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娟 作品数:16 被引量:77 H指数:5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常州四药临床药学科研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平衡功能检查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平衡功能和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采用平衡功能检查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对其抑郁程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PS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平衡仪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平衡功能检查训练系统进行平衡功能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平衡参数评估、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的摆幅指数、轨迹长、外周面积、BBS和HAMD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组治疗后的摆幅指数(4.2±3.0)、轨迹长[(58.6±22.5)cm]、外周面积[(10.9±7.2)cm^2]、BBS[(48.6±4.3)分]和HAMD[(7.9±1.8)分]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平衡功能检查训练系统对PSD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其平衡功能和抑郁状态。 冯娟娟 何予工 张志强 刘杰 李幼辉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 抑郁程度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观察高压氧联合清开灵治疗对脑外伤后意识障碍患者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2024年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经高压氧联合清开灵治疗前、后其代谢标志物的变化,筛选出诊断标志物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方法:选取36例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族别与患者匹配的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入选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支持性治疗基础上辅以高压氧及清开灵药物干预,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同时采集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静脉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各组对象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的特异代谢标志物。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找出与疾病相关且具有诊断意义的代谢标志物,并观察上述诊断标志物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11.08±1.89)分]较治疗前[(9.83±1.89)分]显著升高(P<0.05),昏迷程度明显改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共有21个潜在代谢标志物有显著差异,其中ROC曲线下面积(AUC)>0.85且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代谢标志物共有8个(分别是肌酸、脯氨酸、尿酸、乙酰-L-肉碱、组氨酸、脯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及9E-十八碳烯酸),经治疗后上述代谢标志物均发生明显回调并趋于健康对照组水平。AUC更接近于1的诊断标志物共有4个(分别是脯氨酸亮氨酸、9E-十八碳烯酸、尿酸及乙酰-L-肉碱),可用于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结论:高压氧联合清开灵治疗能改善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纠正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加速患者促醒。代谢组学筛选技术为识别脑外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内源性代谢异常、指导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冯娟娟 孙志 薛连平 李文婷 刘阳阳 张洁关键词:高压氧 代谢组学 脑外伤 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成分-靶点-通路”研究 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网络调控机制。方法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从冠心舒通胶囊中辨识其化学物质组成,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 18筛选活性成分,进一步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并与通过文献挖掘及多种数据库搜寻的冠心病相关靶点进行比对,筛选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最后借助于生物分子功能注释系统3. 0(Molecule Annotation System 3. 0,MAS 3. 0)对得到的关键靶点进行通路注释分析。结果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辨识指认得到43个化合物;通过OB及DL筛选得到鞣花酸、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等10个主要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作用于CLP、LDLR、TNF等关键靶点26个,共涉及49条重要信号通路(P <0. 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可能主要通过对TGF-beta、T细胞受体、MAPK等信号通路的干预来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体现了冠心舒通胶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孙志 左莉华 师莹莹 周霖 李卓伦 冯娟娟 康建 贾清泉 蔡琦 张晓坚关键词:冠心舒通胶囊 槲皮素 山柰酚 冠心病 靶点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芪参益气滴丸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芪参益气滴丸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采用Wat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6nm,建立10批次芪参益气滴丸的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analysis,OPLS-DA)模式识别技术对芪参益气滴丸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定53个共有峰,经对照品进行化学指认并鉴定了其中的14个色谱峰。10批供试品的相似度均>0.94,表明该药物总体质量较为稳定;但通过CA及PCA均发现不同批次药物质量之间仍然存在有微小差异,且主要分为2大类,最后进一步采用OPLS-DA筛选出了导致批次药物质量差异的3个共有峰。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科学、准确、可靠且简便易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更加系统、全面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的药物质量,同时为今后中药及其制剂更进一步的质量控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李卓伦 周霖 王肖辉 孙志 孙志 周珮珮 左莉华 曹辉 冯娟娟 章贤 曹辉 冯娟娟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UHPLC-Q-Orbitrap HRMS结合主成分分析的芪参益气滴丸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建立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的芪参益气滴丸中多种活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本实验采用ACQUITY UPLC~■BEH C_(18)色谱柱(50mm×2.1mm,1.7μ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实现化合物的前期分离;然后通过Q-Orbitrap MS先进的正负离子同时监测、一级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的模式捕捉目标成分的精确分子量及碎片离子信息,以实现对待测物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最后将定量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对不同批次药物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价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甜菜碱、琥珀酸、丹参素钠、丹参素、原儿茶酸、咖啡酸、原儿茶醛、人参皂苷Rg1、迷迭香酸、丹酚酸A、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013 7~0.439 7、0.050 2~1.607 5、0.837 0~26.785 1、1.457 9~46.653 8、0.012 4~0.397 0、0.002 8~0.088 7、0.216 5~6.927 0、0.265 0~8.479 4、0.143 2~4.583 7、0.143 0~4.574 5、0.019 1~0.611 7、0.006 1~0.193 7、0.001 0~0.032 2、0.002 8~0.090 9、0.001 8~0.058 4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RSD≤5%);加样回收率在98%~101%,RSD均小于4%;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批次药物质量较为稳定,其中丹参素、丹参素钠和丹酚酸A对药物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可对其进行重点监控以保证药物批次质量。