴细胞对靶细胞亦无杀伤作用。结论MAGE-1九肽致敏DC活化淋巴细胞对HCC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MAGE-1基因可作为免疫治疗HCC的攻击靶点,MAGE-1九肽与DC联合可成为免疫治疗HCC的疫苗。
- 蔡兵赵翼吴鸣宇严承铨张嵩海
- 关键词:淋巴细胞体外杀伤作用MAGE-1树突状细胞活化
- 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mRNA)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AFPmRNA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意义 ,并评估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 ,预测转移倾向、预后和复发以及治疗。方法 建立并改进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检测外周静脉血肝癌细胞。结果 nestedRT -PCR在 1ml血中含有≥ 5个肝癌细胞时即可检测到AFPmRNA。 2 2例原发性肝癌中 18例血液标本检测到AFPmRNA ,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AFPmRNA。AFPmRNA的检出率与肝癌分期 (TNM )、血清AFP浓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有明显联系 (P <0 .0 1)。结论 nestedRT -PCR是一个稳定而又敏感的检测方法 ,AFPmRNA可作为定性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血液学指标 ,也可作为肝癌细胞转移的标志 ,并可判断肝癌临床分期、转移倾向。
- 蔡兵鲁严严承铨吴鸣宇唐建英
- 关键词:AFPMRNA血液标本检测外周静脉血癌细胞转移肝癌分期肝内转移
- MAGE-1抗原肽致敏DC活化淋巴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免疫防护作用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观察黑色素瘤 1基因 (MAGE 1)抗原肽致敏树突状细胞 (DC)所活化的淋巴细胞(CTL)对人肝癌HCC移植瘤的抑制和消退作用 ,评估临床治疗HC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BEL 74 0 2HCC细胞于 30只裸鼠背部皮下接种 ,建立裸鼠HCC移植瘤模型 ,其中 2 2只成瘤 ;用MAGE 1九肽致敏DC所活化的淋巴细胞 (1× 10 6)注入肿瘤部位皮下 (治疗组A ,n =5 ) ,其余 17只随机分成 5组 (B、C、D、E、F) ,用其他不同性质的细胞治疗 ,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并进行病理学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阐明特异性CTL对肿瘤的作用机制。 结果 (1)A组HCC移植瘤均停止生长并趋于缩小 ,荷瘤裸鼠观察期内无死亡 ;而其他 5组肿瘤均快速生长 ,大部分荷瘤裸鼠 2周内死亡。MAGE 1九肽致敏DC所活化淋巴细胞能显著抑制HCC移植瘤生长 ,促使肿瘤消退 (P <0 0 1)。 (2 )A组移植肿瘤广泛坏死 ,肿瘤细胞广泛凋亡。 结论 MAGE 1九肽致敏DC有抑制HCC生长 ,促进HCC消退 ,防止肿瘤转移、复发的作用。肿瘤细胞凋亡增强是DC肿瘤免疫的可能机制。MAGE 1九肽联合DC可作为治疗HCC的新型疫苗。
- 蔡兵赵翼吴鸣宇严承铨张嵩海
- 关键词:肝癌移植瘤
- 肝癌切除联合肝动脉植泵化疗治疗肝癌被引量:1
- 2005年
- 丁忠阳蔡兵吴鸣宇赵翼陆飞
- 关键词:肝癌肝动脉
- 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预测模型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对胆囊结石患者常规应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以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并研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合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方法对常规接受术前MRCP检查的1 030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并对366例首次入院的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组)。结果对照组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为7.8%(80/1 030),假阳性率为0%(0/80),假阴性率为0.4%(4/950)。根据5项指标:B超发现胆总管扩张或胆总管结石、年龄大于65岁、发热、血清碱性磷酸酶>121 IU/L、血清淀粉酶>100 U/L,可预测胆总管结石存在的可能性。预测模型的筛选阈值为6%(P<0.05)。根据筛选值是否高于标准阈值而决定研究组患者是否接受MRCP检查。仅1例手术后发生腹痛并经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174)。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MRCP阳性率明显提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低于预测模型的筛选阈值的患者并无行MRCP的必要性。应用本研究指出的预测模型结合MRCP可显著降低患者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并不增加临床漏诊胆总管结石的几率。
- 赵翼蔡兵吴鸣宇邱斌
-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 20例原位肝移植临床报告
- 2006年
- 目的总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7月20例肝移植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全组病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并发急性排斥2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内出血再次手术1例,自发性肝破裂再次手术1例,肝炎复发1例,目前存活的18例生活质量良好,最长已生存37月。结论血管重建和胆管重建技术以及选择性地放置胆管引流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 吴鸣宇蔡兵丁忠阳赵翼陆飞许炯邱斌张嵩海
- 关键词:肝移植血管重建胆道重建
- MAGE-1多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应用黑色素瘤基因(MAGE-1)多肽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出高度特异性的抗肝癌免疫应答。方法:分离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M-CSF、IL-4、TNF-α联合培养获得DC;MAGE-1多肽负载DC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细胞毒T细胞(CTL);用MTT法检测CTL对BEL-7402HCC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MAGE-1多肽负载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BEL-7402HCC细胞有明显的体外杀伤作用,而无关抗原和无抗原负载的DC活化的淋巴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P<0.01)。结论:MAGE-1多肽负载的HCC患者外周血DC在体外可诱导出高度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提示MAGE-1基因可作为免疫治疗HCC的攻击靶点,MAGE-1多肽负载的DC疫苗在HCC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 吴鸣宇蔡兵赵翼谢平张滨e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肝细胞性肝癌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