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随建

作品数:1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机械工程
  • 3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7篇星系
  • 7篇星系核
  • 6篇活动星系
  • 6篇活动星系核
  • 4篇天文
  • 3篇导引
  • 3篇自适应光学
  • 3篇望远镜
  • 3篇激光
  • 3篇光学
  • 3篇
  • 2篇运动学
  • 2篇天文学
  • 2篇谱线轮廓
  • 2篇文学
  • 2篇脉冲
  • 2篇脉冲激光
  • 2篇发射线
  • 1篇地基望远镜
  • 1篇信标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国...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光...
  • 1篇浙江省计量科...

作者

  • 17篇薛随建
  • 6篇程福臻
  • 5篇冯麓
  • 3篇魏凯
  • 3篇沈志侠
  • 3篇薄勇
  • 3篇张雨东
  • 3篇彭钦军
  • 2篇崔辰州
  • 2篇许祖彦
  • 1篇吴宏
  • 1篇张玉佩
  • 1篇郑忠源
  • 1篇蒋兆基
  • 1篇薛艳杰
  • 1篇陈建生
  • 1篇朱进
  • 1篇李敏
  • 1篇毛淑德
  • 1篇郭广妍

传媒

  • 2篇红外与激光工...
  • 2篇中国科学(A...
  • 2篇天文学进展
  • 1篇量子电子学报
  • 1篇物理
  • 1篇天文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天文研究与技...
  • 1篇科学世界
  • 1篇中国国家天文
  • 1篇科研信息化技...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3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钠信标激光技术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地基光学望远镜对天观测时,大气湍流扰动引起星光波前畸变将导致其实际分辨率远低于物理极限,这是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采用钠信标激光激发海拔80~105 km大气电离层中的钠原子可产生高亮度的钠导引星,可作为信标探测大气对光波的扰动,再利用自适应光学技术进行校正,能使望远镜克服大气扰动影响,获得近衍射极限的分辨率。介绍了钠信标激光的特性与国内外研究进展,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激光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钠D2线双峰谱型匹配的微秒脉冲钠信标激光器及其在大型望远镜上的应用情况。
薄勇卞奇彭钦军许祖彦魏凯张雨东冯麓薛随建
关键词:自适应光学
活动星系核宽发射线区的物理特征研究
活动星系核(AGN)种类很多,但90%以上都有发射线辐射.该文首先概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发射线研究在建立AGN统一模型进程中的意义及其进展,然后系统综述了有关AGN宽发射线的产生区域—宽线区(BLR)研究的内容、意义、存在...
薛随建
关键词:活动星系核
活动星系核宽发射线区的物理状态及运动学:谱线轮廊的理论分析
薛随建
Seyfert星系NGC4151宽线区的Reverberation Mapping分析被引量:2
1998年
本文利用我们所参与的1993年的国际联测光学资料,对NGC4151的BLR进行了后续ReverberationMapping分析,其中包括a)Monte-Carlo数值模拟检验谱线光变对连续谱光变响应的最可靠的延时时标,b)用正则线性化反演方法解出BLR的转移函数.我们分析并具体解释了对NGC4151的BLR尺度的最新测量结果同1988年的测量结果存在极其显著差别的原因.
薛随建程福臻
关键词:活动星系核
微秒脉冲激光钠导引星星群技术研究(特邀)被引量:1
2022年
激光钠导引星被称为人造恒星,用于探测和校正光波经大气湍流引起的波前畸变,大幅度提高自适应光学望远镜的成像质量。采用单颗钠导引星探测的有效视场范围有限,通过多束黄激光分别激发大气电离层钠原子产生多颗钠导引星,能在较大视场内获得更清晰的目标成像,在精密天文观测、空间目标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文中重点介绍了微秒脉冲激光钠导引星星群的产生,基于100 W级微秒脉冲激光,采用小角度精密偏振分光/并束调控的专利技术,在丽江天文台通过一台发射望远镜将四束20 W/束、重复频率kHz、脉冲宽度百微秒的钠激光发射到天空,在40"观测视场内生成四颗导引星,星群构型可调控,如线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和正方形等,每颗钠导引星亮度约为V波段8等星,光斑大小约3.25"。利用脉冲同步控制技术,钠导引星回波信号可以避免瑞利散射光的干扰,从而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这为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多层共轭校正系统的研制提供技术参考。
