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艳
- 作品数:18 被引量:242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
- 论文尝试以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至6000年间(包括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考古材料为研究对象,以植物考古学方法为主,结合古环境复原和聚落形态分析,从人类生态的角度剖析该地区早期农业...
- 潘艳
- 关键词:长江下游农业起源资源生产人类生态系统
- 文献传递
- 低水平食物生产被引量:3
- 2013年
-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一起被列为世界考古学探索的基石。我国的一些研究常常以确定出土最早农作物如水稻或小米遗存的时间为依据来定义农业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缺乏起源动因以及漫长转变过程的思考,与西方学界早期非此即彼的两元认识类似。布鲁斯·史密斯是美国当代顶尖的农业探源专家,他提出,狩猎采集与农业两种生计形态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转变过程极为复杂多样。这种生计既非典型的狩猎采集,也非真正的农业,表现为逐渐广泛干预或操纵动植物种的繁殖和生命周期,而且人类行为表现为从被动适应逐渐向主动干预的转变。农业起源探究不应只限于判断驯化物种何时出现,或根据驯化物种与野生物种的比例来分辨某社会的经济究竟属于狩猎采集还是农业,而是要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在这片中间地带对环境和物种进行操控和管理行为的多样性。为此,史密斯用"低水平食物生产"一词来指认这一中间地带生计形态和研究性质,强调人类行为在判断社群生计经济性质中的核心作用,把传统上流于注重物质表象的推断引向可以透物见人的生态学视角。本文发表后对国际农业探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思想可以开创一种新范式,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考古实践,甚至波及田野工作的方方面面。希望本文也能获得中国考古学家的共鸣,对国内更新世末与全新世初过渡期的研究有所启发。
- 布鲁斯·史密斯(BmceD.Smith)陈航潘艳陈淳
- 关键词:食物生产野生动植物考古学研究人类历史
-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长江下游的生业形态研究(二)被引量:10
- 2019年
- 良渚文化(1)莫角山遗址莫角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它是一座人工营建的大型长方形土台,整体由古尚顶土台和上面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个小土台组成,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现存高度8米以上,以其超大的规模成为良渚文化遗址中最令人瞩目的中心遗址①。
- 潘艳袁靖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先秦时期文化遗址良渚文化
- 西南亚磨制石器工具与狩猎采集者的生存:向农业过渡的含义被引量:7
- 2009年
- 在传统考古学研究中,常常将磨制石器的出现与农业革命或新石器时代的开始联系在一起。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考古发现和理论探索都表明,磨制石器的出现和使用远早于驯化植物的开始。而当前研究的视野也从将器物作为时代标志转向探究这些工具在人类生存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是深入探讨近东地区磨制石器出现与史前人类觅食策略转变关系的一个出色案例,讨论的相关变量涉及生态环境、人口、流动性、定居、技术与工具、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类和丰富程度等方面。在探讨早期野生谷物利用与农业起源方面,研究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对植物和器物考古材料的直接观察,而是同时充分借鉴和运用民族学与实验考古的资料,从植食加工工具的功能、加工成本、营养价值、觅食与流动性等多个方面,对西南亚更新世晚期的磨制石器工具与狩猎采集的关系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它们在农业起源中的含义进行阐释。文章指出,拉文特的磨制石器工具可能用于加工各种各样的植物,而碾磨与捣制一般是强化劳力投入的加工方法,因此磨制石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被欣然采纳。此外,野生谷物除了在压力环境下,对觅食者来说并不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食物资源。文章确立了拉文特植食加工强化的两个主要阶段,它们分别与最早的定居(12800-11500B.P.)和向农业的转变(11500-9600B.P.)同步。后一个阶段以碾磨工具相对捣制工具在数量上的增长为特征,显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尝试--努力从有限区域里收获的植物中获取最大的营养回报,以供养日益增长的人口。本文对我国史前技术的演变和农业起源研究,特别对探讨粮食生产动力机制有很大的启发。磨制工具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遗址中都已出现,到全新世初数量更是大增,对这些技�
- 凯瑟琳·莱特潘艳陈淳
- 关键词:农业栽培品种
- 时间预算与狩猎采集技术被引量:1
- 2010年
