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淑莉

作品数:21 被引量:22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针刺
  • 7篇学习记忆
  • 6篇缺血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3篇学习记忆障碍
  • 3篇幼鼠
  • 3篇早期针刺
  • 3篇缺血缺氧
  • 3篇缺氧
  • 3篇细胞
  • 3篇脑缺血
  • 3篇记忆障碍
  • 3篇孤束核
  • 3篇合谷穴
  • 2篇蛋白
  • 2篇电针
  • 2篇神经元
  • 2篇四白
  • 2篇四白穴

机构

  • 17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中国中医研究...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南加州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1篇陈淑莉
  • 15篇景向红
  • 14篇晋志高
  • 12篇石宏
  • 9篇逯波
  • 6篇蒋瑾
  • 5篇张璐
  • 5篇蔡虹
  • 4篇李江慧
  • 3篇张建梁
  • 2篇程斌
  • 2篇蔡虹
  • 2篇宿杨帅
  • 2篇蔡红
  • 2篇刘爱红
  • 1篇和婧伟
  • 1篇姜磊
  • 1篇刘若卓
  • 1篇刘俊岭
  • 1篇尚红艳

传媒

  • 7篇针刺研究
  • 2篇中国针灸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被引量:63
2010年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和口服生理盐水组(10只)。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当天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h后)以及第2、3、4、5天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呈一定的节段性,分布的节段从胸2-腰4(T2-L4),主要分布在胸6-腰1(T6-L1);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膈俞"(相关百分比为47.5%)、"脊中"(相关百分比为58.82%)、"脾俞"(相关百分比为88.23%)、"胃俞"(相关百分比为82.35%)、"中脘"(相关百分比为17.64%)、"上脘"(相关百分比为5.88%)。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口服稀盐酸组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P<0.05。这些渗出点和疾病的过程相关,呈现动态分布,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疾病的自愈渗出点消退。结论: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呈现神经节段分布并与"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程斌石宏吉长福李江慧陈淑莉景向红
关键词:急性胃黏膜损伤
对国外大规模针灸临床疗效系统评价报告的分析被引量:27
2011年
综合分析Cochrane Library系统评价数据库(CDSR)收录的针灸系统评价文献和部分国外发表的针灸临床系统评价文献,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009年CDSR共评价67种疾病,37种已经得出初步结论。其中针灸的有效病种有7种,包括特发性头痛、慢性颈痛、青光眼、风湿性关节炎、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经皮电刺激治疗原发性痛经和膝骨关节炎,但大部分临床证据有待提高,其他30种疾病因证据不足尚不能得出结论。分析发现,已发表的大部分针灸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认为针刺和假针刺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针刺的疗效相当于安慰剂疗效。因此建议加强针灸临床的科研设计,明确研究病种选择和研究目的的关系,对针灸临床研究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强针灸基础理论研究和针灸理论基本问题的实验研究,建立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临床评价体系。
李江慧宿杨帅景向红石宏陈淑莉张璐晋志高
关键词:循证
早期针刺对缺血缺氧后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正>目的:利用 Morris 水迷宫和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记录从整体和细胞水平观察早期针刺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
陈淑莉景向红石宏晋志高
文献传递
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建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方法Wistar大鼠7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假手术组,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3d后双侧颈总动脉夹阻再灌注2次。术后1个月用跳台和Morris水迷宫判断其学习记忆能力,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CA1区的细胞分布。结果电击后5min模型组的被动回避反应下台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4h后仍小于其他各组(P<0.05)。模型组学会主动回避反应的训练次数显著多于其他3组(P<0.001)。模型组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最短(P<0.01),游泳的距离也最短(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可在短期内造成学习记忆障碍,糖尿病可加重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
景向红蔡虹石宏陈淑莉逯波晋志高
关键词:糖尿病脑缺血学习记忆障碍
肥大细胞和P物质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表穴位的敏化过程被引量:46
2010年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空腹稀盐酸灌胃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5 h后尾静脉注射EB,模型组取EB渗出点"脾俞""胃俞"和旁开2 mm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正常对照组取对应点皮肤和皮下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标记这些部位肥大细胞的聚集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局部SP的分布并进行Western blot相对定量测定。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后EB体表穴区渗出点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呈现聚集,其数量和脱颗粒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脾俞""胃俞"旁开对照组(P<0.05,P<0.001),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旁开点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EB渗出点和旁开部位均可见S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阳性纤维多分布于皮下。结论: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时,体表出现的敏化穴位中肥大细胞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体表穴位敏化过程,且其局部的SP表达水平增高。
