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彧

作品数:117 被引量:341H指数:12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1篇建筑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3篇应力
  • 30篇预应力
  • 21篇纠倾
  • 20篇湿陷性
  • 20篇黄土
  • 19篇湿陷性黄土
  • 18篇混凝土
  • 17篇体外预应力
  • 16篇建筑
  • 15篇地基
  • 12篇腹杆
  • 9篇迫降纠倾
  • 8篇土地基
  • 8篇斜腹杆
  • 8篇黄土地基
  • 8篇钢筋
  • 7篇预应力结构
  • 7篇受力
  • 7篇土结构
  • 7篇木梁

机构

  • 116篇兰州理工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潍坊科技学院
  • 3篇中国石化
  • 2篇深圳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建筑工程...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交第四航务...
  • 1篇白银有色集团...

作者

  • 116篇宋彧
  • 22篇张贵文
  • 15篇高旭东
  • 14篇党星海
  • 14篇罗维刚
  • 12篇杜永峰
  • 10篇衡涛
  • 10篇朱彦鹏
  • 9篇周茗如
  • 9篇李慧
  • 8篇曹辉
  • 8篇李恒堂
  • 8篇杨文侠
  • 8篇韩建平
  • 8篇宋武
  • 7篇王龙
  • 6篇李春燕
  • 6篇王秀丽
  • 6篇项长生
  • 4篇米海珍

