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琳娜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类风湿
  • 3篇类风湿关节炎
  • 3篇关节炎
  • 3篇风湿
  • 3篇风湿关节炎
  • 2篇疾病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骨质疏松症
  • 1篇代谢
  • 1篇血清
  • 1篇血清TNF-...
  • 1篇糖皮质
  • 1篇糖皮质激素
  • 1篇皮质
  • 1篇皮质激素
  • 1篇全程管理
  • 1篇小剂量
  • 1篇小剂量糖皮质...
  • 1篇类风湿关节炎...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庞琳娜
  • 4篇徐连那
  • 4篇董红宇
  • 2篇李朴
  • 2篇马风云
  • 2篇刘颖
  • 2篇孙聪慧
  • 1篇马凤云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中应用及对患者血清TNF-a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研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中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血清TNF-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的松,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达标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马凤云庞琳娜孙聪慧
关键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血清TNF-A
骨质疏松症疾病全程管理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血管翳侵袭性增生破坏滑膜及骨质,与肿瘤的异常增生类似,引起人们对RA发病过程是否有癌基因参与的设想。目前已经证实,c-my...
董红宇庞琳娜徐连那
骨质疏松症疾病全程管理模式探讨
董红宇徐连那庞琳娜李朴马风云刘颖孙聪慧
P53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骨代谢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4年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血管翳侵袭性增生破坏滑膜及骨质,与肿瘤的异常增生类似,引起人们对RA发病过程是否有癌基因参与的设想。而骨代谢异常贯穿于RA的整个病程,可以表现为局部骨侵蚀、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甚至病理性骨折。p53基因作为发现较早,分布最广的抑癌基因之一,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p53在RA病程及RA骨代谢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进行阐述,并提出目前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对进一步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庞琳娜徐连那董红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P53基因骨代谢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横断面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调查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并探讨骨流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调查102例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RA患者及经年龄、性别匹配的47例对照人群腰椎、前臂、股骨颈、全髋关节四个部位的BMD,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及用药情况。根据病程分为早期RA组(≤6个月)及非早期RA组(>6个月),比较对照组、总RA患者、早期RA、非早期RA各部位BMD的变化情况及各组间骨质疏松症、骨量低下的发病率,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早期RA患者ESR、DAS28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使用量等明显高于非早期RA患者组,而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率等则显著低于病史长者(P<0.05)。(2)除对照组与早期RA患者OP率、骨量低下率和早期RA与非早期RA患者OP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RA总体及非早期RA患者各部位BMD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而早期RA与对照组相比,仅前臂BMD下降明显;两组RA患者除前臂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部位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程、绝经年限、ESR、CRP、活性维生素D及骨吸收抑制剂的应用与各部位BMD变化相关,DAS28与股骨颈、髋关节BMD变化相关,而糖皮质激素、DMARDs使用等因素与BMD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 RA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开始于四肢骨逐渐发展至全身,疾病活动度和关节功能障碍造成的活动障碍等是骨流失的危险因素,应用骨营养剂及骨吸收抑制剂能有效防治骨破坏。
庞琳娜徐连那刘颖马风云李朴董红宇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骨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