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园园

作品数:12 被引量:55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衡水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髓
  • 5篇异常综合征
  • 5篇增生
  • 5篇综合征
  • 5篇骨髓增生
  • 5篇骨髓增生异常
  • 4篇增生异常综合...
  • 4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地西他滨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预后
  • 3篇硼替佐米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骨髓瘤
  • 2篇低剂量
  • 2篇沙利度胺
  • 2篇综合征患者

机构

  • 10篇哈励逊国际和...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2篇陈园园
  • 9篇李英华
  • 7篇郭素青
  • 6篇刘珊
  • 6篇张永晓
  • 4篇王东梅
  • 3篇王树叶
  • 3篇孟真
  • 3篇石锐
  • 2篇田垚垚
  • 2篇李晓霞
  • 2篇王冬梅
  • 2篇王巍
  • 2篇刘晓
  • 1篇原琳
  • 1篇陈亚凤
  • 1篇赵辉
  • 1篇李志赏
  • 1篇付建平

传媒

  • 7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减量CHO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对老年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2
2012年
淋巴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且老年淋巴瘤患者对放化疗耐受性差,完全缓解(CR)率低,早期病死率高。据美国FDA统计,70~80岁的患者仅占临床研究人组病例的10%~15%,所以试验人群的年龄偏差导致老年患者群的治序尚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田垚垚王树叶李晓霞原琳赵辉王巍陈园园陈亚凤
关键词: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循证医学证据早期病死率
硼替佐米治疗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新发MM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G显带技术和原位荧光杂交方法(FISH)检测患者染色体核型和基因(P53缺失、1q21扩增、IgH重排)情况;对MM患者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分析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186例MM患者中,检出单纯P53缺失者14例,合并1q21扩增者(A组)11例,合并t(14;16)者(B组)7例,合并t(4;14)者(C组)9例。伴有P53缺失的27例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可以评价,3组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27.27%、28.57%和33.3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4.54%、57.14%和55.5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分别为26.15±12.53、36.57±16.80和33.56±15.99个月,无事件生存期分别为22.82±12.71、29.79±14.25和24.97±13.95个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1,P=0.046)。伴1q21扩增的双打击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明显缩短(P=0.027),无事件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也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7);伴t(14;16)和伴t(4;14)的双打击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871,P=0.276),无事件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亦缩短,均无统计学差异(P=0.955,P=0.379)。结论:P53缺失合并1q21扩增的双打击骨髓瘤更容易早期复发,患者总生存期短,预后差,是对MM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遗传学指标。
王东梅陈园园孟真张永晓郭素青李英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化疗
达那唑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达那唑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 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MDS患者12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沙利度胺,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达那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血象、骨髓象、临床疗效、血清环氧酶2(COX-2)及组织蛋白酶D(Cath-D)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远期生存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象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52%(54/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02%(3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OX-2、Cath-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胃肠道反应、嗜睡、皮疹及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症状在治疗期间自行消失.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6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达那唑联合沙利度胺治疗MDS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优化骨象和骨髓象表征,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COX-2、Cath-D水平,延长生存期,安全性好.
张永晓付建平刘晓李英华刘珊王冬梅陈园园
关键词:达那唑沙利度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老年MDS患者可溶性CD44、GDF11水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与GDF11水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99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3例。A组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B组采用常用剂量地西他滨治疗,C组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G-GSF、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CD44,GDF11水平和造血功能指标(sTfR/E)变化情况,分析3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GDF11以及sTfR/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血清CD44及GDF11水平显著下降,而sTfR/E水平显著上升,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C 3组总缓解率分别为84.8%、81.8%和78.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在非血液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中A组为9.1%,显著低于B组和C组的30.3%和27.3%(P<0.05,P<0.05);在血液毒性不良反应中A组为39.4%,显著低于B组和C组的63.7%和53.7%(P<0.05、 P<0.05)。结论:单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MDS患者相较于常规剂量及联合治疗方式,其临床疗效一致,且显著降低患者可溶性CD44和GDF11的水平,而且患者造血功能有改善,不良反应发生低,因而可作为临床治疗MDS的新选择。
郭素青石锐陈园园刘珊李英华
关键词:地西他滨CD44造血功能
低剂量硼替佐米为主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硼替佐米为基础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8例老年(年龄≥60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分为3组。A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B组:硼替佐米1.3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C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3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31.58%、38.09%和27.78%,总有效(ORR)率分别为68.42%、66.67%和55.56%(P>0.05)。有贫血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基础值明显上升;3组患者4个疗程期间的人均红细胞血输注、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率、感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周围神经病、胃肠道反应、带状疱疹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A组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以低剂量硼替佐米为主的3药联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反应与标准剂量类似,但周围神经病、胃肠道反应、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均较低,患者对减低剂量联合方案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陈园园李英华王东梅孟真刘珊郭素青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疗效
