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行

作品数:29 被引量:202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9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4篇湿地
  • 8篇植物
  • 6篇土壤
  • 6篇微生物
  • 5篇湖滨带
  • 5篇高原湿地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优势植物
  • 4篇生境
  • 3篇滇西
  • 3篇滇西北
  • 3篇典型湿地
  • 3篇凋落物分解
  • 3篇气候
  • 3篇放牧
  • 3篇高寒草甸
  • 3篇草甸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增温

机构

  • 24篇西南林业大学
  • 11篇浙江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城...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温州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杭州市余杭区...
  • 1篇杭州谷胜农业...

作者

  • 29篇王行
  • 12篇肖德荣
  • 12篇刘振亚
  • 6篇张志剑
  • 5篇张贇
  • 4篇张晓宁
  • 4篇李丽萍
  • 4篇孙梅
  • 3篇王娜
  • 3篇田昆
  • 3篇李晖
  • 3篇郭玉静
  • 2篇周林强
  • 2篇陈晓燕
  • 2篇李鸿毅
  • 2篇危锋
  • 2篇喻庆国
  • 1篇徐心
  • 1篇楼莉萍
  • 1篇宋维峰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广西植物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土壤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1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空间分布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6
2021年
了解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认识高原湿地生态特征及演化过程至关重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局域尺度上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通过进一步测定土壤及植物基本理化指标,量化采样点之间的地理距离,比较了细菌群落不同成员(稀有种和丰富种)的空间周转差异,分析了土壤环境变量和空间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若尔盖泥炭土壤细菌群落主要由绿弯菌门(Chloroflexi)(26.2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21%)、厚壁菌门(Firmicutes)(10.56%)等优势物种门类组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群落结构相似性随采样点地理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细菌群落的周转速率表现为总细菌群落>丰富种>稀有种;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与细菌群落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影响稀有种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硫含量、活性磷、Mn和土壤pH值;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局域尺度上的土壤因子对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大于空间因子,土壤异质性是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研究为开展高原湿地泥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揭示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好才夏敏刘圣恩王燚展鹏飞王行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高原湿地环境响应
若尔盖高原湿地3种生境地下芽库特征及其差异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掌握植物地下芽库多样性及形成的环境机制,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3种生境为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芽库密度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生境间差异显著。沼泽以水平生长的根茎顶芽为主,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则分别以根茎节芽和分蘖节芽为主。②芽的长度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生境间差异显著。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的芽的直径均显著高于草甸,但沼泽和沼泽化草甸间无显著差异。沼泽的芽长/直径比值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但沼泽化草甸和草甸间无显著差异。③芽的全氮含量(TNB)也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且均差异显著,三者的全磷含量及芽氮磷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若尔盖高原,土壤水分、速效氮和全磷是解释芽库密度、芽形态(长度、直径)、芽生物量,以及芽生态化学计量的主控因子。
王娜夏敏王行刘振亚刘耘硕王好才肖德荣吕梅
关键词:高原湿地克隆生长
基于室内试验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影响因素整合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本研究利用整合分析法收集了近15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建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数据库;同时获取环境因子变量,包含初始温度、增温幅度、增温时间、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氮含量、土壤p H值、年均温、年均降水量、海拔、纬度、生态系统类型。分别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下的Q_(10)差异,并通过线性混合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各因子对Q_(10)的影响程度和变量重要性评分。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的Q_(10)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全球土壤呼吸Q_(10)均值为1.92。Q_(10)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均值大小分别为:森林(1.70)、草甸(1.88)、农田(2.79)、湿地(1.53)、荒漠(2.18)、极地(2.02)。初始温度、增温幅度、增温时间、土壤含水率、土壤pH值、年均温对Q_(10)的影响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Q_(10)随初始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增温幅度较大时,Q_(10)值较小;Q_(10)随增温时间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率、土壤pH值和年均温对Q_(10)有正向影响。在影响土壤呼吸Q_(10)的环境指标中,初始温度>土壤pH值>增温幅度>土壤含水率>纬度>土壤有机质>海拔>土壤氮含量>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增温时间。其中,初始温度、土壤p H值是Q_(10)的主要驱动因子,变量重要性分别为20.6%和19.9%。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呼吸规律提供参考。
