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花文凤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毒性效应
  • 3篇联合毒性
  • 2篇明亮发光杆菌
  • 1篇代森锰
  • 1篇代森锰锌
  • 1篇倒刺鲃
  • 1篇定量结构-活...
  • 1篇毒性
  • 1篇毒性研究
  • 1篇眼子菜
  • 1篇演替
  • 1篇羊角月牙藻
  • 1篇叶绿素A
  • 1篇抑菌剂
  • 1篇藻毒素
  • 1篇藻华
  • 1篇脂肪
  • 1篇脂肪酸
  • 1篇脂肪酸类
  • 1篇生理

机构

  • 9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同济大学
  • 1篇安阳工学院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作者

  • 9篇花文凤
  • 5篇张饮江
  • 5篇林志芬
  • 3篇王芳
  • 3篇孔令云
  • 3篇陈晓君
  • 3篇石恬恬
  • 2篇田大勇
  • 1篇翟斯凡
  • 1篇印春生
  • 1篇姜蕾
  • 1篇张乐婷
  • 1篇姚志峰
  • 1篇王大力
  • 1篇李伟英
  • 1篇张雨婷
  • 1篇高雅
  • 1篇黎臻

传媒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光倒刺鲃、白鲢协同投放抑制丝状藻(水绵)藻华围隔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为探究高效与安全抑制丝状藻藻华的方法,利用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食性特点,研究了不同密度(低密度(L)40 g·m-3、高密度(H)80 g·m-3)与不同投放比例(光倒刺鲃∶白鲢=3∶1、1∶1、1∶3)协同作用下,对围隔内水体丝状藻水绵(Spirogyra sp.)的抑制效果,以及对水生植物和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倒刺鲃可以显著摄食丝状藻水绵,且在低密度、高比例(3∶1)时,即对丝状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高密度(80 g·m-3)投放光倒刺鲃、白鲢,无论比例如何,都会引起水体水质下降,引起轻微富营养化,并导致浮游藻类生物量上升,不适用于本试验水体.在本试验条件下,高密度(80 g·m-3)投放条件下,白鲢可以抑制浮游生物总量,H(1∶3)、H(1∶1)组中,呈现藻类小型化的趋势;而在低密度(40 g·m-3)投放条件下,未发现浮游藻类有小型化趋势.本试验L(3∶1)组,即光倒刺鲃30 g·m-3、白鲢10 g·m-3,可以有效控制试验水体丝状藻水绵滋生,且能够兼顾改善水质.
张饮江黎臻王芳郭光明陈晓君张乐婷花文凤
关键词:水绵光倒刺鲃白鲢生物控制
组合型生态浮床系统脱氮效果的周年变化被引量:9
2017年
构建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微生物于一体的组合型生态浮床系统,并对其技术工艺周年运行效果进行探究。分析了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水中氨氮(NH_4^+-N)与总氮(TN)的去除动力学,不同介质对水体净化的贡献率及削减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组合型生态浮床脱氮效果明显,其中浮床上层贡献率15.6%±1.2%,中层37.6%±2.2%,下层23.8%±1.8%,说明浮床系统中层介质对氨氮与总氮的降解能力占主导地位。实验组NH_4^+-N最高去除率为93.0%±3.4%,TN最高去除率达94.2%±0.9%,而上中下层兼具有的池5去除效果最显著(P<0.10)。由各实验组消解NH_4^+-N和TN的去除动力学曲线得出其削减模型及不同程度的衰减指数曲线。初步探索了组合型生态浮床脱氮效果的周年变化,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姬芬张饮江王芳彭群州花文凤陈晓君
关键词:脱氮贡献率
3种海洋微藻对2种取代芳烃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花文凤张饮江王芳陈晓君翟斯凡
关键词:取代芳烃海洋微藻叶绿素A胁迫生理响应
微囊藻毒素与酚类和脂肪酸类化感化合物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从微囊藻毒素作为化感化合物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合成机理、理化性质和环境特征,重点分析了微囊藻毒素与其他化感化合物的相关关系,详细阐述了微囊藻毒素在藻类群落演替及水华中的作用,以推动人类对藻毒素本质作用的全面、科学的认识进程,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藻毒素。
李伟英石恬恬孔令云花文凤林志芬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微囊藻毒素群落演替化感物质
腈醛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联合毒性效应被引量:2
2015年
选取腈化合物和醛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明亮发光杆菌为模式生物,以15 min发光抑制为测定终点,测定了10种腈醛化合物的单一急性毒性和55组二元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分别建立了腈、醛化合物单一急性毒性的QSAR模型,并提出了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不同,主要呈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采用QSAR模型定量描述了腈醛类化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联合毒性作用,为环境介质中腈醛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花文凤田大勇安情情林志芬张饮江
