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置换术
  • 2篇体外
  • 2篇细胞
  • 2篇骨细胞
  • 2篇股骨
  • 2篇关节
  • 2篇硅酸
  • 2篇硅酸二钙
  • 2篇成骨
  • 2篇成骨细胞
  • 1篇多模式镇痛
  • 1篇增殖
  • 1篇镇痛
  • 1篇置管
  • 1篇置换术后
  • 1篇生物学固定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髓内

机构

  • 7篇苏州大学
  • 2篇眉山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魏立
  • 5篇孙俊英
  • 3篇杨立文
  • 3篇曾金才
  • 2篇李建有
  • 2篇邱志杰
  • 2篇杨惠林
  • 2篇刘宏鸣
  • 1篇岑建农
  • 1篇王全明
  • 1篇陈练
  • 1篇王勇

传媒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3篇2010
  • 4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采用锥形股骨柄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后的骨改建及临床疗效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sty,THA)后的假体周围骨改建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03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行THA的高龄患者(70~90岁)30例(34髋).对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术后及随访中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的手术前、后假体周围骨密度资料进行分析,临床疗效采用Harris标准评定,并以Kaplan-Meier法评价股骨假体的使用寿命.结果 4例死于肺癌,余26例(30髋)获5~7年(平均6年)随访.术后X线片测量显示12髋1年内假体下沉<1.5 mm,无假体松动.增生性骨反应见于Gruen 2,3,4,5,6,11,12区;吸收性骨反应见于1,7区.DEXA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在2,3,4,5区,骨密度减少主要发生在1,6,7区.术后6个月内,2,5区的骨密度增加速度最快(P<0.05),2年后各区骨密度改变趋于稳定(P>0.05).术后1年内的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减少较多(P<0.05),手术2年后的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基本无改变(P>0.05),只是骨量从股骨近端到远端呈区域性重新分布.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38.56±8.21提高至最近随访时的86.32±6.01,假体6年存留率达100%.结论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THA后的假体周围具有良好的骨改建模式,且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刘宏鸣孙俊英魏立陈练杨立文曾金才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骨改建
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被引量:30
2009年
[目的]观察使用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8年12月~2009年4月在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置管镇痛者11例(12膝)。其中男3例,女8例,单侧手术者10例,同期双侧手术者1例。术前诊断: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创伤后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均统一,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药液,并关节内置管术后1d单次追加推注镇痛药液。记录患者术后1~3d疼痛VAS评分、总体满意度、膝关节活动度、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及伤口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胃肠外阿片类药物,术后1~3d休息痛和运动痛VAS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为2.6d,手术后第2d和第3d的膝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各为41°和55°,患者总体满意度高,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经关节内置管多模式局部浸润镇痛,能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降低手术24h以后的休息痛、运动痛以及VAS评分,促进关节早日锻炼,提高患者满意度,且简单、实用、安全、有效。
曾金才孙俊英杨立文王勇魏立刘宏鸣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关节内置管多模式镇痛
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预后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与预后。方法1990年10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7例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2—55岁(平均38.6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例,横行伴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其中X线片和CT片示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头游离脱位于髋臼后上方者5例,仅显示股骨颈骨折而无脱位者2例。结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X线片示5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获解剖复位,2例获满意复位。股骨颈骨折均获满意复位和固定。7例患者术后获1~18年(平均8.6年)随访,X线片示5例合并股骨头脱位者日后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率高达100%(5/5),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为差,于内固定术后2~4年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而2例股骨头未脱位者至今X线片上仍未显示任何股骨头坏死迹象,也无创伤后关节炎表现,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为优。结论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如同时合并股骨头脱位,因股骨头坏死率高,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如未合并股骨头脱位,可以考虑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
杨立文孙俊英曾金才魏立王全明
关键词:髋臼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脊髓损伤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评价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和早期并发症。方法79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采用MP冲击治疗38例(A组),未用MP冲击治疗41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疗效和早期相关并发症。结果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两组治疗结果近似(P>0.05),不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组疗效优于B组(P均<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呼吸道感染率和高血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结论甲强龙冲击治疗可以提高不全性脊髓损伤疗效,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没有明显效果。使用甲强龙会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邱志杰杨惠林魏立
关键词:脊髓损伤脊柱骨折冲击疗法
PFNA治疗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96
2010年
目的评价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例,跌倒致伤58例(76%),车祸伤18例(24%)。依内固定研究会(AO/ASIF)分型A2型骨折65例(86%),A3型11例(14%)。并对术中细节、复位质量、螺旋刀片位置、术后并发症和最终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58例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1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62例(82%)手术操作置入PFNA顺利,术后影像学评价骨折复位好61例(80%),可14例(18%),差1例(2%)。螺旋刀片位置57例(75%)位于股骨头中央,股骨头后下方11例(14%),后上方2例(3%),前上方6例(8%),术后平均颈干角为(128±4.8)°。66例(95%)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愈合,3例(5%)延迟愈合。59例(86%)患者恢复到受伤前活动水平。没有股骨颈切出和刀片进入髋臼病例发生。结论采用PFNA能够成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螺旋刀片能够增加在骨质疏松骨骼的锚固力,防止股骨头切割和旋转及内翻。
邱志杰杨惠林魏立
关键词:髓内钉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
硅酸二钙离子溶出液体外促进成骨细胞早期增殖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硅酸二钙涂层离子溶出液对成骨细胞早期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含有硅酸二钙离子溶出液的DMEM培养基作为实验组,正常DMEM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分别接种人成骨细胞株MG63细胞培养。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成骨细胞G0/G1、S、G2/M期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G63细胞增殖在各时间点增强,其中24、72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8、72h,处在S期和G2/M期的细胞增多;而G0/G1期细胞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硅酸二钙涂层离子溶出液能加速成骨细胞周期,进而促进细胞增殖,促进新骨的形成。因此,该材料是一种较理想的生物活性涂层材料。
李建有魏立孙俊英岑建农
关键词:增殖成骨细胞细胞周期
硅酸二钙离子溶出液体外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对BMP2和Smad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硅酸二钙离子溶出液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人成骨细胞株MG63细胞分别培养于硅酸二钙离子溶出液条件培养基(实验组)及正常培养基(对照组)中,于培养3、6、9、12d后检测细胞分化标志物和骨形态蛋白2(BMP2)及其信号传递蛋白Smad1基因的表达,同时以ELISA法检测分泌至培养基中的BMP2浓度。以茜素红S染色定量检测钙矿沉积情况。结果硅酸二钙离子溶出液条件培养基中硅离子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培养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此条件培养基能促进MG63细胞晚期分化,并能促进其钙矿沉积,也能促进BMP2的分泌及其基因表达,以及Smad1基因的表达。结论硅酸二钙离子溶出液有促进MG63细胞分化的能力,这可能与高浓度硅有关,刺激MG63细胞表达BMP2及其信号传递蛋白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魏立李建有孙俊英
关键词:成骨细胞硅酸二钙SMAD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