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
- 作品数:14 被引量:40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断块构造、活动断块构造与地震活动被引量:20
- 2009年
- 张文佑院士是我国最杰出的构造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他提出和倡导的地质构造力学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及断块构造理论符合当代构造地质和构造运动研究的新方向。断块构造是地球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型式,板块构造是全球范围内的岩石圈构造,是最高一级的岩石圈断块构造。活动断块是现今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型式,它既控制主要活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也控制不同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差异。断块边界构造带是在构造变形和运动场中的不连续变形带,应力在此释放,应变在此局部化,位移在此发生,其差异活动最为强烈,因此,断块边界构造带是强震发生带,其活动性质会控制震源断层的特性。大地震孕育和发生在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某些特殊部位,对其成核的构造和物理过程尚需深入进行研究。要特别注意断块整体性活动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断块的这种整体性活动与一定时期内地震活动主体地区分布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活动构造研究中,要把断块的整体性活动与活动构造带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 邓起东高翔杨虎
- 关键词:断块构造地震活动
-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重要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 <正>自1997年以来,中国大陆7次Ms7.0级上地震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西、南、北边界断裂带上,巴颜喀拉块体成为中国大陆近年来及未来一定时段大震活动的主体地区(闻学泽等,2011)。东昆仑断裂带作为巴颜喀拉块体的...
- 李陈侠袁道阳杨虎徐锡伟
- 文献传递
- 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地震破裂分段性与走滑运动分解作用被引量:56
- 2011年
-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测量,对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托索湖段、玛沁段和玛曲段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阿尼玛卿山双挤压弯曲和西贡周断裂交汇区为这3条段落的破裂分段标志,也成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点.通过构造地貌方法获得这3条段落自西向东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11.2±1),(9.3±2)和(4.9±1.3)mm/a;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1.2±0.2),(0.7±0.1)和0.3mm/a.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从西至东呈梯度下降,递减的滑动速率主要转换到了与东昆仑断裂相交的阿万仓断裂上.通过构造转换矢量分解获得阿万仓断裂带西支和东支构成一个滑动分解模式,断裂西南盘相对北东盘的滑动速率为4.6mm/a,滑动方向为112.1°.3条段落的活动均产生独立地表破裂,西侧托索湖段1937年发生了M7.5级地震,往东玛沁段发生了514~534calaBP和距今(1070±180)a(格萨尔王时期)的地表破裂,玛曲段地表破裂发生在1055~1524aBP,显示出段落之间与应力触发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利用断裂单次地震位移和古地震复发周期获得断裂的长期滑动速率,结果显示与构造地貌方法获得的滑动速率几乎一致,也显示自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断裂滑动速率的递减与几何结构走向的弯曲以及横向断裂的相交一一对应,因此东昆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梯度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与横向断裂相交和构造转换所致.
- 李陈侠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陈桂华杨虎安艳芬高翔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滑动速率
- 汶川8.0级地震地表变形局部化样式与建筑物破坏特征关系初步研究
- 2010年
- 本文以汶川地震地表形变带的实地测量数据为基础,结合沿实测地震地表变形剖面建筑物破坏情况的调查与测量,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表变形类型及其建筑物破坏特征,定量化地讨论了地表变形梯度与建筑物破坏程度间的关系。提出无论地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何种类型的断层陡坎,地表破裂、强变形局部化在宽10-30m的地表破裂带内;建筑物受损情况最直接的影响是建筑物所处地点的地表变形梯度,地表变形梯度大于0.1的地段,建筑物均完全被摧毁;地表变形梯度在0.07-0.1间的地段,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
- 于贵华徐锡伟陈桂华郭婷婷谭锡斌杨虎安艳芬袁仁茂高翔
- 关键词:建筑物破坏变形局部化地震地表破裂带
- 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地震破裂分段性与走滑运动分解作用
- 2010年
-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测量,本文对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3条次级断裂(托索湖断裂、玛沁断裂和玛曲断裂)的滑动速率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托索湖段与玛沁段走向产生20°和30°的双挤压弯曲,形成阿尼玛卿山挤压隆起,作为托索湖段和玛沁段的破裂分段标志,成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点;在西贡周西侧和莫哈塘南侧,阿万仓断裂以40°的夹角与东昆仑断裂带相交,形成西贡周断裂交汇区,成为玛沁段与玛曲段破裂分段的标志。
