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宇翔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手术
  • 6篇麻醉
  • 3篇导管
  • 3篇镇痛
  • 2篇腰硬联合
  • 2篇腰硬联合麻
  • 2篇腰硬联合麻醉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剖宫产
  • 2篇腔镜手术
  • 2篇联合麻醉
  • 2篇氯胺酮
  • 2篇妇科
  • 2篇SPINOC...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导管给药
  • 1篇短小手术
  • 1篇新生儿

机构

  • 13篇佛山市妇幼保...

作者

  • 13篇李宇翔
  • 9篇叶玉萍
  • 4篇刘吉平
  • 3篇刘涌
  • 1篇蔡红梅
  • 1篇刘莹
  • 1篇陈美珍
  • 1篇黄海文
  • 1篇韩丽娟
  • 1篇刘国栋
  • 1篇陈群欢
  • 1篇范旭龙
  • 1篇王阿琳

传媒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国处方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连续腰麻应用于妇科肿瘤手术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90例因妇科恶性肿瘤实施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并盆腔淋巴清扫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连续硬膜外组(EA组,n=30)、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30)、连续腰麻组(CSA组,n=30)。EA组于L1-2硬膜外间隙,分次注入0.5%罗哌卡因共计15ml;CSEA组于L3-4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3ml,术中硬外腔追加0.5%罗哌卡因;CSA组采用Spinocath导管针,于L3-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2cm,注入0.5%罗哌卡因2ml,视阻滞平面追加0.5%罗哌卡因每次0.5ml。比较3组的阻滞平面、镇痛效果、肌松程度,循环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以上3组在麻醉阻滞平面、镇痛效果、肌松程度。循环变化情况都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腰麻具有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能满足妇科肿瘤根治手术的麻醉要求。
李宇翔叶玉萍
关键词:连续腰麻妇科肿瘤SPINOCATH导管
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纳洛酮早期运用的体会
2001年
我院在新生儿抢救中,对有中枢抑制药用药史的窒息新生儿早期运用纳洛酮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李宇翔刘吉平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纳洛酮抢救
穿刺针与导管给药在分娩镇痛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硬膜外针麻醉与硬膜外导管麻醉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分娩镇痛的健康待产孕妇92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针组和硬膜外导管组,每组46例。硬膜外针组使用硬膜外针麻醉,硬膜外导管组使用硬膜外导管麻醉。比较两组镇痛相关指标[疼痛缓解时间、感觉达到T10阻滞平面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PCA总用药量及Bromage评分>1分的例数]、分娩方式、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以及麻醉前(T0)、给药后10 min(T1)、给药后20 min(T2)、胎儿娩出后(T3)、产后1 h(T4)血清疼痛介质[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应激激素[皮质醇(Cor)、肾上腺素(NE)]及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水平。结果硬膜外针组疼痛缓解时间、感觉达到T10阻滞平面时间均短于硬膜外导管组(P均<0.05)。两组Bromage评分>1分的比例、镇痛泵按压次数、PCA总用药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T0时间点比较,两组T1~T4时间点血清SP、PGE2、Cor、NE、AT-Ⅲ、DD水平均降低,且硬膜外针组T1、T2时间点上述指标均低于硬膜外导管组(P均<0.05)。两组分娩方式及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与硬膜外导管麻醉相比,硬膜外针麻醉应用于产妇分娩镇痛中可提高麻醉效果、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同时可以降低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减轻应激刺激及高凝状态,不会影响分娩方式,且安全性较高。
李宇翔叶玉萍刘涌
关键词:硬膜外导管分娩镇痛应激激素凝血功能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及镇痛方案在乳腺癌手术期间的应用效果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及镇痛方案在乳腺癌手术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乳腺癌手术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传统的麻醉及镇痛处理,对试验组40例患者进行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及镇痛处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的评分、术后疼痛症状的评分、麻醉和手术后恢复质量的评分、对麻醉及镇痛处理的满意率等指标。结果:1)在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试验组患者血清TNF-a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试验组患者术后呼之睁眼的时间、术后拔管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的评分和躁动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试验组患者术后2 h、12 h、24 h的VAS评分、地佐辛的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4)在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试验组患者麻醉和手术后恢复质量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接受乳腺癌手术的患者进行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及镇痛处理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减轻其术后疼痛症状,促进其术后恢复。
李宇翔范旭龙韩丽娟刘涌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乳腺癌手术
亚临床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全麻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2004年
目的 通过术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的监测 ,探讨亚临床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在宫腔镜等短、小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要求进行宫腔镜手术的妇女 60例 ,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 (简称复合组 ) ,每组 30例。两组均给予诱导剂量的异丙酚 1 .5~ 2 .5mg kg ,复合组于诱导后继续给予氯胺酮 0 .5mg kg ,两组异丙酚均以 0 .5mL (kg·h)速度持续输注。结果 两组病人苏醒时间、AAI值、镇静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复合组循环系统指标较异丙酚组稳定 ,异丙酚总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亚临床剂量的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宫腔镜等短、小手术 ,既能达到所需要的麻醉深度 ,又不会对病人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且无明显苏醒延迟 ,是一种理想适用且经济的麻醉方法。