卞奇薄勇彭钦军李敏魏凯张雨东冯麓薛随建
关键词:偏振调制
活动星系核宽线区标准模型的谱线轮廓
1996年
在标准宽线区模型的框架下,根据光致电离理论,通过构造细致的发射线云团的辐射结构,计算了活动星系核光谱中,Lya和CIVλ1549两条重要紫外宽发射线的轮廓,并根据所得谱线轮廓的特征,讨论了宽线区模型中的两相介质理论和运动学状态等影响谱线发射和谱线轮廓的主要物理因素.主要结论是,如果宽线区的运动学状态是引力所主导的径向内流,则当宽线区中存在一定的热相介质(其粒子数密度n_h≈2×10~5cm^(-3))时,所得理论谱线轮廓与观测特征符合的较好;如果对宽线区尺度进行合理的截取,Lya和CIVλ1549的理论谱线轮廓都向蓝端有一定的峰移,这可以用来定性解释活动星系核的观测谱中,高电离谱线和低电离谱线有系统性红移差别的现象.
薛随建程福臻J.Kwan
关键词:活动星系核谱线轮廓
夜天文中的自适应光学被引量:3
2018年
自1989年自适应光学首次在地基天文望远镜上成功实现衍射极限的天文观测以来,自适应光学系统已逐渐发展成为地基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必备的仪器之一。由于当今夜天文观测对仪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为了提高夜天文观测中的适用性,自适应光学系统近20年来也在不断发展,涌现出多种新型自适应光学系统,如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极限自适应光学系统、近地层自适应光学系统等。尽管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性能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其局限性。文章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已有自适应光学系统,探讨近年来夜天文当中应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及相关进展。
冯麓张玉佩宋菲君薛随建沈志侠郭广妍
关键词:天文学自适应光学
激光钠导引星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6年
望远镜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最重要的科学工具之一。大型地基光学望远镜对天观测时,大气扰动使星光波前畸变导致其实际分辨率大幅下降,是长期困扰高精度天文观测的重大科技问题。因此世界各大望远镜均在竞相发展自适应光学技术,以校正大气造成的波前畸变,使望远镜达到近衍射极限分辨率,这标志着地基光学望远镜正在进入自适应光学望远镜时代。激光钠导引星是用激光激发海拨约90 km电离层中的钠原子产生的人造亮星,作为自适应光学校正的信标源,是自适应光学望远镜的核心技术之一。文中介绍了激光钠导引星技术的原理、方法与国内外发展状况,尤其是该实验室采用的固体激光和频技术,实现了钠D2线光谱匹配和钠层激发匹配的微秒脉冲钠导引星激光,并在国内外大望远镜上使用获得成功。
许祖彦薄勇彭钦军张雨东魏凯薛随建冯麓
关键词:自适应光学
一个基于共享内存的GPU资源调度器的设计与实现
2012年
集群作业管理系统目前对GPU资源的管理还不是很完善,尤其在单节点多GPU的情况下,经常由于GPU设备的使用冲突、负载不均等原因而导致GPU设备利用率低。为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共享内存方式的GPU资源调度器,结合集群作业管理系统,可以自动为用户作业分配需要的GPU设备资源,避免多个GPU设备的使用冲突,从而使得GPU设备的使用率达到最高。基于SAPPORO的GPU多体模拟程序在本系统环境下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李长华崔辰州Peter Berczik薛随建Rainer Spurzem
关键词:共享内存
HeIλ5876和Hβ谱线轮廓与活动星系核宽发射线区的运动学模型
1993年
本文推导了辐射压加速宽线区云团径向外流模型的谱线轮廓表达式,并考虑到光致电离计算表明的云团本身对Hβ和HeⅠλ 5876诺线的辐射差异,用数值方法计算了它们的谱线轮廓,发现该模型不能解释HeⅠλ 5876线宽大于Hβ线宽的观测事实。作为比较,本文还计算了引力作用模型的两种简单情形——自由下落和转动盘模型的谱线轮廓,认为前者可以对观测事实给予合理解释,因此得出结论,自由下落很可能是发射线云团真实运动的一个重要成分。
薛随建程福臻John Kwan
关键词:活动星系核谱线轮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