- 李陈侠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陈桂华杨虎安艳芬高翔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分解作用走滑运动地震破裂分段性地震地表破裂带
-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多断裂破裂的近地表同震滑移及滑移分解
- 2010年
- 为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破裂的构造运动机制,我们选取典型的观测点,利用多种地质地貌标志测绘分析得到了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裂的近地表三维同震滑移矢量。结果显示,北川-映秀断裂上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北西盘沿88°方位角水平滑移2.58m、垂直滑移3.70m;安县-灌县断裂上的白鹿-汉旺破裂北西盘沿134°方位角水平滑移1.63m,垂直滑移2.00m;小鱼洞破裂带南西盘沿76°-79°方位角水平滑移2.15-2.71m,垂直滑移1.36-1.51m。
- 陈桂华徐锡伟于贵华安艳芬袁仁茂郭婷婷高翔杨虎谭锡斌
- 关键词:水平滑移地震破裂发震断裂近地表方位角
-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 李陈侠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陈桂华杨虎安艳芬高翔
-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重要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 <正>自1997年以来,中国大陆7次Ms7.0级上地震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西、南、北边界断裂带上,巴颜喀拉块体成为中国大陆近年来及未来一定时段大震活动的主体地区(闻学泽等,2011)。东昆仑断裂带作为巴颜喀拉块体的...
- 李陈侠袁道阳杨虎徐锡伟
-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被引量:26
- 2016年
- 文中从几何结构特征、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复发特征3个方面对阿万仓断裂进行了研究。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阿万仓断裂作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的分支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一样也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性质为左旋走滑兼逆断,总长约200km。西北段由2条总体走向310°,相距约16km近平行的次级断层组成,向SE方向合为1条断裂。2)在阿万仓断裂上发现大约15km长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表现为断层陡坎、断塞塘、地裂缝、断层沟槽等典型断错微地貌现象。3)经航、卫片解译,野外现场调查,断错地貌测量和样品测试,得到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水平滑动速率为3mm/a,垂直滑动速率约0.07mm/a。4)通过对断错最新地貌面的测年和探槽剖面分析,认为阿万仓断裂带存在4次古地震事件,属原地复发型,最新1次事件是在(850±30)a BP以后发生的。5)阿万仓断裂左旋滑动速率与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递减的滑动速率量值相当,它的存在和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滑动速率递减的特征。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滑动速率逐渐递减,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结构有关,其中的阿万仓断裂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过程中的重要分支断裂,吸收了东昆仑断裂带东延的应变分配。
- 李陈侠袁道阳杨虎徐锡伟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滑动速率古地震地表破裂
- 龙门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与2008年汶川(M=7.9)地震被引量:174
- 2009年
- 龙门山山脉,即2008年5月12日汶川(M=7.9)毁灭性地震的发生地,界定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并显现出比青藏高原任何地方都大的地形起伏。然而,在这次地震之前,大地测量与地质调查工作都没有测到横跨该山系前缘有明显的缩短变形(Shenet al,2005;Meade,2007;Chenet al,2000),从而引起了关于该山岳带地形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激烈争论。现已提出两个端元模型:(1)脆性地壳增厚,即具有大量滑动的逆冲断层切穿岩石层并引起隆起(Ta-pponnieret al,2001);(2)地壳流动,即青藏高原下地壳的低粘度物质向外挤出,抬升了喜马拉雅山东北部的地壳(Roydenet al,1997;Burchfiel,2004;Bird,1991)。在此,我们使用平衡地质剖面来说明该山系前缘的地壳缩短、构造起伏与地形地貌是密切相关的。这表明,地壳缩短是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的隆起及其地形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致使沿该山系前缘大型逆冲断层发生破裂,并造成数万人死亡和大范围破坏的2008年汶川地震(M=7.9)就是这种地壳缩短过程的作用表现。
- J.HubbardJ.H.Shaw郭婷婷杨虎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震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形起伏地质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