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盛恩

作品数:16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历史地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宋代
  • 5篇史学
  • 3篇史官
  • 3篇国史
  • 3篇北宋
  • 2篇修史
  • 2篇民族
  • 2篇民族融合
  • 2篇华夏
  • 2篇古代史
  • 1篇党争
  • 1篇修史机构
  • 1篇修纂
  • 1篇学术价值
  • 1篇中国古代史
  • 1篇中国古代史学
  • 1篇中华民族
  • 1篇中华民族史
  • 1篇日历
  • 1篇史馆

机构

  • 10篇河南师范大学
  • 5篇南开大学

作者

  • 15篇王盛恩
  • 1篇乔治忠
  • 1篇黄秋啸

传媒

  • 3篇史学史研究
  • 2篇河南大学学报...
  • 2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平原大学学报
  • 1篇新乡师范高等...
  • 1篇南都学坛(南...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历史文献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宋代监修国史和提举修史制度变化考被引量:3
2006年
宋初沿袭唐、五代以来次相监修国史的制度,在仁宗朝变为首相监修的同时,建立起以临时命官提举为特征的修史制度,监修国史逐渐变成了一个徒有监修之名而无监修之责的虚职。元丰五年以后,监修国史之职不再除授,修史但以提举修国史系衔。南宋绍兴三年恢复监修国史制度,九年又恢复提举制度,使监修、提举分领日历和国史的修撰。绍兴二十六年,监修、提举为左、右宰相分领,遂成为定制,相位虚,则由参知政事权领。
王盛恩
关键词:宋代监修国史
试论宋代的史学政策及其实质被引量:4
2005年
史学政策是指统治阶级对历史研究的总策略、总目的和总要求,是统治阶级思想意志在史学方面的具体体现。隋唐禁止私修国史政策的确立,从法律上划定了史学活动的禁区。宋代则在继承隋唐史学政策的同时,从根本上规定了史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儒家伦理道德来评价历史,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史学方向,突出地表现出政策制度的专制垄断化和明显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其实质上就是把史书的著述和史学的研究纳入到封建专制统治的轨道,使史学成为维护政权和巩固统治的工具。因而,它虽然促进了史学的一时“繁荣”,但却严重影响了史学文化的品格。
王盛恩
关键词:史学活动
宋代“私史之禁”起源献疑
2013年
宋代的"私史之禁",并非起于南宋初期,而是宋朝立国之初就实行的一项制度。北宋的灭亡,刺激了一大批官僚、文人的史学自觉意识,他们冲破禁忌,开始私修当代史书,而秦桧以禁私史为名打击政敌,"始有私史之禁"才开始出现。
王盛恩
关键词:宋代党争
北宋编修院初探被引量:2
2009年
北宋编修院是封建皇权为进一步控制修史而设置的修史机构,隶属于门下省,其主要职能是掌修国史、实录、会要和日历,也兼有奉诏审阅和校正其他书籍、检索故事、为政府提供行政咨询的职能。编修院的设立时间应在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编修院作为独立于史馆之外的修史机构,其所属官员挂史馆职衔,其主要职责也仅是纂修日历。而国史、实录和会要等书修纂,皆为临时命官置局,史毕即散。
王盛恩
关键词:北宋史馆
宋代皇权对国史修纂的全面干预被引量:2
2004年
在中国史学史上 ,宋代皇权对国史修纂的控制和干预是全方位的。宋代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程序把国史修纂的各个环节置于封建皇帝亲自审查和监控之下 。
王盛恩
关键词:皇权国史史官
北宋中期的唐史研究述略被引量:6
2006年
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旧唐书》的不满,使得北宋中期出现了一股唐史研究的热潮,涌现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史家和史著。这些史著多以《春秋》之义为评判标准,褒贬唐史,史评色彩浓厚,鉴戒思想突出。
王盛恩黄秋啸
关键词:北宋唐史春秋
宋代官方史学研究
宋代官方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置修史机构之多、所修史籍之浩瀚以及修史制度体系之完备,确实堪称“冠绝古今”(金毓黼先生语)。该文旨在通过对宋代官方史学做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推动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王盛恩
关键词:宋代官方史学修史机构史官国史
文献传递
中国古代史官称谓内涵的嬗变被引量:5
2008年
"史官"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经常提及和运用的名词或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早期的史官因其官为"史",故被后人称为"史官",后期的史官,则因其职为"记史"、"写史",而被称为"史官"。这种称谓的变化经历了天官和巫官、著作官和天官的分离过程,到隋唐时期,史官的称谓才固定为专指记录和撰述史事的官员。
王盛恩
关键词:史官
试论汉赋对《史记》创作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司马迁著成伟大的史学名著《史记》 ,不仅得益于西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强盛的社会条件 ,承袭了先秦以来史学发展积累的成就 ,而且还从西汉大赋的精神气度、文章结构、创作手法获得启示与借鉴。大赋在西汉十分兴盛 ,备受统治者青睐 ,司马迁也极其推重大赋。《史记》的创作学习了大赋“控引天地 ,错综古今”和“包括宇宙 ,总览人物”的恢宏气势 ,借鉴了大赋有系统地归类式描述结构 ,也受到大赋夸饰、渲染写作文风的影响。这些都是史学界尚未探讨而应当引为注意的。
乔治忠王盛恩
关键词:《史记》文学
“华夷之辨”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兼与刘锋焘先生商榷被引量:13
2003年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它成为排斥落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思想武器。因此,“‘华夷之辨’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之说需要商榷。
王盛恩
关键词: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史华夏文化民族凝聚力汉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