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萍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82例初诊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 分析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及不同遗传学异常组合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讨HRCA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82例初诊MM患者.HRCA包括FISH检出的1q+、del(17p)、t(4;14)、t(14;16),非HRCA包括FISH检出的del(13q)、t(11;14).比较仅携带单一HRCA与1种HRCA伴非HRCA及≥2种HRCA(即'双/三打击')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其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1种HRCA伴非HRCA组与≥2种HRCA组(即'双/三打击')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19.1和12.1个月(P=0.248),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29.6和29.3个月(P=0.774),均分别低于仅携带单一HRCA组(中位PFS时间32.2个月,P=0.040,P=0.001;中位OS时间42.3个月,P=0.021,P=0.041).合并分析后显示:1种HRCA伴其他遗传学异常组(无论高危、非高危)生存时间较仅携带单一HRCA组明显缩短[中位PFS时间15.1对32.2个月(HR=2.126,95%CI 1.176~3.843,P=0.005);中位OS 29.3对42.3个月(HR=1.442,95%CI 0.705~2.950,P=0.011)].结论 基于FISH细胞遗传学检测'双/三打击'具有重要预后价值.
- 刘雪莲白晶樊红琼杨艳萍岳婷婷张烨杨珮钰高素君李薇靳凤艳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高危预后
- 供者骨髓来源的T细胞抑制移植物抗宿主性疾病的作用研究
- 2013年
- 目的在骨髓移植的嵌合体中,研究供者骨髓来源的T淋巴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性疾病(graft-vs.-host disease,GVHD)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T细胞去除(T cell-depleted,TCD)的Balb/c小鼠与野生型(wild type,WT)B6或TCD B6小鼠的混合骨髓细胞,输入致死量照射(8 Gy)的Balb/c小鼠体内,建立TCD Balb/c+WT B6及TCD Balb/c+TCD B6的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as,MCs)小鼠模型。8周后,输入WT B6或SJL B6小鼠的脾细胞作为供者淋巴细胞输入(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通过比较死亡率、体质量变化、GVHD靶器官的病理损害,明确供者骨髓来源的T细胞是否减轻了DLI诱导的GVHD作用。并通过比较骨髓来源的T细胞或DLI来源的T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比例,明确骨髓来源的T细胞是否抑制了具有同种异基因反应的DLI来源的T细胞,进一步建立TCD Balb/c+CD4去除的B6或TCD Balb/c+CD8去除的B6的混合嵌合体,分别比较CD4 T或CD8 T细胞对GVHD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含有骨髓来源的T细胞的WT嵌合体中,小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TCD嵌合体,而DLI后的体质量改变以及GVHD靶器官的损害程度明显轻于TCD嵌合体。而且,骨髓来源的T细胞,可抑制具有同种异基因反应的DLI来源的T细胞。同时,供者骨髓来源的CD4 T或CD8 T细胞对GVHD都起到保护作用,尤其是CD8 T细胞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结论在DLI诱发的GVHD的混合嵌合体中,供者骨髓来源的T细胞,尤其是CD8 T细胞,有效的保护了GVHD的发生。
- 杨艳萍林海李薇杜忠华尹志超高洋洋左嵩王冠军
- 关键词:骨髓移植嵌合体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EL4细胞系中自发荧光与CD25的表达变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目的:观察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ELA细胞系中自发荧光与CD25的表达变化,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探讨是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相关.方法:将液氮中复苏的ELA细胞分别经体外或小鼠体内培养,检测EL4细胞的体内分布和组织浸...
