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晓庆
- 作品数:26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西安易俗社戏曲改良的把关人立场预存
- 2012年
- 尽管与京沪等地区相较,西北戏曲改良运动的理论准备与创演实践均略显滞后,但以西安易俗社为代表的相关改良活动持续时间及其实际效用却明显优于其他区域。究其原因,西安易俗社所秉持的把关人立场预存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具体而言,这一传者立场包括创立者、剧作者、排练者、表演者四个方面。
- 敬晓庆刘磊
- 关键词:把关人立场
- 织绡泉底,去尘眼中——张燕瑾先生校注《西厢记》述评
- 2011年
- 一英国史学家诺曼.戴维斯在其《世界史》中曾对"现代驱动人们对越来越少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多"发表了自己的揶揄:历史可以用任何放大的方式来写。可以只用一页来写全世界的历史,或者用四十卷写一只蜉蝣的生命周期。一位杰出的前辈历史学家,
- 敬晓庆
- 关键词:校注戏曲理论鉴赏性王骥德戏曲史
- 明代戏曲创作过程中诗乐关系的紧张及其解决
- 2009年
- 中国古代传统诗歌的创作就整体而言包括"诗的生产与消费"和"乐的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诗的生产与消费"和"乐的生产与消费"分属不同的社会门类,并采取各自不同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 敬晓庆
- 关键词:明代戏曲诗乐歌诗祁彪佳改编本
- 明代戏曲本色说考论
- 戏曲“本色”说在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本色”源自诗文理论而盛行于戏曲批评,在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成为曲论家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对戏曲本色的追求,是我国古...
- 敬晓庆
- 关键词:明代戏曲考论戏曲批评诗文理论审美属性戏曲语言
- 文献传递
- 从“移风易俗”看西安易俗社的品牌传播被引量:3
- 2012年
- 西安易俗社自创办至今已历经整整一个世纪,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留存最久的戏剧团体,今天的易俗社在继承传统和文化服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引用品牌传播理论,总结并肯定了"移风易俗"在易俗社品牌塑造和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该品牌的价值所在,并从产品建设、目标市场、品牌联合和环境机遇方面为百年西安易俗社提出品牌传播建议。
- 刘磊敬晓庆
- 关键词:易俗社移风易俗
-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居住伦理思想论要被引量:1
- 2021年
-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之中,解决人民居住问题并发展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居住伦理思想就是其重要表征之一。这一居住伦理思想的探索与解决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内含居住需要伦理、居住空间伦理、居住人际伦理和居住价值伦理;并凝结成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伦理、政党伦理和民族复兴伦理等理论成果,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党性和优秀品质。
- 敬晓庆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 沈德符《西厢记》评论得失检讨被引量:3
- 2009年
- 在明代诸多《西厢记》评论者当中,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能独出机杼,从《西厢记》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韵律问题及其艺术得失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乐府之难""特其剩技耳"以及"若《西厢》""终是肉胜于骨"的理论观点。深入剖析沈德符"《西厢》评"的相关观点,对于今人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西厢记》一剧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 敬晓庆
- 关键词:《万历野获编》
- 《西厢记》及古典曲学“经典研究”--《张燕瑾讲(两厢记)》述评
- 借助现代“经典”研究的治思理念来反观古典曲学的“经典”研究,可以看到这一论题牵涉古典与现代两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在中国古典曲学“经典研究”的视域下,王实甫及其《西厢记》“经典化”的进程尤其能够体现“经典”研究诸多层面的问题...
- 敬晓庆
- 关键词:《西厢记》文学批评
- 文献传递
- 千古蓼洼埋玉地 落花啼鸟总关愁——论《水浒传》英雄人物悲剧结局的必然性被引量:1
- 2003年
- 一在我国和西方文学史上,优秀的古典悲剧作品,多能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在古代社会中,进步作家的美好理想往往与当时的黑暗现实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他们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就不能不产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作家在深刻揭露种种不合理之社会现实以及统治者之腐朽本质的同时,又寄希望于那些敢于叛逆的英雄人物,故而能在比较广阔的层面展现进步的、正义的力量同黑暗的、
- 敬晓庆
- 关键词:施耐庵古典悲剧现实主义手法古代小说西方文学史
- 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史料钩沉被引量:1
- 2010年
-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曾提出了一个与"戾家把戏"相并行的"良家子弟"戏统绪,历来论者对他的这一看法多持批评态度。本文从史籍钩沉入手,对朱权"良家子弟"戏所关涉的隋之康衢戏、唐之梨园乐、宋之华林戏以及元之升平乐等史料予以辨析;在此基础上,对朱权"良家子弟"戏与"戾家把戏"戏的生成与建构的理由渊薮及其立论旨归试为探绎。
- 敬晓庆
- 关键词:史料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