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艳芳
- 作品数:21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小花棘豆内生真菌Alternaria oxytropis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表达分析
- 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为多年生棘豆属草本植物,许多植株含有毒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SW阳离子的半椅式构象类似于甘露糖阳离子,与甘露糖苷竞争性结合抑制-甘露糖苷酶活性,牲畜取...
- 赵利娜卢萍杜玲牛艳芳
- 关键词:内生真菌
- 文献传递
-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杨树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从杨树根际土壤筛选固氮菌,并研究其生长特性。【方法】在内蒙古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采集杨树根际土壤,采用阿须贝无氮培养基分离纯化杨树根际土壤固氮菌。对分离纯化的固氮菌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对固氮菌16SrDNA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应用DNAMAN6.0软件进行序列校正及多序列比对,使用MAGE 4中的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分离所获固氮菌的生长特性和解磷能力进行测定。【结果】从阿尔山杨树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XY1、XY2、XY5、XY7、XY8、XY14、XY15、XY9等8株固氮菌,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以上8株固氮菌分别属于柄杆菌属(Caulobacter)、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红球菌属(Rhod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同固氮菌生长的最适pH和温度有差异。分离得到的固氮菌中,只有XY2和XY7具有解磷活性。【结论】阿尔山自然保护区杨树根际土壤固氮菌资源丰富,其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差异。
- 牛艳芳闫伟陈立红峥嵘
- 关键词:杨树根际固氮菌
-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白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27
- 2019年
-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先锋树种白桦的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根际土壤细菌隶属于28门、90纲、126目、213科、286属,在3个采样地中排名前8的优势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大于1%,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各样地中前3个门的相对丰度之和均在60%以上。对白桦根际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指数、门水平的聚类热图以及PCoA聚类结果的分析表明,3个采样地中,小井沟(B2)和哈达门森林公园(C2)白桦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组成更为接近,与井儿梁(A2)的物种组成有一定差异;且小井沟和哈达门森林公园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度(ACE指数)显著高于井儿梁,表明细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差异。对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RDA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白桦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顺序为:全氮TN>酸碱度pH>含水量WC>速效钾AK>硝态氮NN>铵态氮AN>有机质OM>有效磷EP,其中,TN、pH和WC是白桦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中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影响因子提供了理论依据。
- 高秀宏李敏卢萍吕桂芬牛艳芳
- 关键词:白桦根际细菌高通量测序群落结构
- 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旨在获得数目多且活力高的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的原生质体,分析和探讨该内生真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佳条件,为后续外源基因转化奠定基础。利用酶解法对制备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菌丝的原生质体,研究酶解液成分、p H、温度、渗透压稳定剂、酶解时间及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原生质体在TB3培养基上再生后,研究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显示,2.5%(W/V)lysing enzymes、2%(W/V)纤维素酶和3%(W/V)蜗牛酶3种混合酶处理,菌龄为10 d,当酶解温度为30℃、p H5.8、1.2 mol/L Mg SO4为渗透压稳定剂,在80 r/min水平摇床酶解8 h时,原生质体浓度较高,达4.42×105个/m L;酶解时间6 h时再生率最高,达46.7%。
- 呼吉雅卢萍牛艳芳
- 关键词:小花棘豆内生真菌原生质体
- 蒙古口蘑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研究被引量:13
- 2005年
- 影响蒙古口蘑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因素很多,重点探讨了酶浓度、酶解时间、菌龄、渗透压稳定剂和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菌龄为5 d,2.5% 溶壁酶处理4 h,酶解温度25℃,0.6 mol·L-1KCl为渗透压稳定剂,MB为再生培养基,再生率为8.4×10-4左右.
