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传兰

作品数:17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热带
  • 6篇西太平洋
  • 3篇盐度
  • 3篇热带西太平洋
  • 3篇温度
  • 2篇台风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热含量
  • 2篇热状况
  • 2篇环流
  • 2篇海洋上层
  • 2篇厄尔尼诺
  • 2篇IOP
  • 2篇赤道
  • 1篇岛屿
  • 1篇断面
  • 1篇遥感
  • 1篇浙江海洋
  • 1篇入射

机构

  • 17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杭州大学

作者

  • 17篇林传兰
  • 8篇徐炳荣
  • 5篇厉善华
  • 2篇方同德
  • 1篇应仁方
  • 1篇楼琇林
  • 1篇黄大吉
  • 1篇肖清梅
  • 1篇董如洲
  • 1篇斯公望
  • 1篇苏纪兰
  • 1篇黄韦艮
  • 1篇史爱琴
  • 1篇王桂华
  • 1篇董礼先
  • 1篇杨士英
  • 1篇黄树生
  • 1篇金为民

传媒

  • 5篇东海海洋
  • 4篇热带海洋
  • 3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预报
  • 1篇杭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6
  • 1篇2000
  • 3篇1998
  • 2篇1995
  • 2篇1993
  • 2篇1991
  • 4篇1990
  • 1篇198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OGA-COARE IOP期间赤道西太平洋海表壁垒层的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根据“向阳红五号”调查船于1992-1993年TOGA-COARE(TropicalOceanandGlobalAtmosphere-CoupledDeeanAtmosphereResponseExperiment)强化观测期(IOP)期间,在赤道西太平洋观测到的CTD、海面气象等资料,计算了海表barrierlayer(壁垒层)厚度。并对该海区壁垒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及机制作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观测期间壁垒层平均厚度为11.9m,较历史平均值薄,并有明显的逐日变化。局地强降水及海面风速主要通过影响海表混合层深度的变化,大尺度风场、流况主要通过影响等温层深度的变化而使壁垒层厚度发生变化。
徐炳荣林传兰董如洲厉善华
关键词:TOGA-COARE赤道西太平洋海表
1984──1989年165°E断面海水温盐结构的距平变化
1998年
使用1984—1989年期间中美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及法国ORSTOM完成的沿165°E断面共17个航次调查中的温、盐资料,对1986—1987厄尔尼诺(E1Nino)及1984-1985,1988年反厄尔尼诺(LaNina)事件期间海洋上层温、盐结构的变化作了分析。文章指出,165°E断面温、盐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变化周期之特征;研究期间E1Nino与LaNina温、盐结构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盐度分布及次表层温度结构的不同;165°E断面上的温、盐结构在E1Nino及LaNina期间的变化是各种海-气相互作用结果的反映,其中赤道带纬向风及赤道表层流系的变化是该海区温、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林传兰厉善华徐炳荣
关键词: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温度盐度
TOGA COARE IOP期间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热状况
2000年
利用 TOGA COARE IOP期间“向阳红五号”调查船在 2°S、 1 55°E附近进行的 3个航段的多项目综合性科学考察资料 ,对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热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 TO-GA COARE IOP期间 ,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热状况具有 El Nino事件发生前的特征。对航段平均来说 ,暖池深度、海洋上层混合层深度和海面至 2 60 m水层的平均温度 ,均是逐航段递次减小的。这种 El Nino事件发生前的热状况特征是该海域海表盛行风向转为西风 ,东向流加强 ,暖水流失的结果。此外 ,在航段内各热状况要素也存在由局地海气耦合性变化造成的数天至十多天尺度的变化。
林传兰方同德厉善华徐炳荣
关键词:COAREIOP西太平洋暖池热状况
1985—1986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热状况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
1989年
据海洋调查船“向阳红14”号和“向阳红16”号在1985年12月—1986年3月期间观测到的XBT及CTD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1985—1986年冬季次表层热状况的分布特征。在1985—1986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亦道附近海域,表层暖水比常年深厚,温跃层的纬向坡度比常年大。在130°E剖面上,8°N附近次表层等温线升高,这表明在太平洋西部,北赤道流及北赤道逆流比常年加强。这些海洋次表层热状况特征与Wyrtki等人指出的埃尔尼诺(El-Nio)事件发生前的热带西太平洋热状况相符。
林传兰徐炳荣
关键词:热带西太平洋
据赤道经向风剖面及岛屿站风资料诊断厄尔尼诺事件
1998年
据赤道经向风剖面及热带西太平洋岛屿站测风资料来诊断厄尔尼诺(ElNino)事件,试图从观测事实方面来跟踪与预测ElNino的发生。分析结果得出:气候监测公报中850hPa风指数对监测、诊断已发生的ElNino事件较好,但不能用来预测ElNino事件的发生,而热带西太平洋岛屿站月平均纬向风对ElNino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从越赤道气流的演变特征进一步证明,ElNino事件对应于弱季风,而拉尼娜(LaNina)事件对应于强季风。
厉善华林传兰
关键词:西太平洋赤道经向风厄尔尼诺事件
ENSO与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层热含量及副热带高压变异的关系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使用谱分析法,分析了ENSO与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层热含量和副热带高压的多年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文中以南方涛动指数(SOI)距平表征ENSO,以海面至100m水层的平均温度(Tav)代表上层热含量,以Tav>27℃网格数(HC)的季距平代表热含量的变化,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ST)表示其多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时间序列的持续性良好,它们有相似的自振韵律和一个共同的谱峰,主要振荡周期均为3~4a。交叉谱分析表明,在这一振荡周期上,这些时间序列有较高的凝聚,且SOI和HC同相,而HC和ST反相变化,即SOI为负距平时,HC也为负距平,而ST为正距平,SOI先于HC两个月,而HC先于ST6个月左右。
林传兰
关键词:ENSO副热带
1964-1982年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8
1990年
本文用使海面至100m水层的平均温度(T_av)表征海洋上层热含量。讨论了1964-1982年期间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指出,研究海域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年际变化与E1 Nino事件相联系,在E1 Nino事件期间,出现大面积的T_av负距平,高热含量海区分布范围明显缩小。
林传兰
关键词:热含量热带
热带降水对海洋表层温、盐结构的影响
1990年
利用海洋调查船“实践”号在首次全球大气试验(PGGE)期间所取得的典型的海面气象及深度温度计观测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西太平洋赤道海区对流性降水对海洋表层温、盐结构的影响。计算了受降水影响的海水薄层中的热量收支,所得结果与观测事实基本相符。
徐炳荣林传兰
关键词:热带降水温度盐度
中国近海环流关键动力过程研究
苏纪兰王桂华黄大吉林传兰董礼先
该项目属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海洋环流是海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形态,对海洋中的生态环境等诸多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海洋环流是物理海洋学研究的核心,也是海洋学研究的重点。中国近海包括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国家需求旺...
关键词:
关键词:海洋环流物理海洋学
长涂岛的台风暴潮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根据1968~1981年台风期间的水位观测资料,对长涂岛的台风暴潮特性及影响因子作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长涂岛的台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9月间,大于100cm的最大增水较少发生;2、台风过程最大增水与台风路径的关系密切,较大的台风暴潮发生在台风接近时;3、台风过程增水与岱山气象站(相距15km)的气压有较好的负相关。而与风速有较好的正相关;4、台风过程最大增水与天文潮高潮相遇并非罕见。
林传兰
关键词:风暴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