传媒

  • 22篇兰州理工大学...
  • 6篇建筑结构
  • 6篇甘肃工业大学...
  • 4篇甘肃科学学报
  • 4篇建筑科学
  • 4篇结构工程师
  • 3篇低温建筑技术
  • 3篇工程力学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建筑技术开发
  • 2篇高等建筑教育
  • 2篇山西建筑
  • 2篇中国土木工程...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建筑技术
  • 1篇工业控制计算...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基建优化
  • 1篇甘肃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相似模型与缩尺模型特点分析
提出了缩尺模型的新概念,用运对比的方法就相似模型和缩尺模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初学者正确理解模型试验的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宋彧张贵文党星海兰倩党育
关键词:缩尺模型建筑结构
文献传递
基于减、隔震联用的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减、隔震联用能为结构提供多道抗震设防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适合高烈度地区建造高层钢结构的应用技术。为了研究减、隔震联用对高层钢结构的减震特性,对比分析了层间隔震位置的布置规律,根据结构层间剪力和楼层加速度值对比,并考虑经济效果,得出将层间隔震布置在第4层柱顶(刚度突变处)的方案。建立了传统抗震结构(模型Ⅰ),层间隔震结构(模型Ⅱ),减、隔震联用结构(模型Ⅲ)的SAP 2000有限元模型,通过反应谱分析,得到三种模型的自振周期,通过罕遇地震下8度(400 cm/s^(2))和8度半(510 cm/s^(2))的地震动计算分析,得到3种模型的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层间剪力、隔震支座和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曲线。结果显示:对比模型Ⅰ和模型Ⅱ,8度(400 cm/s^(2))和8度半(510 cm/s^(2))地震作用下模型Ⅲ的隔震层位移降幅分别为10.5%、14.8%;在400 cm/s^(2)和510 cm/s^(2)地震作用下,模型Ⅰ楼层加速度峰值逐渐变大,模型Ⅱ、模型Ⅲ较模型Ⅰ在隔震层以上楼层相对加速度峰值显著减少,且楼层间变化幅度不大,模型Ⅲ相比模型Ⅱ的隔震层以下楼层加速度更低;模型Ⅱ结构顶层相对加速度较模型Ⅰ减少50%左右,模型Ⅲ结构顶层相对加速度较模型Ⅰ减少可达到60%;400 cm/s^(2)作用时模型Ⅱ和模型Ⅲ隔震层以下楼层的剪力比最大值分别为0.710和0.613,而隔震层以上楼层的分别为0.449和0.427;在510 cm/s^(2)作用下,模型Ⅱ、模型Ⅲ隔震层以下楼层的剪力比最大值分别为0.741和0.602,而隔震层以上分别为0.421和0.389;罕遇地震下铅芯隔震支座(LRB)的滞回曲线饱满,最大位移达到161.6 mm(510 cm/s^(2))、124.5 mm(400 cm/s^(2)),消耗了大部分地震作用,模型Ⅲ铅芯隔震支座的滞回环较模型Ⅱ的有所减小,说明底部布置防屈曲支撑(BRB)分担了部分地震作用,与LRB联用产生互补效果;500 cm/s^(2)下滞回环较400 cm/s^(2)的明显增大。分析�
寇恒陈前瑞宋彧陈文凯池佩红
关键词:高层钢结构时程分析
结构物倾斜原因与纠倾方法分类特点分析
2009年
针对结构病害处理学科对技术概念的分类繁乱的现象,提出了纠倾技术分技术途径、技术原理、施工方法三个层次。按照技术途径,纠倾技术分迫降和顶升两种;按技术原理,迫降技术有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地基刚度软化法、卸荷法等四种;顶升技术又有截断顶升和膨胀顶升两种,最后对纠倾技术的分类进行了汇总,对结构纠倾技术的层次进行了系统化,以方便对照原因对结构进行纠倾处理。
宋彧宋蛟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内容纠倾
新型分形防屈曲支撑参数设计及受力性能
2022年
为克服传统钢筋混凝土防屈曲支撑自重大、制作成本高及施工速度慢等众多缺点,亟需寻找一种轻型、高强、成本低、耗能大、便于安装、易更换的全钢防屈曲支撑。受其他学者对防屈曲支撑核心单元削弱的研究基础上的启发,本文结合分形Mandelbrot函数,利用MATLAB构思出一种新型的分形防屈曲支撑雏形;借助ABAQUS软件,对比分析了分形防屈曲支撑较传统屈曲支撑、分形屈曲支撑及传统防屈曲支撑的优越性;对部分界面及全界面约束型分形防屈曲支撑的分形维数、长宽比、宽厚比、间厚比及外约束钢板厚度各参数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出了最优耗能试件,并通过试验采集了一些真实数据对其加以验证,为后续工程加固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分形屈曲支撑较传统屈曲支撑应力分散,端部连接处应力、位移亦较小,后期由于削弱部位在外力作用下多点逐渐屈服,耗能性较好;分形防屈曲支撑较传统防屈曲支撑(TR-0)耗能性良好,可提高5.11%~8.97%;全界面外约束分形屈曲支撑(FD-1)较部分界面外约束分形屈曲支撑(FD-2)的核心单元受力更加分散,滞回曲线较饱满,耗能效果更佳。
罗小博宋彧王腾金子秋谢国鑫
关键词:防屈曲支撑分形参数设计工程应用
一种对卯榫双筒塔结构局部层纠倾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专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卯榫双筒塔结构局部层纠倾的方法,包括生成楼层平面结构刚度增大的新平台;所有锚固构件分瓣制作,用螺栓技术组装而成;所用杆件能够伸缩,即能够连续改变其长度,满足纠倾技术的需要;竖...
高旭东宋武路怀勇宋彧胡方蝶
庆阳地区超高层巨厚层黄土地基工程地质特征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黄土的地质特征,以庆阳地区某超高层巨厚层黄土地基为研究对象,对陇东黄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探究。主要通过原位试验与室内试验,从地层结构、分布深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孔隙比、湿陷变形、剪切波速、地基土承载力、抗剪强度等方面对该地区黄土的工程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5.0m以内的马兰黄土湿陷性较强烈,黏聚力小,压缩性大;随着黄土厚度逐渐增大,离石黄土及午城黄土黏聚力增大,压缩性减小,呈轻微—中等湿陷性;受压超过400kPa的马兰黄土、受压大于600kPa的离石黄土及受压大于200kPa的午城黄土均无湿陷性;15.0m以内土体最大干密度为1.67~1.76g/cm^3,最优含水率为16.6%~17.7%;含水率高值相对集中在地下水位62.0m以下、饱和度90.0%以上地区。
宋彧罗小博路承功陈志超卢国文
关键词:陇东黄土原位试验湿陷性
预应力木梁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被引量:2
1999年
以预应力木梁挠度第二次等于零为结构挠度临界点,把结构的工作过程划为两个工作,应用结构挠度临界点的特性和结构第二工作阶段的特性,推导了受力筋及其预应力对结构承载能力贡献量的计算表达式,为预应力木梁挠度设计建立了理论基础。
宋彧刘光美
关键词:预应力木梁承载能力积分法
集中荷载下预应力木结构挠度计算的理论分析被引量:4
2002年
在弹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微分方程求解的方法,推导了集中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木结构挠度与力的的关系式及结构挠度的近似计算,为该类结构挠度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彧何林王京洪小波韩建平
关键词:挠度集中荷载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4
2021年
通过控制粉煤灰掺量,以密度、坍落度、立方体抗压强度、回弹值、轴心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参数作比对,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展开了研究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在15%~20%之间时,其活性效应最显著;从28~90 d范围内,随着龄期增长,二次反应所生成的凝胶物质相应增多,微颗粒填充到混凝土孔隙中,形成致密结构,混凝土各项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罗小博宋彧郭启明高旭东
关键词: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活性效应
湿陷性黄土地区倾斜建筑物的沉降法纠偏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26
2003年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处理不当,造成建筑物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上部结构的偏移,在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沉降法纠正建筑物倾斜的新技术.该方法运用控制监测技术,施以注水软化土质,降低承载力,使建筑物在控制的范围内沉降,以达到纠偏的目的.
朱彦鹏王秀丽曹凯宋彧王龙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倾斜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