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单用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59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反应。根据基因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7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32例。2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不同组的疗效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56.2(37-81)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位数为4.67(0.78-201.4)×10^9/L,Hb中位数为81(46-149)g/L,血小板中位数为85(43-562)×10^9/L,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总体反应率(ORR)达70.37%,完全缓解(CR)率为40.74%;DNMT3A^-组ORR、CR率分别为40.63%和21.88%,2组总体反应率(ORR)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5),2组完全缓解(CR)率无统计学差异(P=0.159)。2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9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伴有TP53突变,TP53+/DNMT3A^+组(13例)与TP53+/DNMT3A^-组(8例)的ORR及C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85、0.353)。DNMT3A^+MDS组总生存期(29.1±13.4个月)高于DNMT3A^-MDS组的总生存期(27.8±14.4个月),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7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未显示更好的总生存优势。
陈园园石锐郭素青张永晓李英华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
OTC4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OTC4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表达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选自2017年6月-2018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65例MDS患者,同时选择39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无菌穿刺收集受试者的骨髓后分离单个核细胞,RT-PCR实验检测MDS患者OTC4基因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DS患者OTC4蛋白水平,Kaplan-Meier法绘制MDS患者生存曲线。Cox多因素分析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OTC4基因在MDS患者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S患者中OTC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OTC4基因表达与MD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密切相关(P<0.05)。OTC4基因低表达组MDS患者CR率为54.8%,明显高于OTC4基因高表达组(P<0.021),而OTC4基因低表达组MDS患者HI、SD及PD率分别为9.7%、12.9%、6.5%,均明显低于OTC4基因高表达组患者(P<0.05)。OTC4基因低表达患者组的OS和DFS均优于OTC4基因高表达的患者(P<0.05)。白细胞计数及OTC4基因表达水平是OS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小板水平及OTC4基因表达水平是DF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OTC4基因与MDS的疾病程度密切相关,OTC4基因表达水平较低的MDS患者预后较好。本研究结果对评估MDS患者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张永晓陈园园李志赏李英华
关键词: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临床预后
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1例中高危MDS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将他们分为A、B和C 3组:A组--地西他滨10 mg/(m^2·d)×7 d,28 d为1个疗程;B组--地西他滨20 mg/(m^2·d)×5 d,28 d为1个疗程;C组--地西他滨+CAG地西他滨10mg/(m^2·d)d 1-5,阿糖胞苷10 mg/m^2皮下注射q12h d 1-7,阿克拉霉素10 mg/d静滴d 1-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μg/(m^2·d)d 1-7,28 d为1个疗程。3组患者均给予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18.75%、22.22%和23.5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6.25%、61.11%和58.82%,3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细胞均较基础值上升。1个化疗疗程之后,3组患者Ⅲ-Ⅳ级骨髓抑制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B和C组明显降低。3组感染发生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A组感染发生率较B和C组均明显降低。4个月治疗期间人均成分血输注量,A组较B和C组低,但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与常规剂量地西他滨及联合CAG方案治疗MDS疗效相当,但严重骨髓抑制及感染发生率均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
石锐郭素青陈园园刘珊李英华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低剂量
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血循环DNA含量在淋巴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与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血循环DNA定量在淋巴瘤评估疗效及指导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3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瘤者21例(标准化疗方案前后分别采集外周血标本)和淋巴结炎者11例的外周血标本。另选取9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标本的血循环DNA水平,分析血循环DNA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水平,了解其与淋巴瘤临床特征间的联系,评估血循环DNA清除率在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淋巴瘤患者的血循环DNA水平均明显高于淋巴结炎者和健康志愿者(56.71±50.61)ng/ml vs(19.21±15.52)ng/ml和(8.26±7.06)ng/ml,(P=0.033和P=0.010),后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118)。淋巴瘤患者血循环DNA与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相关(P=0.032)。当血循环DNA水平24.67 ng/ml作为诊断淋巴瘤的临界值时,其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5%。标准方案化疗结束后血循环DNA清除率高的患者,完全缓解率高(P=0.032),总生存期长(P<0.001)。结论: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明显增高,可能有助于淋巴瘤筛查。血循环DNA水平有可能作为淋巴瘤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一个潜在指标。
陈园园郭素青李英华王东梅刘晓张永晓王树叶
关键词:淋巴瘤淋巴瘤预后
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2013年
近年来血循环DNA用于基因诊断已成为研究热点,血循环DNA是指血浆中具有DNA双螺旋结构的核苷酸片段,逐渐成为一项新的肿瘤标记物。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血循环DNA较正常人有很大差异,不同疾病条件下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逐渐成为替代当前需采集肿瘤组织作为标本的无创方法。尽管血循环DNA的来源尚不清楚,通过监测血循环DNA总水平变化及相关肿瘤基因的异常改变,可以实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特别是许多国外文献报道,它与淋巴瘤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血循环DNA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包括淋巴瘤常见的基因重排或者病毒相关血浆DNA,与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反应及预后直接相关。现将近几年国内外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对研究前景做简单展望。
陈园园王巍李晓霞田垚垚王树叶
关键词:循环DNA淋巴瘤预后标记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