王陈里张利杰张仲富崔婉哲王好才王行
关键词:碳排放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
海拔变化对高原湿地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利用云南高原独特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选取滇西北代表性高原湿地纳帕海生长的世界广布植物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分别将两种植物连同其生长的土壤单元原位移至海拔逐渐降低的两处高原湿地(拉市海湿地和昆明滇池流域),分析随海拔梯度下降的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对两种植物生长周期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移出地纳帕海相比,移至拉市海和滇池后,植物萌芽期的水葱和茭草叶绿素在拉市海分别增加了22.54%和11.17%,在滇池分别增加了68.77%和29.2%;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也均随海拔的逐渐降低而升高或降低,滇池的这些数值较拉市海分别升高或降低约1.2—3.0倍。海拔的降低促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的最大值(PhiPSⅡ_(max))和CO_2同化速率相对应的量子产量的最大值(PhiCO_(2max))升高,拉市海分别增至13.96%和25.42%、89.87%和27.08%,滇池分别增至24.09%和46.48%、114.77%和84.33%。两种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的这些参数变化与萌芽期相同,但生长期各项数值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较萌芽期高且变化明显,而凋落期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却比萌芽期低。说明两种广布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表明海拔下降有利于两种广布植物光合能力的提升,但光合同化的株高生长速度却远远超过茎粗生长,这种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两种广布种最终衰亡。
李晖李晖刘国栋王行孙梅王行岳海涛孙梅戴强
关键词:气候变化高原湿地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
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种子繁殖对增温的响应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IPCC对未来大气增温的预测,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增温技术,以不增温为对照,研究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水葱和黑三棱在大气增温2.0和3.5℃处理下种子的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大气增温对植物结实率影响显著,但存在种间差异.其中,增温对水葱的结实率有促进作用;黑三棱结实率在增温2.0℃处理下显著下降,但在增温3.5℃处理下又恢复到对照水平.增温促进了2种植物穗的生长,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的穗长分别增加82.9%、89.0%,小穗数分别增加133.3%、150.0%,每株穗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0.1%、89.6%,每株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79.5%、409.3%;在增温2.0、3.5℃处理下,黑三棱穗长分别增加66.1%、95.2%,每株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878.8%、1052.6%.增温显著增加了水葱和黑三棱每穗种子产量,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每穗种子产量分别增加33.7%、58.3%,黑三棱每穗种子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4%、69.5%.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种子长分别增加5.4%、6.9%,种子长宽比分别增大9.1%、5.3%;而增温对黑三棱的种子形态无显著影响.最高温和最低温是影响2种植物种子繁殖的主要温度因子.温度增高引起的生长季提前、营养生长期延长以及有机物积累量增加,为植物繁殖扩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能量积累,可能是2种植物在增温条件下繁殖能力提高的原因.
王志保孙梅刘振亚张晓宁王行张贇肖德荣
关键词:种子繁殖
湿地挺水植物关键指标分解特征研究
2021年
为揭示湿地生态系统中挺水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在云南高原湿地选取不同生境下典型广布的水葱和香蒲2种挺水植物,对其生长旺盛期、立枯、倒伏、沉水4个阶段的植物凋落物叶片及水底底泥样品进行采集,测定分析2种植物凋落物的物理、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等关键指标在完整分解周期中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分解期内,2种凋落物的氮、磷、半纤维素和灰分含量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富集-释放”特征;铁含量呈富集上升的趋势,表现为“富集”特征;钾、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则呈释放下降的趋势,表现为“释放”特征。处于沉水阶段的凋落物,其干物质含量、灰分、磷含量、半纤维素含量与前期分解阶段的凋落物之间产生明显的差异性,表明当凋落物接触到水体后其关键指标将发生显著变化,沉水阶段是挺水植物完整分解周期内的重要拐点。在整个分解周期内,2种凋落物的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元素含量(氮、磷、铁、钾)、木质素、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具有趋同性,这些指标的分解动态变化规律可能在不同挺水植物的分解中具有普适性。
刘耘硕曹仁杰李晖王陈里田昆王行
关键词:挺水植物湿地凋落物分解过程
