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跃文

作品数:22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内固定
  • 5篇骨折
  • 4篇腰椎
  • 4篇椎管
  • 4篇椎管狭窄
  • 4篇关节
  • 3篇缺损
  • 3篇内固定器
  • 3篇固定器
  • 2篇动脉
  • 2篇熏洗
  • 2篇腰椎管
  • 2篇腰椎管狭窄
  • 2篇腰椎管狭窄症
  • 2篇韧带
  • 2篇韧带骨化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肿瘤
  • 2篇椎管狭窄症

机构

  • 19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上海市中医药...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2篇常跃文
  • 7篇李志强
  • 7篇匡勇
  • 5篇顾新丰
  • 4篇张长青
  • 4篇曾炳芳
  • 4篇谈绎文
  • 4篇刘郁林
  • 3篇卫晓恩
  • 3篇俞仲翔
  • 3篇陈博
  • 3篇庞坚
  • 3篇孙骏
  • 2篇刘印文
  • 2篇詹红生
  • 2篇缪锦浩
  • 2篇罗从风
  • 2篇王树强
  • 2篇曹月龙
  • 2篇尹伟忠

传媒

  • 4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口腔材料器械...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2013年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肢主干动脉钝性损伤的早期诊断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下肢主干动脉钝性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评估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下肢动脉钝性损伤患者(髂外动脉3例、股动脉11例、胭动脉23例,均为单侧损伤,均经术中诊断动脉损伤并已栓塞),采用足背动脉搏动、跗趾远端针刺出血、患侧与健侧跗趾温差、跗趾氧饱和度、多普勒超声和动脉造影作为检查方法。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符合率的差异。结果足背动脉搏动(符合率为100%)、动脉造影(符合率为100%)、多普勒超声(符合率为96.97%),分别比跗趾远端针刺出血(符合率为24.32%)、患侧与健侧蹲趾温差(54.05%)和跗趾氧饱和度(氧饱和度〈94%,符合率为43.24%)的符合率要高(组间用行×列表x^2检验,P〈0.05)。结论足背动脉搏动、多普勒超声和动脉造影是下肢主干动脉钝性损伤可靠的诊断方法。而足背动脉搏动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上更为简便实用。
常跃文张长青匡勇陈坤顾新丰徐技峰曾炳芳
应用小肠黏膜下层(SIS)作为骨支架材料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本文旨在观察研究小肠黏膜下层和β-磷酸三钙复合物(SiS/β-TCP)及小肠黏膜下层(SIS)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评估SIS作为骨支架材料的应用价值,取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小肠黏膜下层/β-磷酸三钙复合材料(SIS...
常跃文
关键词:黏膜下层骨支架材料骨缺损
文献传递
指骨钛板在颈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被引量:1
2006年
匡勇俞仲翔刘印文常跃文李志强
关键词: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内固定器
显微镜辅助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对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研究
2024年
目的探析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接受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局限型OPLL患者105例,按照ACDF治疗过程中是否辅助使用显微镜分为显微镜组56例和常规组49例,观察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健康调查评估量表(SF-36)评分、椎管最狭窄处椎管面积与脊髓前后径、颈椎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关节功能[日本骨科医师协会评分(JOA)颈椎病评分及颈部障碍指数(NDI)]及并发症风险。结果显微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41.85±18.35)min、平均住院时间(10.18±1.58)d短于常规组的(159.46±21.42)min、(12.03±1.82)d,显微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80.65±7.28)mL少于常规组的(103.52±10.4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2.82±0.53)分、SF-36评分(79.56±5.68)分优于常规组的(3.51±0.60)、(72.35±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与常规组在术后椎管面积、脊髓前后径上比较[(138.24±24.32)mm^(2)与(123.62±18.74)mm^(2),(5.42±0.46)mm与(4.73±0.5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与常规组在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上比较[(25.21±3.37)°与(28.65±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6%,低于常规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与常规组JOA、NDI评分在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限型OPLL患者实施ACDF治疗过程中借助显微镜提供清晰视野,并对骨化灶采用磨钻磨除、打薄处理,能更有效地解除脊髓压迫,改善近期疼痛和关节功能状况,降低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常跃文朱文俊顾伟冯俊涛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症显微镜
小肠黏膜下层/β-磷酸三钙复合骨支架材料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观察小肠黏膜下层和小肠黏膜下层/β-磷酸三钙复合骨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评估其作为骨支架材料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取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小肠黏膜下层/β-磷酸三钙复合骨支架材料组、β-磷酸三钙组、小肠黏膜下层组和空白组4组,于双侧桡骨骨干中段做20mm长的骨缺损,每组的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小肠黏膜下层/β-磷酸三钙复合骨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小肠黏膜下层,空白组不加任何添加物。分别在术后3,6,12、18周于植入处取材,并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观察,新骨成骨面积定量分析和力学测试。结果:实验动物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和组织学显示小肠黏膜下层/β-磷酸三钙复合骨支架材料组和β-磷酸三钙组均表现良好的成骨,材料逐渐吸收并由新生骨替代。小肠黏膜下层/β-磷酸三钙复合骨支架材料组比β-磷酸三钙组6周时骨痂形成量多,而且18周时塑形也更为完全。小肠黏膜下层组仅在两端骨断端和缺损区尺骨边缘有少量的成骨,材料逐渐吸收变软。空白组在骨缺损区无明显成骨。新骨成骨面积定量分析显示小肠黏膜下层/β-磷酸三钙复合骨支架材料组3,6。
