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江华

作品数:58 被引量:264H指数:13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26篇大豆
  • 15篇棉花
  • 15篇复播
  • 15篇复播大豆
  • 14篇夏大豆
  • 14篇耕作
  • 14篇光合特性
  • 13篇耕作方式
  • 11篇干物质
  • 10篇滴灌
  • 10篇土壤
  • 9篇生长发育
  • 8篇干物质积累
  • 8篇北疆
  • 6篇棉花生长
  • 6篇花生
  • 6篇不同耕作
  • 6篇不同耕作方式
  • 4篇性状
  • 4篇施氮

机构

  • 58篇新疆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山东民和生物...
  • 1篇新疆农科院

作者

  • 58篇唐江华
  • 49篇徐文修
  • 25篇苏丽丽
  • 18篇李亚杰
  • 14篇张娜
  • 12篇张永强
  • 8篇郝维维
  • 6篇彭姜龙
  • 6篇陈传信
  • 4篇董合林
  • 4篇张成
  • 4篇徐海东
  • 4篇符小文
  • 3篇胡春辉
  • 3篇汤秋香
  • 3篇李大平
  • 3篇王娇
  • 3篇娄善伟
  • 3篇殷志峰
  • 3篇张永杰

传媒

  • 7篇干旱地区农业...
  • 5篇新疆农业科技
  • 5篇新疆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新疆农业大学...
  • 3篇作物杂志
  • 2篇大豆科学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棉花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简易高效水肥药冲施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易高效水肥药冲施装置,包括水肥箱、进水管、出水管和过滤器,进水管连接在水肥箱下部,出水管连接在水肥箱上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置有连通管,过滤器设置在出水管上,水肥箱顶部设置漏斗,水肥箱下部设置排水...
唐江华徐文修张娜苏丽丽房彦飞孟令怡王晨
文献传递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反思及建议被引量:3
2022年
农学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广,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多,如作物的生产规律、栽培理念及保护技术等,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农业理论认知与规律、技术了解。但随着教育改革及农业发展需求,对农学概论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同时也给课程教学带来更多挑战。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该文针对农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农业生产视频、图库;增加作物关键栽培过程虚拟仿真体验试验课;针对授课专业优化侧重授课内容及加强思政爱农教育的建议,以提高非农专业学生学习农学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唐江华苏丽丽李亚杰徐文修张海燕
关键词:农学概论教学反思教学建议课程建设
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理均优于免耕,其中以翻耕覆膜的效果最好,翻耕次之;单株荚数和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因耕作方式而异,翻耕覆膜、翻耕、旋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的中层和上层,免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中层和下层;不同荚粒的数量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其中2粒荚和3粒荚的数量是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单株产量的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和r=0.98**;各类荚的数量均以翻耕覆膜的最多,使得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数量均最多,与其它各处理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产量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的增产7.43%、10.85%和16.05%。
唐江华苏丽丽张永强李亚杰徐文修赵有来胡春辉
关键词:夏大豆耕作方式农艺性状
耕作方式对干旱绿洲滴灌复播大豆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不同层次土壤碳的影响,从而评价出滴灌条件下最有利于复播大豆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于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采取翻耕覆膜(tillage plough,TP)、翻耕(tillage,T)、旋耕(rotary tillage,RT)和免耕(no-till,NT)4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研究麦后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农田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S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呈不断下降趋势。免耕、旋耕处理显著增加了表层0~10 cm土壤的SOC和EOC含量,而TP处理显著增加了耕层〉20~30 cm的SOC和EOC含量,〉60~100 cm土层TP处理的SO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但各处理间EOC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容重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0~6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CPMI平均值以免耕处理最高,分别比旋耕、翻耕覆膜、翻耕处理的增加了4.41%、9.90%、22.06%,表明免耕、旋耕能够提高0~60 cm土壤的总体CPMI,而耕翻覆膜显著提高20~30 cm耕层土壤CPMI值。该研究为干旱绿洲滴灌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复播大豆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丽丽徐文修李亚杰唐江华王娜罗家祥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耕作方式易氧化有机碳容重碳库管理指数