石宏程斌李江慧陈淑莉谭奇纹晋志高景向红
关键词:急性胃黏膜损伤肥大细胞P物质
电针“合谷”和“四白”穴对大鼠孤束核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四白”穴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内的汇聚。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首先寻找到孤束核内对胃扩张敏感的神经元,然后分别电针刺激“合谷”穴和“四白”穴,观察其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278个有自发放电的孤束核神经元,以10 s为时间段,统计处理胃扩张前后各2 min的神经元放电数目,频率改变超出25%确定为胃扩张反应神经元,132个神经元被确定为胃扩张反应(敏感)神经元,146个没有明显反应。对132个胃扩张反应神经元做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70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被胃扩张刺激兴奋(70/132);62个神经元被胃扩张刺激抑制(62/132),其中36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被完全抑制。与胃扩张前(14.05±8.52 spikes/min)相比,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34.84±22.68 spikes/min)极为显著;抑制性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也非常明显(由18.21±9.29 spikes/min变为7.30±6.20 spikes/min)。在132个胃扩张敏感神经元中,对电针“四白”穴和“合谷”穴均起反应的神经元有41个(41/132,占30.2%)。结论:电针“合谷”穴和“四白”穴和胃扩张可兴奋或抑制同一孤束核神经元的电活动,表明“合谷”穴和“四白”穴区的传入信息可汇聚到同一孤束核神经元上,提示孤束核很可能是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中枢机制之一,从而为经络理论中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的特定联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张建梁蔡红逯波蒋瑾张璐刘爱红
关键词:孤束核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被引量:57
2004年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髓和低位脑干的分布。电针“合谷”穴和口面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其二者的传入信息在颈髓和低位脑干诱导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 5~ 8节段 ;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尚有少量分支直接投射至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电针“合谷”穴的传入信息除主要到达颈部脊髓背角外 ,也可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而电针口面部的传入信息主要抵达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也可影响到颈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结论 :“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张建梁蔡红逯波蒋瑾张璐刘爱红
关键词:面部孤束核颈髓电针解剖学基础
早期针刺对缺血缺氧后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期医学的重要课题。窒息产生的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常导致多脏器损害,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是窒息后脑损伤死亡和伤残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
陈淑莉
关键词:学习记忆障碍缺血缺氧性脑损害重症监护
针刺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 (COX)在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注射后 3d用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脑缺血模型。注射STZ 7d后测定空腹血糖 ,高于 1 5.5mmol/L定为糖尿病模型 ,术后 1个月经行为学测定确定糖尿病脑病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 (n =5)、糖尿病 +假手术组 (n =5)、糖尿病 +脑缺血组 (n =6)、糖尿病 +脑缺血 +针刺组 (n =6)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COX活性反应物的分布 ,用图像分析仪对其光密度进行测定。结果 :糖尿病脑缺血组的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的COX光密度明显低于正常 (P <0 .0 0 1 ) ,而针刺组高于糖尿病脑缺血组 (P <0 .0 0 1 )。结论 :糖尿病脑缺血可导致大鼠脑内海马CA1和CA3区的COX活性降低 ,针刺可以提高这两个区域的COX活性 ,从而提高细胞代谢的水平。
景向红蔡虹陈淑莉逯波蒋瑾晋志高
关键词:糖尿病脑缺血针刺细胞色素氧化酶海马
“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被引量:32
2003年
目的: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荧光素单标记和双标记法,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和双苯甲亚胺(Bb)分别注入“合谷”穴区和“四白”穴区,取同侧脊神经节颈1~颈8,胸1~胸2,颈上、中、下交感节及三叉神经半月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结果:在脊神经节颈5~颈8观察到大量PI单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颈6~颈7,在三叉神经半月节也可见大量Bb单标记细胞,另外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可见少量PI~Bb双标记细胞,占标记细胞的4.5%。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有向“合谷”穴和“四白”穴的分支投射,这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
景向红蔡虹逯波陈淑莉张璐蒋瑾晋志高
关键词:口颌系统神经支配合谷穴形态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