- 张功牛艳芳
- 关键词:蒙古口蘑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率菌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
- 内蒙古不同气候带白桦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 2022年
- 白桦是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树种,是典型的外生菌根树种。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白桦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白桦根围土壤中共获得261个外生菌根真菌OTUs,隶属于2门、4纲、11目、29科、50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占93.5%;其余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占6.5%。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1%的优势属共有16个,其中红菇属(Russula,32.1%)、蜡壳耳属(Sebacina,19.9%)和丝膜菌属(Cortinarius,11.8%)的相对丰度最高,分布广泛,在所有样点均有出现。采用RDA和SPSS分析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驱动因素,pH值、总氮、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分布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pH值对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最高,为34.3%,其次为总氮、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解释度分别为25.1%、16.8%和5.4%。研究结果阐明了跨气候带白桦外生菌根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影响因素,可为深入理解及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 李敏吕桂芬吕桂芬孟兆云牛艳芳
- 关键词: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
- 蒙古口蘑与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被引量:11
- 2005年
- 以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为出发菌株,研究了酶浓度、酶解时间、菌龄和渗透压稳定剂、再生培养基等对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培养5 d的菌丝体用2.5%(w/w)的溶壁酶酶解4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KCl,MB为再生培养基,制备率为7.53×1010个/L,再生率为8.4×10-4;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培养5 d的菌丝体用2%(w/w)的溶壁酶酶解3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KCl,PQA为再生培养基,制备率为6.96×1010个/L,再生率为7.4×10-4.对两种菌原生质体的释放过程进行形态观察,均为顶端释放.采用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研究,蒙古口蘑原生质体采用热灭活,65℃处理30 min,灭活率达100%,双孢蘑菇采用紫外灭活,在15 W紫外灯下,距离30 cm,处理20 min,灭活率达100%,两菌株按1∶1混合,以30%PEMG(6 000)为促融剂,融合10 min,融合率为5.6×10-5.经遗传稳定性检验,融合菌株的遗传稳定率为80%,从菌落特征、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量、酯酶、游离全蛋白、乳酸脱氢酶、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同工酶方面对融合子进行筛选,获得一株具有双亲性状的融合株.
- 张功牛艳芳吕桂芬
- 关键词:蒙古口蘑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子育种
- 一种微生物肥料制备用发酵罐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肥料制备用发酵罐,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下端固定有与其一体成型的锥形斗,所述筒体内部中间垂直固定有罩体,所述筒体的顶部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垂直固定有插入罩体中心的竖管,所述竖管上缠绕固定有螺...
- 牛艳芳
- 文献传递
- 浅黄根须腹菌γ-act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以油松的优良外生菌根真菌即浅黄根须腹菌为对象,用简并PCR法和RACE技术分离其γ-肌动蛋白基因(Rl-act)的全长cDNA序列。该全长序列为1 339 bp,包含一个1 12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75个氨基酸,5'端非翻译区(5'UTR)95 bp,3'UTR长度116 bp。Port Param软件在线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所编码的蛋白质理论等电点为5.01,相对分子质量为94.929 kD,具有真菌γ-actin基因3个保守特征序列。Blast同源性检索结果表明,Rl-act序列与12种担子菌actin序列同源性均在97%以上,与同为外生菌根真菌的双色蜡蘑actin的亲缘关系最近。Rl-act基因在不同碳源及磷水平培养条件下表达量基本一致,验证了该基因作为分子内标的可靠性。
- 峥嵘王琚钢邰丽华白淑兰牛艳芳
- 关键词:肌动蛋白CDNA克隆基因表达
- 寒温带地区典型森林类型中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23年
- 外生菌根(ECM)真菌可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及对环境的适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明寒温带地区EC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可能影响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兴安岭4种典型森林类型白桦、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和偃松的根围土壤ECM真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典型森林类型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67个ECM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隶属于2个门、4个纲、10个目、24个科、36个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占96.4%,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占3.6%。在属水平上,红菇属(Russula,30.2%)、丝膜菌属(Cortinarius,17.1%)、Piloderma(9.6%)、棉革菌属(Tomentella,7.2%)、丝盖伞属(Inocybe,7.2%)和蜡壳耳属(Sebacina,6.2%)的相对丰度均>5.0%,是该地区的优势ECM真菌类群。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ECM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理化因子共解释了不同森林类型ECM真菌群落变异的92.4%,其中硝态氮、土壤总氮和土壤pH值对ECM真菌群落组成均有显著影响,解释度分别为60.4%、10.6%和9.5%。研究结果为认识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ECM真菌的群落组成与功能提供了依据。
- 孟兆云李敏杨勋爵吕桂芬吕桂芬张亚萍
- 关键词: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高通量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