- 在史前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不同地区的技术会有明显差异。比如在整个更新世,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显示不断精致化的趋势,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细石器,并扩散到青藏高原以及整个东北亚和西北美。而华南地区的旧石器技术和类型一直很少变化,以粗大的砾石工业为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常常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解释,认为是不同的人群和技术传统造成了这种差异。还有,随着全新世初定居和农耕经济的开始,全球范围内的史前石器技术显示出一种普遍衰退的迹象,比较精致的打制技术被砸击技术所取代。托伦斯这篇文章从时间预算的角度为石器技术差异和变化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认为精致技术的发展是在时间压力之下,狩猎采集者为了减少觅食失败而加大技术投入的结果。这种具有时间压力的生存方式一般以狩猎为特点,因为猎物迁徙季节性强或转瞬即逝,所以必须加大技术投入确保狩猎成功,以免空手而归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这种技术精致的现象往往随纬度升高而越发明显,这是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猎物资源越趋单一,于是生存的希望完全仰仗技术工具的有效性,所以必须加大技术投入以提高工具的功效。而在南方,食物种类多,互补性强,而且大部分食物为植物,在采集利用上没有时间压力,所以缺乏改善技术和工具的动力。同样,随着人类的定居和流动性减少,生存方式和食物资源发生变化,以前那种要求精致技术的时间压力也随之消失,人们自然也就转向权宜性的石器技术。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学理论在考古材料解释上的价值,从生态适应来研究史前技术的差异和变迁,能够使我们从类型学的分析转向对人类行为的深入了解,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历史的重建。
- 罗宾.托伦斯陈虹潘艳
- 关键词:狩猎聚落形态考古材料技术应用石制品
- 跨湖桥遗址的人类生态位构建模式被引量:5
- 2013年
- 基于人类生态位构建理论对跨湖桥遗址动植物组合的分析表明,当时先民除了已经栽培水稻以外,还可能以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干预许多物种的生命周期,以增加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可靠性,维持人类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这启示农业起源研究除了关注驯化物种证据以外,还应深入理解物种驯化的长期过程和人类行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将观察视野放宽到动植物物种出现明显驯化性状以前的阶段。
- 潘艳郑云飞陈淳
- 关键词:农业起源跨湖桥遗址植物遗存动物遗存
-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被引量:13
- 2007年
- 西方考古学中聚落考古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由张光直首先引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中,聚落考古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对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比较熟悉,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可以说,聚落考古学当前已经与地层学、类型学一样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欧文·劳斯这篇与张光直的名篇同名的文章都是发表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西方考古学中的聚落考古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虽然同为全面介绍聚落考古学的论文,但劳斯在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与张光直却有很大的不同。张光直主要侧重聚落考古在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与威利和特里格一样认为聚落考古就是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劳斯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聚落形态概念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受系统论的影响较大。将这篇文章与以往介绍到国内的聚落考古方面的文献结合阅读,会对西方聚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劳斯认为一个人群的生活系由三个系统所组成,即生态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反映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资源的利用,文化系统系指人们的日常行为,社会系统则是指各类组织性的群体、机构和制度。在针对过去人类生活的全部问题中,聚落形态的概念(本文作者用的是残存聚落形态,指出了聚落形态作为考古遗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认为它是由人类行为点的网络和每个点位的行为组合所构成)在与此三个系统有关的研究中特别有用。运用聚落形态方法,不仅可以研究文化的社会关系方面,也可以研究文化的生态和行为方面。在实践中,可以从这三类系统所拥有的亚系统入手,寻找证据以重建以上三类系统,复原人类的生活。他将聚落形态分为三个类型,即分散型、集中型和共生型。其中最有启发�
- 欧文·劳斯(Irving Rouse)潘艳陈洪波陈淳
- 关键词:考古学研究聚落形态文化系统考古学家社会结构
- 再读跨湖桥被引量:3
- 2008年
-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存方式。文章认为,8000年前跨湖桥的富裕环境很可能促使复杂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并出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而水稻栽培和猪的驯养很可能与这类社会常见的仪式和宴享活动有关。
- 陈淳潘艳魏敏
- 关键词:跨湖桥遗址古环境
- 从砍斫器到石斧:再修锐技术的演进被引量:3
- 2008年
- 在石器研究中,器物修整或加工一直是倍受关注的文化特点,而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常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或转变。海登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全盘颠覆,将器物修整或加工技术的发展看作是人类应对觅食过程中的时间压力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首先,海登介绍了器物修整的历时演变,这就是硬锤打制、软锤打制、石叶技术的采用、压制和磨制。他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从文化特点来做比较分析的模式,而是将石器技术和文化特点置于石器制作的劳力成本与觅食方式的框架内来进行审视。原料的可获性、群体的流动性、资源的特点和数量、时间压力等变量都会影响到史前群体的技术运用和工具特点。海登认为,硬锤技术是一种最简单的加工修锐方法,这种技术加工的石器一般对切割要求频率并不太高。软锤技术的出现是对切割频率需求增加的一种反应,欧洲等地的两面器或手斧应该就是对屠宰动物和皮革加工需求增长的一种表现。软锤技术需要比硬锤技术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其工具的效率和使用寿命更长。石片和石叶工具的出现是工具专门化和特殊化的一种反映,由原来手斧包揽的各种功能分别由不同用途的专门器物来承担。而这种变化可能主要是出于节省石料的考虑,因为石片石器可以提供比手斧更多更长的切割刃缘,而石叶技术则将石料经济利用发展到了极致。压制法的出现晚于软锤技术,它的作用主要用于维修工具或加工比较精致的器物。由于压制法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技巧,而且对原料质地的要求很高,因此它仅用于原料限制特别明显的地方,并与精致工具的使用联系在一起。磨光石器是石制品加工中最晚出现的技术,海登指出,并不是人类的智力不懂如何磨制石器,而是它是所有加工技术中最费时耗力的一�
- 布莱恩.海登陈虹潘艳
- 关键词:演进石斧石制品补偿性采办
- 欧洲的中石器时代被引量:2
- 2010年
-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美洲这一阶段被称为古代期(the Archaic Period)。但是,中石器时代概念在中国仍未被普遍接受,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意识形态倾向,选择西方学术概念有时犹如选择党派和信仰。(2)习用的类型学、地层学、年代学和文化面貌上难以对这一时段做统一界定和比较研究。(3)我国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分属不同的研究机构和领域,使得这一重要的转变时期被忽视。(4)新旧两个石器时代"成就"可观,文化特征鲜明,而中石器文化则乏善可陈。结果,全新世初的所有遗址都被归入"新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三大战略性课题之一——农业起源研究的关键时段,近来见证了我国学界对这一"过渡期"关注的升温。不管我们对中石器时代这个术语是否认同,但是国际学界研究的进展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1)过去这一时代以细石器、弓箭和狗的驯养为标志,但目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指冰后期全新世开始到和农业引入之间的一段渔猎采集适应,表现为一种与新旧石器时代十分不同的广谱革命。(2)柴尔德早就用农业革命来定义新石器时代,并被国际学界一致认同。因此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也应采取经济学而非器物学的标准。(3)该时代是冰后期人类对环境巨变的重新适应,各地气候环境差异极大,适应方式也极其多样,文化面貌复杂,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单靠类型学的器物分析已不能胜任这一课题的研究。(4)各地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的过渡差异很大,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可能是旱地作物和稻作起源的主要区域,过渡期可能较短,而北方寒冷地带(农作物难以生长)和华南热带地区(野生资源丰富)农业可能出现很迟。(5)应该重视文化生态学的生计适应和人地互动研究,探究不同地区是如何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转变�
- 道格拉斯·普赖斯(T.Douglas Price)潘艳陈淳
- 关键词:中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