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谦芬

作品数:32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文学
  • 8篇战时
  • 8篇小说
  • 8篇抗战
  • 8篇抗战时期
  • 5篇民族
  • 4篇语文
  • 4篇语文教材
  • 4篇文教
  • 3篇叙事
  • 3篇农村
  • 3篇文学书
  • 3篇文学书写
  • 3篇沦陷
  • 2篇代文
  • 2篇叙事模式
  • 2篇选文
  • 2篇学语
  • 2篇语文教材观
  • 2篇上海沦陷时期

机构

  • 26篇南京晓庄学院
  • 8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苏教育出版...

作者

  • 32篇张谦芬
  • 1篇邱颂平
  • 1篇程培元
  • 1篇李伟

传媒

  • 6篇南京晓庄学院...
  • 4篇社会科学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人文杂志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时代文学(上...
  • 1篇教育研究与评...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6
  • 2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贾平凹《带灯》的农村书写
2015年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关注当下农村的种种困境,体现了作家直面农村现实的创作立场;同时,也是贾平凹学习汉代文学传统进行自我整理的一种实验。但是,由于作家创作方式和思想资源的原因,小说《带灯》对农村生活的叙述多于描写,对农村问题缺少深入的批判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当前农村书写有待突破的瓶颈。
张谦芬
论萧红香港时期的创作反刍被引量:4
2017年
抗战时期的文学空间中,香港作为"流亡中转站"具有特殊的价值。对于萧红来说,香港不仅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外在环境,而且提供了远离抗战主场进行创作盘整的机遇。萧红在香港时期对自己熟悉的、已写作过的题材、人物、主题进行了创作反刍,形成了基于生命立场、悲悯审美的独特抗战书写。这促进了萧红文学上的自我成长,也在疏离与回归、边缘与中心的辩证关系中展示了作家与时代不同的链接方式,提供了抗战时期文学的另一种经验。
张谦芬
关键词:文学空间
学龄儿童语言习得状况调查和语言能力提升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学龄儿童的语言习得状况应该引起重视。该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学龄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与口语表达能力相关的若干因素,并比较了性别差异、发展差异、校际差异、成绩差异等,以期为学龄儿童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程培元李伟张谦芬邱颂平
关键词:学龄儿童语言习得口语表达
在解构中沉潜:上海沦陷区小说的“五四”底色——兼议抗战时期文学民族化被引量:1
2014年
一般认为,上海沦陷时期日伪的严酷统治武力切断了新文学传统;狭窄言路下上海文学的异常繁荣被认为是畸形的、偶然的;异族统治下文学民族化的追求也被视为不可能。然而,异族高压、民族情绪、市民文化等多种话语力量的交错博弈形成了沦陷时期上海的异质文学空间,推动了理论与创作上极有文学史价值的"五四"重审。上海沦陷区小说一方面对"五四"经典主题、情节、人物进行着反讽叙事;另一方面也在题材选择和文学接受的调整中,继承发展了"五四"的精神实质。这一解构与沉潜并进的过程,促进了"五四"先锋质素的落地生根,展示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另类经验。
张谦芬
关键词:解构沉潜
上海与延安:抗战时期的文学民族化
抗战时期的文学民族化一般被认为是民族危亡中的功利应激反应,但战争环境下文学走入市井、走向农村,真正实现了新文学久未完成的大众化.对上海沦陷区和延安根据地战时文学空间的内部考察,可以分析两地文学空间中作家构成、创作态度、文...
张谦芬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族化风格抗战时期
文献传递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被引量:9
2009年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贯穿其一生。他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写和使用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材观。语文教材观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语文教学、教材编写都有启发意义。
张谦芬吴立贵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材观语文教育
浅论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城市意象被引量:6
2005年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大,乡土受到城市前所未有的挤压,流入城市的农民也日益增多。乡土小说的视野由乡村延伸至城市,城市意象在乡土小说中不断涌现。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齐聚了前工业时代的贫困、工业时代的强化、后工业时代的荒诞,形成了驳杂、混乱、矛盾的城市意象。
张谦芬
关键词:城市意象乡土小说
论小说《活着的士兵》南京大屠杀书写的三重维度
2022年
日本作家石川达三战时小说《活着的士兵》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在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对南京大屠杀的否定中是重要的史料。然而,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书写也在参与着历史记忆的建构。对于《活着的士兵》应回到文学话语中进行剖析,从文本字面上的辨析进到思想表达的里层,综合文学作品在表现历史真实的限度、价值立场的深度和情感取向的温度三方面,对其国族立场与人类意识的矛盾做出深入的解析,以评价其在反法西斯文学中的价值。
张谦芬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
乡村书写的新路向——论《一句顶一万句》的民族化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文学书写缱绻不已的重要场域,但如何切近乡村生活的内核也成为文学乡村的命门。鲁迅的文化启蒙、沈从文的牧歌情怀、赵树理的问题意识,奠定了乡土文学的基本范型,也成为文学亲近乡村的重要魔障。从文化、情感、政治历史等视角观照乡村仍是外在式的乡村书写,乡村自身的主体性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遮蔽中。
张谦芬
关键词:乡村书写路向文学书写文化启蒙
先锋的内潜与传统的复归——毕飞宇《推拿》的意义
2012年
毕飞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二十年来始终坚持在主题探索和形式实验上双向推进,不断开拓文学表现的新版图,持续挑战着自我的新极限。他虽然没有赶上中国先锋文学的鼎盛时期,是生不逢时亦是幸事。在以叙事迷宫、暴力书写、历史解构迅速崛起的马原、余华、格非等作家之后,晚生的毕飞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先锋潮流"‘移植’的光荣与悲哀"①。在先锋浪潮的尾巴上,深受其影响而又努力突围是毕飞宇一路走来的基本姿势。晚近出版、新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推拿》正是其将先锋记忆与民族传统进行融合继承的作品。
张谦芬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文学表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