刘莹叶玉萍刘吉平李宇翔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听觉诱发电位静脉全麻
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阴式子宫系列手术的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实验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1,麻醉后以3~4m1/(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对照组于静脉以3~4m1/(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并立即实施麻醉。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发生率为45%。实验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地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陈美珍李宇翔陈群欢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输液血压
七氟醚麻醉在婴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通过对七氟醚复合氯胺酮应用于婴儿短小手术的临床观察,探讨适合婴儿短小手术的麻醉方式。【方法】将60例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采用七氟醚吸入诱导,术中七氟醚维持麻醉,Ⅱ组患儿静脉给与异丙酚麻醉诱导,术中静注异丙酚维持。两组切皮前具静脉给与氯胺酮1mg/kg,其后静脉间断给与氯胺酮。术中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手术切皮时(T3)和手术结束时(T4)的SpO2、HR、Bp值以及氯胺酮的使用剂量,观察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谵妄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Ⅰ组的HR和Bp值在T2时较T1时无显著增加(P>0.05),Ⅱ组的HR和Bp值在T2时较T1时有显著增加(P<0.05),Ⅰ组HR值在T3时较T2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HR值在T3时较T2有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氯胺酮使用剂量明显少于Ⅱ组(P<0.05),Ⅰ组的苏醒时间及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Ⅱ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复合氯胺酮应用于婴儿短小手术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诱导方式、镇痛效果、氯胺酮剂量、苏醒时间上明显优势,减少术中躁动和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故七氟醚复合氯胺酮能较好地适合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要求。
李宇翔叶玉萍
关键词:七氟醚
小儿腹腔镜手术对患儿呼吸循环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观测及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婴幼儿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50例,ASAⅠ或Ⅱ级,选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异丙酚麻醉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记录术前至术后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合度(SPO2),呼气末CO2浓度(PetCO2)和气道压(peak)值。结果与气腹前相比,CO2气腹15分钟后,SBP,MAP和HR显著升高(P<0.01);peak值和PetCO2显著升高(P<0.01)。血气分析显示,血液pH值在CO2气腹后明显降低(P<0.01),呈酸血症。结论小儿腹腔镜手术对患儿呼吸循环影响较大,应加强术中监测,并积极做出相应处理。
李宇翔刘吉平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小儿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行无痛取卵术镇痛效果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在无痛取卵术的镇痛效果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150例行无痛取卵术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组采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每组各75例。评估两组患者的麻醉恢复情况、镇痛效果、性激素水平、生命体征、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的麻醉苏醒时间、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时间、镇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0.05);HCG注射日、ET日,两组的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HCG注射日比较,ET日两组的LH、E_(2)水平降低,P水平升高(P <0.05);与T_(0)比较,T_(1)、T_(2)试验组SBP降低;与T_(0)比较,T_(1)两组DBP、HR上升;与T_(1)比较,T_(2)两组DBP、SBP降低,T_(2)对照组HR上升,T_(2)试验组HR下降(P<0.05);两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呕吐发生率、眩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体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可缩短行无痛取卵术患者的苏醒时间,镇痛效果好,术中生命体征更加稳定,且对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李宇翔黄海文刘国栋叶玉萍
关键词:小剂量丙泊酚镇痛效果性激素水平
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探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采用全身麻醉,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麻醉前(T_(1))、麻醉后1 min(T_(2))、麻醉后5 min(T_(3))、切皮后1 min(T_(4))血流动力学指标,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药量及术后疼痛水平,产前和产后应激反应指标以及母婴状态。结果 两组T_(2)、T_(3)时舒张压、收缩压与T_(1)相比有所下降,心率与T_(1)相比增加,B组T_(2)、T_(3)时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A组,心率低于A组(P<0.05),A组T_(4)时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较T_(3)有明显变化(P<0.05),B组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药量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疼痛评分均下降,B组低于A组,且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产前相比,产后两组患者皮质醇、肾上腺素、C肽水平均升高,B组低于A组,B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10 min Apagar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改善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以及母婴状态,降低疼痛程度。
李宇翔叶玉萍蔡红梅
关键词:前置胎盘剖宫产全身麻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