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兰
-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CD4^+、CD8^+、CD19^+细胞的观察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分析诱导疗程前、疗程中及缓解期三个时期内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CD4+ 、CD8+ 、CD19+ 细胞阳性率的变化情况及比例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 (FCM)分析。结果 :在B系急淋未经治疗的情况下 ,CD19+ 细胞的阳性率显著升高 ,CD4+ 、CD8+ 细胞的阳性率比例显著降低 ,且CD4+ /CD8+ 比例倒置。在诱导疗程后期 ,CD19+ 细胞阳性率下降 ,CD4+ 、CD8+细胞阳性率比例相对升高 ,但CD4+ /CD8+ 比例仍然倒置。在缓解期 ,CD19+ 细胞阳性率下降 ,CD4+ 、CD8+ 细胞阳性率比例升高 ,CD4+ /CD8+ 比例升高至正常水平。结论 :在B系急淋患儿未经治疗时 ,肿瘤负荷较重 ,CD4+ 、CD8+ 细胞DNA增殖受到抑制 ,细胞免疫水平低下。在诱导疗程后期 ,肿瘤负荷下降 ,细胞免疫水平仍然低下。在缓解期 ,细胞免疫水平恢复。
- 顾绍庆曹巧云张希云彭惠兰孔向蓉
- 关键词:儿童外周血CD4^+CD8^+CD19^+
- 儿童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因素探讨(附20例分析)
- 2001年
- 李建琴柴忆欢朱伶俐彭惠兰王津媛李祯萍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儿童CRDFS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AML1融合基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研究我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中伴有t (12 ;2 1)易位的发生率及其临床预后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T PCR)技术检测TEL AML1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在 6 0例儿童 (B系 45例 ,T系 13例 ,T、B系双表达 2例 )中共发现 8例B系ALL中有TEL AML1融合基因转录本 ,治疗后 8例均获得完全缓解 (CR)。结论 t(12 ;2 1)B系ALL是儿童ALL中最多见且预后较好的一种亚型 ,RT PCR检测TEL AML1融合基因转录本是诊断t (12 ;2 1)
- 何军周剑彪薛永权王玮何亚香彭惠兰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2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因素探讨被引量:1
- 2002年
- 李建琴柴忆欢朱玲琍彭惠兰王津媛李祯萍
-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
- 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诱导疗程前、疗程中及缓解期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DNA增殖能力的研究
- 2002年
- 目的 :观察诱导疗程前、疗程中及缓解期 3个时期内B系急淋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DNA体外合成能力的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3 H TDR掺入法。结果 :在B系急淋未经治疗的情况下 ,T淋巴细胞的DNA体外合成受到抑制。在诱导疗程后期 ,T淋巴细胞的DNA体外合成能力仍然底下。在缓解期 ,T淋巴细胞的DNA体外合成能力明显增强 ,甚至略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B系急淋患儿在自然状态下T淋巴细胞转化水平显著低下 ;在诱导疗程后期 ,T淋巴细胞转化水平仍然低下 ;在治疗后缓解期T淋巴细胞转化水平恢复正常 ,甚至出现反跳现象。同时 ,我们认为无限增殖的肿瘤细胞和大剂量的化疗药物是影响患儿T细胞功能的主要因素。
- 顾绍庆曹巧云张希云彭惠兰孔向蓉
- 关键词:T淋巴细胞DNA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前后外周血释放O_2能力的变化
- 2002年
- 目的 :探讨O2 浓度变化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O2 测定采用高铁细胞色素C还原法 ,并将沸波醇肉豆寇醋酸酯 (PMA)作为O2 产生的刺激剂 ,以测定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37℃培养后在5 5 0nm处测其吸收值。结果 :2 8例患儿外周血O2 浓度在化疗前高于正常组 ,化疗后低于正常组 ,PMA刺激后O2产生在化疗前无明显变化 ,在化疗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前O2 的高浓度以及化疗后O2 的低浓度 ,O2 产生能力不足提示O2
- 龚晓红李天宇彭惠兰易剑王洪云周赛秀
-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