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眉
-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历史学和微观社会的互动——史家自述中的学术与人生被引量:1
- 2005年
-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学人自述一类的作品在我国开始出现,到今天已 呈现几与正统学术著作并驾齐驱的态势。人文学科领域内的情况尤其如此。其中,出自史 家的自述似具代表性。史家自述一般可分为"自述学术次第"和"自述人生历程"两种形式。 前者可称为珍贵的学术史、文化史资料,后者则为价值无上的社会史资料。而在保证"真切" 这一点上,两者是共同的。这些都有待学界作更深的开掘和更广泛的利用。
- 李扬眉
- 关键词:史家历史学文化史社会史正统
-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被引量:3
- 2004年
-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
- 李扬眉
- 关键词:历史学实证方法生命体验人文意识
-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被引量:15
- 2003年
-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说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史料学的层面 ,它的现代性似乎主要体现在顾颉刚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谦卑的态度上。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而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 ,从怀疑古史记录到怀疑全部历史记录 ,顾颉刚事实上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问题。
- 王学典李扬眉
- 关键词:神话中国古史
- 胡适、顾颉刚、傅斯年之关系管窥——以顾颉刚日记书信为中心的探讨
- 胡适、顾颉刚、傅斯年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三位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他们的身影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覆盖了民国时期的学术社会,在当时的北平学界内形成一种“三分天下”的局面.而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的非常耐人寻味.该文主要依据...
- 李扬眉
- 关键词:傅斯年疑古
- 文献传递
- 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
-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顾颉刚先生(1893—1980)以及他所领导的“古史辨”运动始终占据着一种砥柱性的位置,他们主要从事的上古史料的董理和批判工作也推动了史学的整体变迁。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古史辨”派的学术业绩...
- 李扬眉
- 关键词:三皇五帝
- 学术社群中的两种角色类型——顾颉刚与傅斯年关系发覆被引量:7
- 2007年
- 顾颉刚与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两位杰出的学术领袖。两人同为胡适高足,都在中国现代史学的确立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人间的歧异也素为学界所关注。实际上,顾、傅二人各自的学术事业,代表的是同一路向上的两种不同分工,学术观点的区别并非是造成两人矛盾的主导性因素,冲突主要起源于个性的不同;他们的学术活动则可能从整体上体现了学术组织中"官方"和"民间"这两种基本模式。
- 李扬眉
- 关键词:傅斯年中国现代史学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的学术史角色建构——以《文史哲》的历史变迁为视角被引量:7
- 2017年
- 《文史哲》以"百家争鸣"为办刊原则,勇于引领学术风尚,在波澜壮阔的当代中国学术画卷中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而创刊伊始新意识形态在学术领域的流布与贯彻,学术研究范式的重大转换,以及之后在历次社会政治运动中的命运沉浮,也给这本学术期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痕。《文史哲》适可作为一个深具解剖意义的时代标本,由其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探查和寻绎隐匿其中的学术史意义。
- 刘京希李扬眉郭震旦
- 关键词:学术史
- “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被引量:10
- 2006年
- 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知识论而非本体论范畴内的命题,即他们认为应予推翻的并不是东周以上实际发生的历史,只是传世文献、尤其是权威经典中有关上古史的叙述。在时人看来,现存有关东周、夏商甚至于更早时期的历史记载,天然地缺乏切实的“证据”———“直接的史料”,也就是无法“拿证据来”。既无法“拿证据来”,这些记载便自然失掉了成为真确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因此,“东周以上无史”实际上是一个被“证据”法则逼出来的结论。在当时普遍不信任传统典籍和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又因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以探求“真实”为最终目的,严格恪守“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戒律,始终无法对漫长的上古历史形成全面的把握,出土材料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上古史重建工作必须冲破材料及证据的局限,建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
- 李扬眉
- 关键词:实证主义
- 颠覆后如何重建:作为思想史家的顾颉刚及其困境被引量:5
- 2008年
- 顾颉刚的古史研究自始至终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史"特质,他的工作重心一直凝聚在战国秦汉时期的上古史观念上。他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等一系列核心学说,无一不是思想史范畴内的命题。在顾颉刚的"思想史"眼光之下,传世文献中的上古史叙述统统变成了中古时期特定政治或伦理观念的产物,它们与上古史事实的直接对等关系不复存在,传统的上古史知识框架由此被全面颠覆。而与一般思想史家相区别的是,顾颉刚"思想史"研究的指归并不在"思想史"本身却在于"史料"、尤其是那些足以反映上古史本来面目的史料。他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探究上古史料的生产、组织、构造和流变等等,最终目的是要从"中古期的上古史说"中勘探出"真正的古文籍",从而尽可能地达到对上古史的客观认知;只是他所援用的方法事实上仅能在"史料"范畴内发挥效用,根本无力将他引领到"史事重建"的层面。而顾颉刚以史料为本位的致知取径恰恰主要来源于他所反叛的经学传统,他的古史研究也因此未能真正脱出传统学术的范式。
- 李扬眉陈淳
- 关键词:上古史思想史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