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定量方法灵敏度高且准确性好,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测定要求,可用于芪参益气滴丸中多种活性成分的快速测定;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左莉华 周霖 周霖 贾清泉 张晓坚 张梦雅 贾清泉 王肖辉 陈姗姗 冯娟娟 王振辉 孙志关键词:HRMS 芪参益气滴丸 主成分分析 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抑郁、焦虑病情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及对照组(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2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不超过5周,如治疗过程中患者恢复正常经口进食则终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洼田饮水试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结束时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7.92±0.45)分和(5.92±0.39)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1.42±0.47)分和(2.71±0.55)分]、HAMD评分[分别为(7.5±1.8)分和(8.8±2.1)分]及HAMA评分[分别为(8.3±1.9)分和(9.8±2.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球囊扩张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对缓解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冯娟娟 尚小平 何予工 李幼辉关键词:球囊扩张术 脑卒中 吞咽障碍 抑郁 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抑郁、焦虑程度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38例脑卒中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且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球囊扩张术治疗组(19例)和常规吞咽康复对照组(19例)。治疗组患者除... 冯娟娟 何予工 张志强 刘杰 李幼辉脑缺血后立即高压氧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立即给予单次高压氧(HBO)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45只SD雌性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制模成功的4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BO治疗组、高压空气组和缺血对照组,每组14只大鼠。HBO治疗组立即单次给予HBO治疗(2.0ATA,110min)干预;高压空气组则给予与HBO治疗组同样处理,但不供氧;缺血对照组不做任何特殊处理,大鼠在脑缺血后常温常压下呼吸空气。3组大鼠分别于脑梗死后8h断头取脑组织,冷冻、切片、染色、固定后,测量各切片梗死灶面积和全脑面积,根据脑梗死体积/全脑体积计算梗死灶体积所占百分比的方法检测梗死灶体积的变化。结果HBO治疗组、高压空气组及缺血对照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5.90±2.92)%、(16.27±4.83)%和(15.00±7.71)%,HBO治疗组较缺血对照组及高压空气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高压空气组与缺血对照组大鼠梗死体积百分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后立即给予单次110minHBO治疗能明显减小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梗死灶体积。 冯娟娟 何予工 粱维娣 丁晓伟 张志强关键词:高压氧 脑缺血再灌注 梗死体积 Mulligan手法治疗血友病患儿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Mulligan手法治疗血友病出血性膝关节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血友病出血性膝关节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运动干预(主要为患侧膝关节屈、伸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Mulligan手法治疗(主要包括膝关节屈曲、伸直状态下关节松动及膝关节内、外旋状态下关节松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各组患儿膝关节滑膜厚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血友病患者功能独立性量表(FISH)评定患儿膝关节运动功能及日常独立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膝关节髌上髁、内侧髁及外侧髁滑膜厚度[(7.82±2.48)mm vs 8.70(5.98,10.23)mm、(5.75±1.63)mm vs(6.58±1.58)mm,(5.82±1.50)mm vs 6.30(5.73,7.05)mm]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Lysholm评分[(77.20±6.83)分vs 51.00(48.00,53.00分)]、FISH评分[29.00(27.00,29.75)分vs(19.85±1.42)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常规运动干预基础上辅以Mulligan手法治疗能显著减小血友病膝关节炎患儿关节滑膜厚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及日常独立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顺 冯娟娟超声波与冲击波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对儿童血源性骨髓炎炎症的作用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波与冲击波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对儿童血源性骨髓炎炎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血源性骨髓炎患者56例,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将采用单纯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波与冲击波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1、2、3周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的变化。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率表示,其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计算法(双侧)。结果入院时,对照组WBC、CRP、PCT、ESR分别为[(15.59±4.2)×10^(9)/L、(62.75±40.46)mg/L、(0.45±0.29)μg/L、(56.25±26.78)mm/h],观察组WBC、CRP、PCT、ESR分别为[(16.23±3.9)×10^(9)/L、(67.75±42.75)mg/L、(0.48±0.33)μg/L、(57.45±24.65)mm/h],两组患者WBC、CRP、PCT、ES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91、0.449、0.361、0.174,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ESR分别为(37.13±11.59)、(30.56±10.53)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0,P<0.05)。治疗3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WBC分别为(6.38±2.10)×10^(9)/L、(5.37±1.3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1,P<0.05);CRP分别为(4.54±1.18)、(2.03±0.7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3,P<0.05);PCT分别为(0.07±0.04)、(0.05±0.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P<0.05)。观察组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96.4%比82.1%,χ^(2)=2.98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儿童血源性骨髓炎比较,超声波与冲击波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儿童血源性骨髓炎炎症指标的降低更为显著。 余珍珠 秦攀 冯娟娟 赵伟 高静 王家祥关键词:骨髓炎 超声波 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