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类风湿
  • 9篇类风湿关节炎
  • 9篇关节炎
  • 9篇风湿
  • 9篇风湿关节炎
  • 3篇治疗类风湿关...
  • 3篇甲氨蝶呤
  • 3篇关节
  • 2篇蛋白
  • 2篇症状
  • 2篇脐带
  • 2篇迁移
  • 2篇迁移率
  • 2篇自身免疫
  • 2篇细胞
  • 2篇难治
  • 2篇难治性类风湿...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干细胞

机构

  • 13篇新乡市第一人...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医学会

作者

  • 13篇刘小军
  • 11篇冯艳广
  • 11篇魏琴
  • 9篇王俊丽
  • 8篇孟凡涛
  • 6篇王慧娟
  • 2篇崔小灿
  • 1篇李小峰
  • 1篇张少然
  • 1篇路东云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药物...
  • 2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医研究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风湿病与关节...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15例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5例,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mg,每周2次注射;甲氨蝶呤,每次7.5mg,每周1次,口服。用药8周,观察患者晨僵时间、患者评估的疼痛VAS评分、患者评估的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医生评估的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健康状况问卷(HAQ)、患者DAS28及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5例患者经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刘小军冯艳广王俊丽孟凡涛王慧娟魏琴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皮下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皮下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甲氨蝶呤针10mg皮下注射,1次/周,连续用药24周;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10mg,1次/周,连续用药24周。两组同时给予口服美洛昔康片15mg/d,连续用药1月。观察患者疼痛VAS评分、晨僵、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关节功能简明健康问卷调查表、患者对疾病状况的评估,医生对疾病总体状况评估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双手关节(包括腕关节)X线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种治疗方法都取得了显著疗效,甲氨蝶呤针皮下注射优于口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胃肠道症状、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皮下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冯艳广魏琴刘小军王俊丽孟凡涛王慧娟
关键词:甲氨蝶呤皮下注射类风湿关节炎
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多关节炎.国内外首选甲氨蝶呤治疗RA,疗效显著,但甲氨蝶呤长期应用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肝肾损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我们应用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依从性提高.
刘小军魏琴冯艳广王俊丽孟凡涛王慧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艾拉莫德不良反应发生率甲氨蝶呤自身免疫病消化道症状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试验组:第1、2、3个月分别静脉输注第4~6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细胞数为1×10~8,口服甲氨蝶呤片12.5 mg,1次/周;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12.5 mg,1次/周。观察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S评分、ESR、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H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b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MSCs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中度贫血,应用方便、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
冯艳广魏琴刘小军孟凡涛王俊丽王慧娟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脐带类风湿关节炎中度贫血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肾损害六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关节滑膜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明,临床较常见。该病合并肾损害报道并不少见。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6例RA合并肾损害患者,均进行肾活检,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刘小军冯艳广孟凡涛王俊丽魏琴王慧娟路东云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慢性炎症性疾病关节滑膜组织病因不明肾活检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23例Baker's囊肿破裂临床分析
刘小军冯艳广王俊丽魏琴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难治性RA患者15例,第1、2、3个月分别静脉输注第4~6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为1×108,治疗周期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冯艳广魏琴刘小军孟凡涛王俊丽王慧娟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脐带类风湿关节炎
益肾蠲痹丸治疗孕前类风湿关节炎12例
2012年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治疗孕前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孕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10 mg/次,1次/周,口服;来氟米特10 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益肾蠲痹丸,8 g/次,3次/d。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占91.7%;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6例,有效率40.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蠲痹丸治疗孕前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有效、安全的方案。
魏琴冯艳广刘小军王俊丽孟凡涛崔小灿
电针治疗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疗效观察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口干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脱落1例,纳入统计每组24例。治疗组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茴三硫口服,3星期后对比两组唾液流率,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后唾液流率显著增加(P<0.05),电针组治疗后唾液流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口干症状临床疗效肯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崔小灿刘伟刘小军魏琴冯艳广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电针自身免疫疾病口干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水平,探讨HMGB1与AS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1例AS患者和20位健康对照者血清HMGB1水平。收集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测定相关实验室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疲乏VAS、患者对疾病总体状况的VAS(PGA)、健康评估问卷(HAQ),检测ESR、CRP。AS功能情况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估方法,分析以上指标与血清HMGB1的相关性。结果 AS组血清HMGB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与ESR、BASDAI正相关,与疼痛VAS、疲乏VAS、PGA、HAQ、CRP无相关。结论活动期AS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疾病活动有关。
刘小军冯艳广魏琴孟凡涛王俊丽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高迁移率族蛋白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