关键词:腈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明亮发光杆菌QSAR模型
磺胺类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被引量:10
2014年
以Vibrio fischeri为模式生物,3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吡咯酮和吡咯)与典型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急性毒性效应,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uxR的实验和结合能Ebinding的测定,初步探讨了其联合毒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呋喃酮类化合物与磺胺类抗生素的二元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表现为协同与加和,吡咯酮类、吡咯类化合物与磺胺类抗生素的二元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分别表现为加和与拮抗;它们与LuxR的竞争结合力的差异,可能是它们与磺胺类抗生素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不同的原因.
安情情姚志峰顾宇菲花文凤姜蕾林志芬印春生
关键词:磺胺类抗生素VIBRIO
两种抑菌剂对马来眼子菜开放式组织培养的效应被引量:6
2015年
沉水植被的种苗快速规模化繁殖一直是困扰沉水植被恢复,以及水体环境生态修复、改善水质的难点之一,应用低成本、高效的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种苗的快速规模化,抑菌剂的筛选是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试验研究了MS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的代森锰锌和凯松,在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开放式组织培养中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凯松均可作为开放式植物组织培养的抑菌剂;代森锰锌浓度在0.070-0.100 g·L^-1抑菌效果较理想;凯松浓度在0.1%抑菌效果较理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陈晓君张饮江张雨婷李博炎宋盈颖王芳翟斯凡花文凤
关键词:马来眼子菜代森锰锌
混合化合物联合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4年
化合物在实际环境中往往以混合物的形式联合存在。本文以混合物联合毒性的研究进展为主线,简要介绍了污染物联合毒性的定性研究,重点概述了混合物联合毒性的定量研究,并总结了各定性定量方法的优缺点。发现对于反应机制不同、可能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反应型混合体系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的研究并不多见,指出需要加强混合物联合作用的定量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反应型混合体系的QSAR模型研究。
孔令云田大勇石恬恬花文凤林志芬
关键词:联合毒性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纳米金属氧化物对羊角月牙藻的毒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纳米金属氧化物因其独特的性质被应用于很多工业领域,其本身所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已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测定了16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对羊角月牙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纳米材料对羊角月牙藻生长的96 h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从大到小为ZnO、Pr6O11、Sm2O3、Nd2O3、Co3O4、CeO2、Fe3O4、SnO2、α-Fe2O3、CuO、Cr2O3、γ-Fe2O3、NiO、TiO2、WO3、ZrO2。除Sm2O3、CeO2、SnO2、TiO2和ZrO2外,比较其他11种纳米物质对羊角月牙藻和明亮发光杆菌的毒性效应,发现供试化合物对这两类生物的毒性效应之间存在较好的种间替代关系。同时比较了这两种受试生物间的毒性差异,它们对供试纳米金属氧化物颗粒的敏感性不同,羊角月牙藻对纳米金属氧化物更为敏感,因而提出光照和溶出离子可能是引起纳米金属氧化物对藻和发光菌产生毒性差异的影响因子。
花文凤王大力高雅孔令云石恬恬林志芬张饮江
关键词:环境学纳米金属氧化物羊角月牙藻明亮发光杆菌毒性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