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志鹏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照明
  • 2篇皮瓣
  • 1篇电动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引流
  • 1篇隐静脉
  • 1篇营养
  • 1篇照明灯
  • 1篇照明功能
  • 1篇支皮瓣
  • 1篇指畸形
  • 1篇治疗车
  • 1篇手部
  • 1篇舒筋汤
  • 1篇四肢
  • 1篇四肢骨
  • 1篇四肢骨关节
  • 1篇皮瓣修复
  • 1篇紫外线

机构

  • 7篇三峡大学仁和...

作者

  • 7篇田志鹏
  • 4篇张朝光
  • 3篇戴黎明
  • 2篇王祎
  • 2篇刘涛
  • 1篇付生芳
  • 1篇刘涛
  • 1篇徐留海
  • 1篇韩庆斌
  • 1篇王成芬
  • 1篇黄晶
  • 1篇李新志
  • 1篇郑之和
  • 1篇胡银环
  • 1篇黄海峰
  • 1篇易凯
  • 1篇李丽丽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舒筋汤在手部肌腱粘连中的运用
目的分析舒筋汤在肌腱粘连中的运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肌腱粘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肌腱粘连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50例(73指...
田志鹏
关键词:舒筋汤肌腱粘连
文献传递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17例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内外踝部皮肤缺损5例,足背皮肤缺损5例,足跟皮肤缺损4例,踝后皮肤缺损3例。17例术后3周均采用弹力套压力治疗。结果:应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1例远端部分坏死.未经特殊处理自然脱痂后愈合,余均成活。弹力套压力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2年,皮瓣外形较为满意。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皮瓣血管恒定,手术操作简便,不损伤主要血管,同一肢体就近取材与受区皮肤接近。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逆行岛状皮瓣已成为首选方法,临床中较为实用。
田志鹏刘涛张朝光王祎王成芬戴黎明
关键词: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足踝部
主干蒂与穿支蒂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主干蒂与穿支蒂穿支皮瓣的血流动力学差别。方法:选取成年小型猪4只(雌性2只,雄性2只),进行自身对照的腹部皮瓣实验,主干蒂组为逆行解剖血管蒂到腹壁上动脉主干的穿支皮瓣,穿支蒂组为腹壁上血管壁直肌穿支蒂的穿支皮瓣...
田志鹏戴黎明张朝光刘涛王祎
关键词: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
文献传递
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技术)治疗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方法对32例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采用外固定器结合有限简单内固定进行复位固定,创面行封闭负压引流,7~10d后行二期清创修复创面手术。结果随访10~42个月。所有创面二期术后均完全愈合,血管损伤者血运完全恢复,27例骨折9~15个月愈合,3例延迟愈合,2例不愈合,行再植骨术后12~18个月骨性愈合。结论外固定器结合VSD技术治疗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可降低医药费用,可减轻患者痛苦。VSD技术,制造真空负压环境,可避免组织氧化腐败坏死,引流通畅,防止感染,有利于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韩庆斌戴黎明黄晶徐留海田志鹏刘涛李新志郑之和
关键词:四肢骨折开放性外固定器负压引流
一种骨科护理仪
一种骨科护理仪,包括魔术贴、绑带、显示屏、操作按钮、X射线灯、照明灯、X射线检测仪、第一导线、护理仪本体、轮子、第二导线、生物磁、推把、第一抽屉和第二抽屉,所述护理仪本体的顶端设置有显示屏,且护理仪本体的上端设置有推把,...
胡银环田志鹏黄海峰李丽丽
文献传递
一种多功能医用治疗车
一种多功能医用治疗车,包括治疗车主体,治疗车主体的一端设置有控制面板,储物抽屉的底端设置有消毒干燥仓,消毒干燥仓的内部的顶端设置有紫外线消毒灯,紫外线消毒灯的一侧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消毒干燥仓的一侧设置有干燥器,干燥器的顶...
张朝光杨夏付生芳田志鹏易凯
文献传递
先天性Ⅰ-c型并指畸形家系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2017年
为了探究先天性并指畸形的遗传机制,本研究结合临床体格检查、遗传咨询,X线资料、图片等手段,对收治的疑似Ⅰ-c型并指家系(A家系为五代74人家系,其中病人34人)进行了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根据并指畸形(syndactyly,SD)分类标准,该家系表型经判断属于Ⅰ-c型SD和I-a型SD表型,遗传分析表明,供试家系表现度(在一定的环境中,某一突变个体基因型表达的变异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外显率(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其预期表型的比率)也不完全,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研究结果进一步暗示,Ⅳ型SD和三节指节拇指一并多指综合征(triphalangeal thumb polysyndactyly syndrome,TPTPS)致病机制具有遗传同质性(同一种疾病临床表现相同,引起疾病的遗传基础不同),表型-基因型分析提示ZRS区(极化活性区(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ZPA)调控序列(ZPA regulatory sequence,ZRS))轻微表型到严重表型过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我们的研究为并指的遗传机制的揭示和相关疾病的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田志鹏张朝光
关键词:先天性并指畸形表型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