藏香猪放牧对滇西北高原湿地土壤CO2通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高原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土壤CO2通量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释放对区域碳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藏香猪放牧是我国高海拔藏区一种特有的放牧方式,是导致高原湿地土壤退化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并影响着土壤CO2通量的变化。采用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LI-8100A,LI-COR,USA),分别在不同季节对滇西北布伦、哈木谷、伊拉草原上藏香猪干扰和对照(非干扰土壤)CO2通量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发现,藏香猪干扰型放牧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通量,且表现出明显的日波动变化特征。相比旱季,雨季不同放牧方式影响下的土壤CO2通量差异性更为明显,其中布伦、哈木谷、伊拉草原较对照分别降低了70.4%、87.5%、60.7%。CO2排放通量与土壤理化性状及植物生物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对照样地的土壤容重、孔隙度、pH、总活性碳、植物生物量与土壤CO2通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通过植物-土壤指数(plant-soil index,PSI)分析了藏香猪干扰型放牧对高原湿地的影响,总体来看,对照样地中土壤CO2通量与PSI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未来高原湿地土壤CO2通量的变化。该研究结果不仅有效估算了强干扰放牧影响下的高原湿地土壤碳排放量,而且为加强藏香猪放牧的科学管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鹏飞闫鹏飞刘振亚王行张贇张勇崔海军肖德荣
关键词:滇西北高原湿地CO2通量
植物质量、模拟增温及生境对凋落物分解的相对贡献被引量:14
2018年
采用凋落物袋法对比研究了茭草和杉叶藻两种初始质量差异显著的湿地植物凋落物,在模拟增温(1.5~2.0℃)及不同生境(大气、大气-水界面与水-土界面)下的质量残留率和不同化学组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年的分解周期内,凋落物残留率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各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大小不同,植物质量解释了28.8%的变异,模拟增温解释了6.3%的变异,而生境解释了34.9%的变异.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凋落物中不同组分(难、易分解)的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杉叶藻中氮含量在分解后期显著降低了53.1%,而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了45.4%.生境是影响凋落物分解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植物质量,而模拟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程度较小.
王行闫鹏飞展鹏飞张晓宁刘振亚郭玉静肖德荣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速率增温生境
模拟增温及分解界面对茭草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叶际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挺水植物的凋落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气候变暖以及生境差异对湿地挺水植物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叶际微生物的影响对揭示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优势挺水植物茭草(Zizania latifoli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了茭草在模拟增温(1.5–2.0℃)及不同生境(大气界面、水界面与土界面)下的质量残留率和叶际微生物数量、结构组成与功能代谢特征。研究发现:模拟气候变暖及生境差异均显著影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经过一年的分解,凋落物在模拟增温环境下的质量残留率为66.4%,对照组的质量残留率为77.7%,增温组分解常数(k)值是对照组的1.64倍,而凋落物在水界面与土界面的质量残留率为42.2%和25.3%,其k值分别为大气界面的3.63和5.25倍,生境差异是影响湿地挺水植物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关键因素。模拟增温主要改变了凋落物叶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特征,而生境变化主要影响叶际微生物的绝对数量、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以及功能代谢活性。处于土界面的凋落物叶际微生物具有最高的群落功能代谢活性及醇类碳源利用程度。不同处理之间的植物叶际微生物特征与凋落物分解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揭示湿地植物凋落物分解快慢的微生物驱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闫鹏飞展鹏飞肖德荣王燚余瑞刘振亚王行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模拟增温
湿地植物水葱叶围真菌群落动态特征被引量:5
2019年
植物叶围存在大量真菌,它们伴随着植物从新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不同阶段下的植物生境调控着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滇西北地区典型湿地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在生长盛期阶段(A)、立枯阶段(B)、倒伏阶段(C)、沉水阶段(D)的植物叶片以及底泥(E)样品进行采集,使用超声水浴+剧烈震荡的方法收集叶围微生物,提取DNA,以Illumina Hi Seq测序平台对ITS片段进行测序,获得叶围真菌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信息。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的生长、衰落与死亡,叶围真菌群落的α和β多样性均显著升高,群落结构复杂性增加,不同样品之间的异质性增高,群落组成差异逐渐增大。在属水平上,处于生长盛期和立枯阶段的叶围优势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和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随着植物倒伏并沉入水体,赤霉菌属(Gibberella)和瓶霉菌属(Phialophora)逐渐侵入叶围成为优势菌。生长盛期、立枯、倒伏、沉水阶段植物样品之间的共有OTU数目仅为22个,而沉水样品与底泥之间的共有OTU数目多达99个,表明伴随植物死亡过程,叶围真菌群落与底泥真菌群落逐渐趋于一致。本研究揭示了水葱生长至死亡分解过程中真菌群落的演替规律,为研究湿地植物叶围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鹏飞李晖刘耘硕闫鹏飞肖德荣张贇王行
关键词:湿地植物群落结构真菌多样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