- 杨艳萍李薇王冠军高素君杨水广
- 关键词: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自发荧光生物学特性
- 文献传递
- ISS-Ⅲ期伴1q扩增或17p缺失双重打击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中ISS-Ⅲ期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1q获得/扩增或17p缺失双重打击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8年5月就诊的270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ISS-Ⅲ期和两种HRCA(1q获得/扩增和17p缺失)定义为打击因素,根据患者携带打击因素的数目分组,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的差异。结果无打击因素组患者66例(24.4%),中位PFS和OS时间分别为28.9和53.7个月;一种打击因素组120例(44.4%),中位PFS和OS时间分别为23.0个月和42.3个月(P值均>0.05),后者预后较差;与一种打击因素组比较,携带两种及以上打击因素组患者84例(31.1%),中位PFS和OS时间均显著缩短,分别为14.5个月(HR=1.584,95%CI 1.082~2.319;P=0.003)和18.4个月(HR=2.299,95%CI 1.485~3.560;P<0.001);其中5例(1.9%)携带三种打击因素,其PFS时间为0.9~15.1个月,OS时间为0.9~18.9个月,均较携带两种打击因素组显著缩短,预后最差。进一步分析ISS分期与HRCA的不同组合,结果类似。结论基于ISS分期与细胞遗传学异常的FISH检测,携带两种或以上危险因素(包括ISS-Ⅲ期和HRCA)的双/多重打击NDMM患者预后极差。
- 刘雪莲杨艳萍白晶岳婷婷杨珮钰张烨樊红琼李薇靳凤艳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预后
- 307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ISS分期联合双重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预后分析
- 目的 分析双重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及其与ISS-Ⅲ 期不同组合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的预后价值;方法 筛查了2009 年11 月至2018 年5 月吉大一院肿瘤中心307 例NDMM ...
- 刘雪莲白晶樊红琼岳婷婷张烨杨艳萍杨珮钰苏克举靳凤艳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
- 质子海绵量子点-siRNA靶向Notch1蛋白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质子海绵量子点-siRNA靶向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过度表达的Notch1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以Notch1过度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为研究背景,合成靶向Notch1基因的质子海绵包封的量子点(quantum dots,QD)-siRNA复合物转染白血病细胞,与传统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TransIT和JetPEI相比较,用免疫印迹方法、RT-PCR方法检测转染效率,用CCK8分析法检测细胞毒作用。结果与其它转染试剂比较,质子海绵包封的QD-siRNA在基因沉默效应上取得了4~10倍的提高,同时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其细胞毒性下降到其它转染试剂的47.6%~66.7%,存活细胞数量上升了1.5~2.1倍。结论质子海绵QD-siRNA应用到Notch1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中,与传统转染试剂比较,可提高基因沉默效应并降低细胞毒作用。
- 杨艳萍李薇林海杜忠华王冠军
- 关键词:量子点
- AhR/ARNT表达与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性分析
- 目的 探讨AhR/ARNT 表达情况与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 于小源刘雪莲杨艳萍岳婷婷马洪喜樊红琼曲丽梅郭强靳凤艳
- 关键词:预后
- 多发性骨髓瘤中来那度胺促进NK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8年
-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恶性血液病的免疫监测中起到关键作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恶性浆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影响NK细胞的活化及杀伤功能。来那度胺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药物,能够有效的恢复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并改善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就多发性骨髓瘤的恶性浆细胞对NK细胞的活性抑制以及来那度胺恢复NK细胞的杀伤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有效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提供依据。
- 王莉霞杨艳萍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来那度胺自然杀伤细胞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 2023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AL)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13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L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死亡或感染性休克)的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筛选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313例AL患者中,总病死率为4.2%(13/313),血流感染全因病死率为3.5%(11/313)。313例中,革兰阴性菌感染254例(81.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15例(45.3%)、肺炎克雷伯菌80例(31.5%)和铜绿假单胞菌29例(11.4%),死亡10例(3.9%);革兰阳性球菌感染51例(16.3%),主要为链球菌属22例(43.1%)、葡萄菌属20例(39.2%)、屎肠球菌7例(13.7%),死亡0例;真菌感染8例(2.6%),其中热带念珠菌4例(1.3%)、近平滑念珠菌2例(0.6%)、光滑念珠菌1例(0.3%)、新型隐球菌1例(0.3%),死亡3例(37.5%)。不同治疗阶段、危险分层、敏感抗生素使用时机、发热总时长,以及化疗方案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感染菌是否碳青霉烯类耐药、白血病是否缓解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方案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热总时长≥7 d、敏感抗生素使用时机≥24 h、感染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均为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建立AL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校准与验证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论 AL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
- 李旺阳付玉杨艳萍林海樊红琼刘秋菊高素君谭业辉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