耕作方式对夏大豆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016年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夏大豆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播大豆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_4种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测定期间的植株性状、单株绿叶面积、净光合势(LAD)、光合特性、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显著影响,且两年各处理的各项指标基本表现为TP>T>RT>NT。其中,TP处理的株高、茎粗、最大单株绿叶面积两年平均值均显著高于NT处理的平均值,分别高出19.87%、36.36%和34.83%;开花期-鼓粒期的光合特性表现为:TP使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而胞间CO_2浓度降低;各处理两年的LAD均表现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于结荚期-鼓粒期内达到最大值。产量也以TP处理的最高,两年平均达到2082.69 kg hm^(-2),分别比T、RT、NT处理高出11.32%、24.84%、23.99%,并均达显著差异水平。两年平均经济效益以TP处理的纯收益最高,达1448.74元hm^(-2),较最低的免耕处理高出164.10%。
苏丽丽唐江华徐文修郝维维张娜李亚杰王娜
关键词:耕作方式夏大豆光合特性
耕作方式对麦后复播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探究适合北疆滴灌条件下麦后复播大豆的高产耕作方式,分别于2012年、2013年进行了滴灌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各生育时期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翻耕(T)>旋耕(RT)>免耕(NT)。其中,T处理两年LAI均值高出NT处理的27.25%,2013年增加翻耕覆膜处理(TP)后,全生育时期LAI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同年RT处理和NT处理的,比同年T处理也高出11.81%,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增大了叶片对光能的截获面积,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利于生殖器官的发育。由产量构成因素可知,T处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两年的均值分别较NT处理的高出23.18%、19.69%、8.89%,增产达13.35%,增收32.11%。尤其是2013年翻耕覆膜处理,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较同年T处理高出28.00%、27.46%、2.72%,增产达7.43%,差异极显著(p≤0.01),增收12.15%,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认为,北疆麦后复播大豆宜实施翻耕的耕作措施并以地膜覆盖采用膜下滴灌为宜。
唐江华苏丽丽李亚杰徐文修彭姜龙张永强郝维维
关键词:翻耕免耕复播大豆生长发育
不同宽度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22年
为探究北疆不同宽度地膜覆盖下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变化。本研究设置了常规宽膜(2.05m)和超宽膜(4.4m)两种膜宽处理,研究了不同宽度地膜覆盖对棉花株高、茎粗、单株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宽膜覆盖下吐絮期棉花株高、茎粗、单株干物质积累分别较宽膜处理增加了8.15cm、1.23mm和44.77g/株,且超宽膜覆盖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中收获株数、单铃重均优于宽膜处理,最终产量为420.1kg/666.7m^(2),较宽膜增产8.47%。因此,建议在与本试验条件相同或相似地区,可考虑采用超宽膜覆盖植棉以增加产量。
李志刚张俊尧王家勇何洪涛桑军民徐文修唐江华
关键词:宽膜超宽膜棉花
加强“高级农作学”教学改革 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通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调研和分析,归纳总结了"高级农作学"课程研究生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改革和考核制度改革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改进措施。为研究生今后的理论知识拓宽、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
汤秋香徐文修李大平唐江华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宽膜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明宽膜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当地玉米高产种植方式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5月~10月进行大田试验,1膜3行(M1)和1膜4行(M2)两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果穗、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M1和M2处理之间在株高、茎粗、叶片数、穗长、行粒数、单穗重、果穗粒重、穗轴率的农艺性状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其穗位高、穗粗、秃顶长、穗行数、穗轴重、出籽率的影响不大,所测指标基本上均以M1处理较优,M1处理下的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分别为376.11粒、25.37g和7 464.42 kg·hm-2,较M2处理提高了12.71%、6.02%和19.56%。【结论】综合考虑,认为宽膜条件下,1膜3行的种植方式更有利用玉米的生长发育,进而得到更高的群体产量。
孟令贻王润琪李绍杰杜孝敬马芯唐江华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评价出最适宜伊犁河谷地区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农田的耕作方式,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四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养分和产量均表现出差异性。0~60 cm的平均容重以NT处理最大,达1.4 g·cm-3,分别比RT、T、TP处理高出2.2%、4.5%、5.3%。0~3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均以TP处理的最高,其平均值分别比T、NT、RT高出1.4%、3.8%、5.7%。30 cm以下各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虽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各个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基本均表现为TP>T>RT>NT。SOC、全N、全P含量表现为在0~20 cm土层以NT处理最高,20~40 cm土层以TP最高,T处理次之。TP和T处理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大豆产量均表现为翻耕覆膜处理最高,分别比T、RT和NT处理高出15.2%、30.8%和31.9%。本试验条件下,虽然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但翻耕覆膜措施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物理环境,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复播大豆产量。
苏丽丽李亚杰徐文修唐江华陈传信郝维维王娜
关键词:夏大豆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