常跃文张长青张晔郭尚春杨星光罗从风曾炳芳
关键词:骨代用品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结合开放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新鲜爆裂性骨折被引量:3
2010年
常跃文匡勇张磊顾新丰孙骏谈绎文李志强
关键词:胸椎脊柱骨折椎体成形术内固定器
下颈椎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案选择与早期观察
目的:探讨下颈椎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案选择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和复位维持状况。方法:2006 年3 月至2012 年3 月,一期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51 例。其中行前路手术34 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9 例,前...
常跃文顾新丰谈绎文李志强史盟周琳王树强缪锦浩房雷匡勇
关键词:下颈椎脱位脊髓损伤手术方案
红桂酊涂擦结合推拿手法改善膝骨关节炎疼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红桂酊涂擦结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改善膝骨关节炎疼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红桂酊结合手法治疗组(简称"联合组")、红桂酊涂擦组(简称"红桂酊组")和推拿手法治疗组(简称"手法组"),每组各30例。红桂酊组采用红桂酊涂擦治疗,手法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红桂酊涂擦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各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每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评价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于末次治疗后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3个月,3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3周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手法组(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红桂酊组、手法组(P<0.05),红桂酊组VAS评分低于手法组(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联合组VAS评分低于红桂酊组、手法组(P<0.05)。疗程结束后,红桂酊组、手法组、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4.07%、71.42%、93.33%,联合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红桂酊组、手法组(P<0.05),红桂酊组和手法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全程3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红桂酊涂擦结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安全性好,且能保持一定时期的疗效。
林勋陈博王建平庞坚张旻王辉昊常跃文张明才詹红生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推拿手法疼痛
瘤体刮除术和瘤大块切除术用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观察瘤体刮除术和瘤大块切除术两种肿瘤切除方式用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探讨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肿瘤切除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肿瘤部位和破坏大小分别选择瘤体刮除术和瘤大块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43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35例采用瘤体刮除植骨术,8例采用瘤大块切除重建术(人工关节置换、大块异体骨移植)。随访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肢体功能等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术后局部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复发与Jaffe组织病理学分级和X线Campanacci分期呈正相关系,P<0.05。[结论]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应根据肿瘤部位及其破坏的程度,分别选择瘤体刮除术或瘤大块切除术,而瘤体刮除术如能有效切除肿瘤又不影响骨支撑作用应作为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
常跃文卫晓恩张如明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膝关节手术方式
改良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改良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减压术(PEID)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为此项技术在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共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LS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0例,女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传统组)和改良PEID组(改良组),每组各37例。记录2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央椎管矢径和横径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在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方面,改良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各时间点VAS评分和ODI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EID可以取得与开放减压术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改良PEID在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减压术,提示它是治疗DLSS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刘郁林常跃文刘粤尹伟忠林飞顾伟顾楷李志强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内窥镜检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